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小知县 小知县 第85节

但如果真让他们兼并土地,成为豪强,他们田地产出的米麦便会影响当地粮食价格,甚至造成垄断。

至于积压百姓,鱼肉乡里,更是稀疏平常。

某种意义上,垄断土地,可比垄断运河严重多了。

只怕他们都有想法才是。

估计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个小小的扶江县,他们在自己当地如何如何,难道来你这还不成?

纪炀冷笑,开口道:“上集村跟马家湾可有人卖出田地?签了契约?”

“尚未签契约。”上集村里长连忙道。

他发现的及时,而且上集村因为葫芦作坊,其实并没有那么缺钱。

而马家湾里长则叹气:“有三家签了,共卖出五十九亩田地。”

马家湾跟三江村一直是扶江县最穷的两个村,三两一亩地的高价,他们实在抵抗不住。

纪炀点头知晓,开口道:“还好,还有机会挽回。”

“但接下来,千万不要再买卖土地,否则这事麻烦了。”

纪炀又看看手里知州寄来的书信,灌江府韩家跟凉西州这几家的情况都有说明。

纪炀先挑了凉西州的情况来看,脸色愈发不好看。

“好一群蛀虫,被知州吓走,又来祸害扶江县。”

凉西州已经被他们知州平定,该赈灾赈灾,该帮百姓修补房屋修补房屋,期间一些恶性买卖土地的事也被清查。

大多低于市场价买卖的土地物归原主。

这些都在慢慢处理,但问题来了。

谁趁着天灾人祸故意压榨百姓,强硬低价购买?

还有谁假传征兵提前征收税款?都要一一清查。

之前来扶江县一家流民。

先是被恶意压价卖了土地,然后又被后者假传征兵索要加派,导致土地跟钱财全都没了。

九口人只剩六口,瘦骨嶙峋的来到扶江县,被他们救扶。

知州先处理的,肯定是更严重的加派,这些间接导致不少百姓家破人亡。

收拾这些人以及最大豪强的时候,那些恶意压价收购土地,体量较小的豪强则四窜逃走,明显怕临时过来的知州一一清查。

而凉西州这五家,便是四散逃走的一部分。

他们在凉西州低价收购土地,赶在好年头高价卖出,吃了一大波钱。

受苦的只有被骗着卖了土地的百姓,以及那些为了活下去卖掉土地,以后再也买不回来的百姓。

没有土地,从此便是非编户,是浮客,是流民。

更要背井离乡,去其他地方讨生活。

在凉西州做了这些,又要来扶江县故技重施。

纪炀让平安把两个村民送出去,看了看玉县丞跟凌县尉等人,开口道:“是时候发笔横财了。”

横财?!

两人皆是不解,不过对这些凉西州乡绅豪强的愤怒是一样的。

祸害了自己家乡,又来祸害其他人的家乡。

实在可恶。

难道这笔横财要在他们身上发?

两个村的里长更是迷糊。

纪炀开口道:“凌县尉你去几个村子都跑一趟,就说以前各村用荒地,只要跟里长交代,里长半个月来汇报一次。”

“现在改成,每家占用荒地,必须经过县衙批准,没有我跟玉县丞两人的印章都不行。”

交待完这些事。

纪炀又看向上集村跟马家湾的里长,缓缓道:“你们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同意买卖田地。”

同意?

方才知县大人那样分析,就算是傻子也知道不该卖地啊。

只听纪炀继续道:“一亩地五两银子,有多少卖多少。”

“只是买卖之后,收集好所有契约跟银子,全都交到县衙,我会派捕快穿便衣在你们身边监督。”

“不是想买卖土地吗,我看看他们到底有多大胃口。”

第51章

凉西州五家家主, 聚在酒楼里商议。

这破酒楼,做饭一般, 房间也差劲, 如果这不是唯一一家酒楼,他们根本不会住。

不过没关系,等他们站稳脚跟, 开个两三家,生意肯定都是他们的。

至于这家酒楼,还有隔壁正在修建的酒楼, 那都不足为惧。

但这会讨论的,自然是另一个问题。

扶江县的刁民们竟然把土地集体涨价!

说什么三两银子一亩地太亏, 必须要五两银子!

“要说五两银子也行, 运河开了, 没个七八两下不来。”

“这些人真是见钱眼开, 之前死活不卖土地, 还以为他们真舍不得,原来是坐地起价。”

“他们两个村的里长也有意思, 之前劝着不卖, 现在竟然帮忙牵线, 还说他帮忙牵线, 只要跟他交易就行。”

“估计他从中能挣不少钱。”

这四人讨论得兴致勃勃,领头的刘家家主却道:“会不会有诈?他们转变的也太快了。”

众人沉默,要不然再查查?

可怎么查也没查不到什么, 先不说这不是他们的地盘,此地百姓都不愿意跟他们说话。

就算是非编户也守口如瓶, 这些非编户大多从凉西州逃难过来, 看到他们厌恶都来不及, 又怎么会多说。

最后在上集村里长儿子那得知,原来是大家觉得,反正他们县化肥买卖便宜,耕牛农具也有,不如卖了土地,然后集体开荒。

好像是有威望的人这么说的,可他们必须提价,必须五两银子一亩地!

查来查去,好像都这么回事。

原本凉西州这六家,还想拉灌江府那十家人一起,可他们有几家竟然想离开扶江县,见到凉西州的人也是十分厌恶。

纪炀自然知道这些事,更知道灌江府的人想走,估计觉得此处要被凉西州的人祸害,所以觉得不是好地方。

其中灌江府韩家也是其中之一,或者说以他们为首。

坑那边的人,还要安抚这边,玉县丞跟凌县尉都要觉得自己脑子不够用。

纪炀却不慌不忙,好像扶江县一点乱子都没有,笑着拟了份聘书。

聘请韩家读书人来官学当夫子。

他们刘夫子已经够辛苦的了,一个人带着一百多个学生,嗓子都要冒烟,全天候教学,谁受得了。

而且官学也渐渐走上正轨。

哪些学生只用习字算数,哪些可以准备继续读书科举,全都划分好。

现在一个夫子肯定不够的。

纪炀一边着手请夫子,一边向潞州学政那边给刘夫子请官,让刘夫子当扶江县的教瑜,主管整个县城,负责教诲所属生员。

这里要说一下承平国的官学归属。

一般来说,地方大致分文武官,再设监察一到两人。

而游离在这些制度之外的,还有教职,他们可以不听命当地长官,直属中央的礼部所管。

所以他们的升职任免跟当地的宪司没什么关联。

没有做官的举人秀才都可以去当地官学求职,求不上的也能挂个名,等有空缺了喊你们。

潞州城的官学自然规模不小,想去求职挂名的人也多。

刘夫子跟当初另一个夫子都是在挂名候补等位置。

没想到被分到此处,那另一个夫子并不想过来,原因也简单。

如果他们留在潞州城,候补进了当地官学,那升迁机会便多,留在穷乡僻壤,什么时候才能从夫子升迁做官?

以当时的扶江县来看,这里的官学大约五年十年才能发展起来。

如果官学不发展起来,连请官的资格都没有。

之前不请官,是因为官学只有刘夫子一人,不能一人兼任教瑜又兼任夫子。

甚至有两个夫子的时候,这官都是不好请的,所以当初跟刘夫子一起来的同僚不想在这,等扶江县官学有三名夫子,那等到猴年马月?

还不如在潞州城官学熬资历快些。

不能请官,就说明他们一直会是夫子,直到当地官学规模够了,才有官可做。

而且请的夫子,还要经过潞州学政那边首肯,这才能当成。

反正想要成为真正的官学,有长官,有下属。

需要学生足够,还需要夫子足够,还要学政批准。

之前不愿意来的夫子,就是觉得等这些条件都满足了,他估计都要老死在这。

就算当上了教瑜,那又怎么样,这里的学生质量不如潞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