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七百八十三章 小重山(一)

这一年冬天不是很冷,可郑朗觉得特别冷。

先是从周沆开始,郑朗几个娘娘冬天皆生病了,老年人病就多,三娘奔八,四娘五娘七十好几,年龄最小的六娘七娘也有六十多岁。

人生七十古来稀,那是唐朝,宋朝生活条件渐渐上去,人的寿命也渐渐上去。文彦博活到九十多岁,富弼也活到八十岁,庞籍自幼生活寒困,还活到七十多岁,范仲淹对自己不可谓不苛薄矣,活了六十好几。

但上了年龄,终是不好。

特别是三娘与四娘病重得厉害,郑朗不得不减少下去巡视的时间,治河五大臣,何郯、程师孟、田瑜与周沆、元绦只好格外多负担着事务。郑朗带头,奖罚又比较公平,下面官员不能个个化成焦裕禄,但积极姓高了,包括五员大臣。周沆上了高龄,劳碌过度,加上朝堂一些人隐约地找麻烦,心情不好,病重去世。朝廷追赠工部尚书。接着又到元绦病重,不得不致仕返乡。

影响不大,此时河工渐渐到了收尾阶段,另一个人去世,却让郑朗感到很惋惜,庞籍。

被自己拖下了水,即便辞去相位,依然在中书协助诸位相公处理政务。若没有庞籍,吏政会更糟,至少在财政收入上会更差。

这一累,年末终于提前三个月去世,废朝,临奠,吊其家,赠司空兼侍中,谥庄敏。

赵祯感到可惜,但他也不知道庞籍的去世乃是一个里程碑。郑朗脑海里又不由地浮现出史上赵顼登基时,一年居然亏空一亿多万缗的史实。若如此,纵然自己打下再好的底子,也不足以让韩琦与欧阳修折腾。

这样也好。

危机就是生机,不经过这次折腾,大家也许不知道何谓珍惜二字。

接着三娘病情越来越重,到了弥留之际,将郑朗与其他四个娘娘喊来,喃喃道:“要信佛祖,说不定我们郑家还能再有一个儿子。”

六娘急切道:“三姐,我们郑朗没儿子。”

郑朗向崔娴努了一下嘴。

崔娴会意,走出去,将赵念奴喊来,然后将下人打发出去,赵念奴对李贵说道:“跪下来。”

李贵睁大眼睛,想了想,还是听妈妈的话,跪在三娘床边。

六娘七娘急得想拉李贵起来,忽然反应过来,张大嘴巴。

雷了。

三娘娘叹口气道:“就一独苗,可惜又不敢姓郑。”

然后闭上眼睛。

三娘过世,四娘娘病重,五娘也时常犯病,郑朗终于没有了心思,写了辞呈,要求请丧。

但他推荐了一个人前来总管河工,欧阳修。

欧阳修对水利略懂那么一点,真懂还是假懂,问题不大,反正是扫尾阶段,还有程田二名干吏相助。至少六塔河之弊乃是欧阳修最先发出反对声音的。

这是用人不避亲仇。

实际不是,若真考虑到内行人,无论程师孟或者田瑜皆比欧阳修对水利更精通。

乃是迫于时局,赵祯一朝,先是王丁,后是范吕,再到郑贾,随后看似百花齐放,实际已变成郑文,郑朗那时离京城远,看不到这种影响。到韩郑已经明朗化。

郑朗影响力超过韩琦,然而实权派还是在韩派大臣手中。

一旦郑朗离开河工,已到了分蛋糕的时候,还不知道怎么糟蹋呢。轻者对田程等有河功大臣不能保护,重者影响最后竣工时间。让欧阳修来分最后最大最顺利的一块蛋糕,便没有这些后顾之忧。是妥协,也是一个明智之举。

欧阳修看到奏折后,跃跃欲试。

这时去河工,就是捡天大便宜的。连占用耕地的纠纷都不需要处理,早就处理好了。

然而这封奏折引起很大争议。

先是杨畋说不许,按照道理,郑朗只能为大娘娘请丧,其他的皆不行,包括四娘。这才是礼法。也不能请,若请,郑朗还有五个娘娘,也别做官了,慢慢守丧孝吧。

杨畋也未完全说对。

若四娘在郑朗生父死后,被赶了出去,或者大娘用什么方法强迫她改嫁,这个孝不必守的。但在郑家,也不能不守。可是三娘姓质不同了,本身就是小妾,又不是生母,郑朗守不守无所谓。

引起一片附和声。

可是又有人说国家以孝道治天下,郑朗几个娘娘视郑朗如亲生儿子,临丧不守,不合情理。若郑朗自己以国家为重,不守丧也不强求,然郑朗以孝为重,连河工都放下了,为什么不准郑朗请丧?

两方产生争议。

看似是为孝礼而争,实际争的乃是权利。

最后韩琦喝道:“有丧不守,何为国家大臣。真不行,等百曰后,再下诏书夺情。”

此时韩琦隐隐有了“顾命大臣”的风采,而且赵宗实暂时老实了,也让他抽出身,虽有一些官员不服气,可是韩琦威望一天比一天重。郑朗未见中书,只有他说话算话。

一声喝,全部哑然。

赵祯想想也是,于是坐在龙椅上,说道:“就依韩卿之见吧。”

其他人也没有太过争执了,反正是百曰之丧,问题不严重。

欧阳修立即去郓州交接。

郑朗花了一天时间嘱咐,心情悲伤,但这么大摊子,也不能让欧阳修胡来,这才准备押着灵柩离开郓州,返回郑州。

临行前欧阳修忽然将他们一行拦住,说道:“行知,你回郑州守孝,就不能再将皇孙与公主殿下、小候爷带着了。”

他小视了赵顼。

赵顼与王安石是很久以后才被翻案,实际在历史上名声不好。且不说那个谥号神字的讥讽含义,就说他的本纪里有多少贬损的文字。但在郑朗看来,都不对。

有作为是好的,可过于轻率躁进,又没有处理好各个大臣的关系。做皇帝未必要学习朱元璋与雍正事必躬亲,朱元璋身体素质那是不用置疑的,雍正就悲催了,活活累死,这二者不可摸拟。关健就是用人,没有用好大臣就是失职。

因此赵顼不算是一个明君,只能说他用心不错,好心办了坏事情,中资之君。

但不可忽视他的小聪明与有作为。

其实说到底,赵曙死得早,没有及时给赵顼很好的教育,高滔滔放权又早,造成许多恶劣结果。真实的赵顼天资是有的,现在郑朗所做的,就是将赵顼为块短板在进行弥补。

自赵曙正式为皇子之后,郑朗对他的教育进一步加深,隐隐地说了一些政治斗争方面的知识。

赵顼吃透多少,不知,但简单的是能知道的。欧阳修这个气势汹汹而来,干嘛啊?郑相公抛弃己见,让你吃这一块大蛋糕还不满足?郑朗未来得及说话,赵顼抢先答道:“欧阳公,我是奉陛下诏命前来郓州,跟郑公学习。你让我离开郑公,返回京城,可有诏命?”

欧阳修那有什么诏命?

郑朗抢了过来,将赵顼挡在身后,说道:“永叔,这样吧,我会从水路南下梁山泺,再从五丈河(广济河,西济水)到京城,再顺汴水西上郑州。逆水行舟,比较慢,你写一份奏折,请朝廷下明诏,将皇孙与公主殿下召回京城,正好时间来得及。”

欧阳修也是自这条水路到郓州城的,不过他来的时候是顺水顺舟,比较快,郑朗回去速度就会很慢。欧阳修想了想,这样也好。

一行人,人数不少,有蕃骑,还有赵念奴与赵顼带来的侍卫太监,租了数艘船,这才在人群夹送下,陆续登上船。

上船后,赵顼说道:“郑公,为什么要牵就他。”

“莫要急,待会儿我与你说原因。”郑朗说着开始写奏折,主动禀明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我乃回郑州请丧,让皇孙跟随我去郑州不合。其实估计朝堂中也有人反应过来。

开始吵郑朗合不合适丢下河工不顾,回郑州请丧,一起吵糊涂了。自己动身回去,不要欧阳修,会有很多大臣进谏弹劾,未必全部不安好心,是有违礼度了。

继续写下去,因此自己乘船西上,到京城时,不用等朝廷明诏,自己会将皇孙与公主殿下送上岸。另外就是自己回家请丧,无官职在身,又身在中原腹地,没有公差在身,自己只带二十名蕃骑回去,其余蕃骑送回京城,让他们到边境建功立业,这才是蕃骑的真正作用。然后让郑肃率领八十蕃骑上岸,带着奏折,发向京城。

一下子松掉八十骑人与马,船变得轻多了,速度也快了起来。

赵顼快要气疯了,这使他想到了唐朝一个人物娄师德,别人朝他脸上吐口水,擦也不擦,为什么要擦呢,那不是表示对人气愤吗?

他说道:“郑公,我感到很憋闷。”

郑朗呵一乐,让他睚眦必报,郑朗不屑的,但让他做娄师德,也办不到。

这中间郑朗是准备在下一步好棋,有以后国家财政的败坏,有赵顼对他的感情,还有赵宗实……不得长命,又学习了他的两个学生做法。

既入地狱,那怕是替这些鬼们超度的,也会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了。

可惜别人没有他的金手指,不会有一个人能看出来。

郑朗说道:“殿下,你也跟我后面学了一年有余,皇嗣的事我仍然是不插手不参与的态度,但有一句话我始终憋在心中。陛下一直无子,他不是不能生育,因此迟迟不立皇嗣。一旦陛下身体不行,会不会不顾国家安危,还让皇嗣高悬着?立皇嗣,会立谁?”

赵顼不作声。

郑朗也不打算深入这个话题,用它为引子,又说道:“为什么那么多大臣进谏要早立皇嗣?有的大臣忠心不可质疑的,他们是为了国家,怕国家未来因为皇嗣而发生动荡。但有的人用心却很诡奇,比如想用立皇嗣转移六塔河失误。或者比如想得到这个拥立之功。”

“可耻!”

“殿下,勿得动怒,我不是对你说过吗,是人总有贪婪**的,今天做了知县,还想望知州,做了知州,还想望两制台谏,做了台谏两制,又想望宰执,首相。不可能每一人都将功名视若粪土。若想那样用人,第一个结果是用不到人,第二个结果上下为了投君王之喜,变得越来越虚伪。不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其实用得好,可以用这个官职,让官员为动力多做一些政绩。因此它不可耻。”

“郑公心胸就象大海一样宽阔。”赵顼说道,随郑朗一道,去过海滨,知道大海有多阔。

“勿夸,听我说,这是殿下第一个不能动怒的原因,第二个不能动怒的原因就是某些人的心计,文景二帝是好皇帝,但不是当时最聪明的人,为什么能做皇帝,是因为血脉。但是殿下,拥有殿下血脉就你一个人?”

赵宗实虽不长寿,可能生,好几个儿子。

“无所谓。”

“你身为长世子,怎能说无所谓呢,有了万一,你不上去,下场未必能象李成器(李隆基大哥)。皇嗣每次过渡,能平安的少,丑陋的却是极多啊。”

赵顼无言了。

“万一陛下有不幸,皇子为君王,必提拨拥立的大臣,他们的权位更重。若他们联手倒戈,殿下如是什么下场?”

赵顼道:“他们敢。”

“没有什么不敢的,不但敢,而且他们还会挂着大义,若殿下下去,不但未必有好下场,还会让一些人的笔墨所伐,遗臭万年。记住我曾说过的一句话,史书是什么?是人写出来的,好坏全部笔者数字之中。”

“郑公,我怎么更憋闷?”

“要学会这种憋闷,如今之计,你最好不要与他们产生太多的争执。不仅是为了保住你自己,也是为了国家的将来,社稷安危,父子之情,兄弟之情。毕竟若东宫有变,每一次变荡都会发生太多太多的丑陋之事。你也饱读了史书,相信多少有些体会。很多事物道理是相通的,就如兵法,有进有退,有迂回,有转移,有时候退就是为了进,有时候进反而为了退。适当的时候适当的退让,对你未必没有好处。多看看易经,不要想着用它来卜卦,而是想着它里面的辨证观。”

“喏。”赵顼终于低下高傲的脑袋。

“欧阳永叔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我回郑州请丧守孝,你跟着是不大好了。我朝什么最大,天大地大,道理最大,”按理说是一件好事,可是郑朗嘴角却露出淡淡的讥讽。

“我未看到什么道理。”

“是啊,道理也是人说的,何谓道理,大道的理由,能有几人能看到真正的道理,与史书一样,皆是人装扮的,世人嘴中的道理未必是真理,就算找到了真理,也要学会适度的牵就,一点一滴的努力,让大家最终能看到这个真理,接受这个真理,千万不能硬来啊。”

赵顼未必能听懂,但时间紧迫了,郑朗只好强行灌输。又道:“至少现在欧阳永叔持着的是一个看似的道理。”

“为何说看似?”

“若没有意外,殿下以后必为人主,一个人主的好坏对国家有多重要?虽然我不才,但相信在教育殿下成长为一个好人主,天下间未必有人能胜过我。为了自己一些自私的想法,为了所谓的礼法,让殿下匆匆忙忙地回京,即使是道理,也仅是一个看似的道理。”

“郑公,你上奏陈叙。”

“殿下,我说过的,要学会牵就,欧阳永叔说的是看似道理,可这个看似道理会得到九成以上士大夫的认可,我有何力量与九成以上的士大夫对抗?”

“郑公,我越听越糊涂了。”

“没关系,你只要记好我的话,船到京城立即回京,某些人,你也别与他们顶,低调行事,多看多想少言!”

“是。”

“我教你的时间不多了,先教你一件事,陛下是否是好皇上?”

“是。”

“他才五十出头,正是人的黄金时间,为何体弱多病?”郑朗的话倒也不假,上战场临阵杀敌,或者做力气活,二十岁到四十岁正好,但担任官员重臣或者做人君,如果能保持临到晚年不贪图享乐,最佳的时光却是在五十岁到六十岁之间。思想成熟,有了阅历与资历,也有了人生的感悟,与处理政务的经验。但这有一个前提,不能耽于享乐之上,否则越到晚年越坏,作恶越重。

赵顼未想这些,他在想赵祯身体不好的原因,想到一部分,但不敢说。

“第一个陛下为了传宗接代,略有些沉恋女色,我隐晦用阳阴平衡劝过,陛下不听,惜域。再者过于苛薄自己,做人君不能奢侈无度,安于享乐,但要吃饱穿暖,保持正确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动静结合,那么就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健康的身体,便有精醒的智慧,判断事物对错,处理政务。非是为自己保护爱惜身体,乃是为了国家也。”

“郑公,我也看到你的做法,”赵顼额首。

郑朗也很忙,又要抽空教赵顼,更忙。不过生活饮食合理,有时候公务多了,处理得累,便坐下来抚一抚琴。不是雅兴,而是为了劳逸结合。郑朗看着他,以身作则为榜样教授,这一条也重要。这孩子不长命,留下一大堆烂摊子,其实不用多,若他能活上一个六七十岁,那来的赵佶那小子上位?

便不再说,又道:“接下来我就传你最重要人主之道,驭臣之道。”

“我……我……”

“未雨绸缪吧,先讲两个人君的用人之道,第一个乃是唐明皇,前期人才用得好,于是有开元盛世,后期人用得不好,于是有安史之乱。然后说当今陛下,陛下开始也没有用好大臣,但一直在成长。到了庆历新政之后,用人能力进入大成,可惜这几年又开始下降。对我朝来说,用人之道更重要。许多士大夫产生误区,认为道理最大,社稷最大,又看不到真相,固执己见,说好听的就坚持,说不好听的就是桀骜不驯。若掌握不了用人之道,驭臣之道,国家必将乱矣。”

“乱在何处?”

“党争,士大夫分裂,政令朝令夕改,国家在内斗中一步步走向瓦解。”郑朗说完,开始对李隆基与赵祯一生用人做详细点评,甚至让赵顼与他互动,互相讨论。

船橹欸乃,京城一天天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