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八十一章 胜与没胜

虽然打得很混乱,但是埃利斯塔战役绝对是伏尔加格勒会战中,打得最酣畅淋漓的一场大规模野外战斗。

三天之内,以第二四二集团军为首的七万大军,歼灭了近四十万美俄联军,其中包括从伏尔加格勒赶来的八万援军。

这场战役,几乎都是在野外进行的,因此非常符合中国军队的胃口。

要知道,地面战平台在设计的时候就以野战为主,格外强调野外机动作战能力,也十分适合在野外战场上作战。

相对而言,美俄联军的主战装备的野战性能就差得太远了。

虽然履带式坦克战车本来就有很强的野外机动能力,但是在大规模战役中,坦克战车主要在公路上活动。只有在与敌人交战的时候,坦克战车才会离开公路,利用其较为强大的野外机动能力。

受此影响,坦克战车在设计上,存在一些缺陷。

更重要的是,美军还没有获得足以与地面战平台抗衡的主战装备,因此为了让主战坦克能够对付中国陆军的地面战平台,除了采用威力更大的坦克炮,还增加了外挂装甲,导致战斗全重大幅度提高。当时,美军m27a7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高达七十四吨,俄军t-140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也达到了六十八吨。在履带接地面积没有同步增加的情况下,意味着越野机动性能,特别是在软质地面上的机动性能大幅度降低。要知道,中国陆军的反装甲平台的战斗全重还不到五十吨。

埃利斯塔附近,正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农业区,土地极为肥沃。

也就是说,地面较为松软,对坦克战车的通过能力有一定的限制,也就导致了美俄联军主战坦克的野外机动性能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导致美俄联军惨败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后勤保障。

战役期间,魏成龙把一千五百架电动战术运输机集中使用,专门为分散作战的地面部队提供后勤保障,确保每支突击集群都有一支规模在五十架以上的战术运输机群配合,能在任何时候与任何地点获得补给。

可以说,美俄联军的后勤补给状况极为糟糕。

当时,围攻埃利斯塔的三十多万美俄联军,只依靠一条公路,即经科切涅雷前往伏尔加格勒的公路。

这只是一条低等级公路,准确的说是乡村公路,通行能力非常有限。

在二月二十五日,美俄联军围攻埃利斯塔的时候,只携带了一周的作战物资,而通过公路补充的物资,还不足美俄联军日消耗量的十分之一。三月一日,反击行动开始后,这条公路就被中国军队控制了。

事实上,这也正是埃利斯塔战役只打了一周的主要原因。

打到三月四日,绝大部分美俄联军已经弹尽粮绝,当时最缺乏的就是食物等维持官兵生命的基本物资。

虽然进入三月份,气温已经回升了十多度,但是仍然在零下,夜间的最低气温往往在零下十五度左右。正常情况下,人均每日需要摄入大约三千四百大卡的热量,而对于执行作战任务的军人来说,则要达到四千二百大卡以上。当时,美俄联军前线官兵的人均日摄入量还不到二千五百大卡。

在饥饿的驱使下,美俄联军别无选择,只能向中国军队投降。

战役结束的时候,被歼的四十万美俄联军中,有三十四万战俘,仅有大约六万美俄官兵战死。

相对而言,中国军队的损失微乎其微。

可惜的是,埃利斯塔战役的巨大胜利,并没能改变战场上的总体局势。

北面,俄军的两个方面军依然在进攻,而且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数次求援,要求尽快提供至少一个集团军的预备队。伏尔加格勒,中央集团军群仍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突破,第一三八集团军在阿赫图宾斯苛打开的突破口已经被俄军堵上,因此对伏尔加格勒进行战役包抄的希望基本上没有了。

事实上,打到这个时候,已经与计划表上的时间出现了重大偏差。

要知道,如果一切顺利,此时至少应该攻占克拉斯诺达尔,甚至应该把战线推进到新罗西斯克。

进攻行动没能按计划进行,意味着这台巨大的战争机器的运转即将出现问题。

最大的问题仍然是预备队不足,此外在战前储备的物资也降低到了危险水平,军队的持续进攻能力开始降低。

三月五日,在北方集团军群第七次发出求援之后,魏成龙不敢继续无动于衷,把第一一五集团军派了过去。

第一一五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同番号,属于乙类集团军,只是并非像第十五空降集团军那样的空降部队。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中,大部分作战部队与空降部队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出动了战略预备队,魏成龙不得不着手修改作战计划。

显然,他已经不可能完成所有既定作战目标了。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魏成龙这么做,明显没有必要,因为哈萨克斯坦境内还有四个集团军可以调动,此外在二月底的时候,戚凯威又给他增加了四个集团军,他手里至少有八个集团军没有参战。

问题是,这些集团军离战场都太远了,而且至少得动用四个集团军控制中亚地区。

也就是说,就算通过增兵的方式,继续采用之前的作战计划,魏成龙能够调动的也只有四个集团军,而且得用战略空运力量把这四个集团军送到前线附近,不然就无法赶在三月中旬到达。

这下,新的问题出来了。

因为作战强度与作战时间都超过了原定计划,作战物资的消耗速度太快,所以魏成龙只能以空运的方式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也就是说,当时由魏成龙调配的大型电动运输机差不多都被利用了起来。

显然,如果用大型电动运输机运送作战部队,就无法运送作战物资。

没有物资,把部队送上前线也没有用。

当时,戚凯威也承认了现实,即中国军队剩余的战斗力,最多只能在三月份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

虽然戚凯威没有想过停下来,而是决定等到四月份,再增强进攻力度,但是在当前的问题上,即在哪个方向上发动进攻,他再次与魏成龙发生了矛盾,并且坚持让魏成龙服从他的命令。

当时,戚凯威把重点放在了伏尔加格勒。

显然,戚凯威没有放弃在春天到来的时候进军莫斯科的想法,而且根本不太在乎当时的实际情况。

客观的讲,在三月初,戚凯威的希望就破灭了。

以当时的情况,只要戚凯威冷静下来就能发现,至少在夏季到来之前,中国军队不可能向莫斯科进军。原因很简单,要想进军莫斯科,除了攻占伏尔加格勒,还得控制整个高加索地区,才能在面向莫斯科的战线上展开兵力,不然就有后顾之忧,也就无法在主要战线上投入足够多的兵力。

也许,戚凯威认为兵力不是问题。

要知道,到四月底,中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的兵力就能增加到二十八个集团军,而且至少能够动用二十四个集团军。

问题是,兵力不仅仅是作战部队,还要保证作战部队能够作战。

说白了,就是后勤保障必须跟上。

显然,在夏季到来之前,这个问题不可能得到实质性解决,因为中国军队的运输能力根本不足以支持这么多部队在前线作战。要到六月、甚至七月,才能获得足够多的大型电动运输机。

可以说,戚凯威过于执着了。

当时,魏成龙作为前线司令官,非常清楚战场上的情况,也就坚持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南面,以攻占高加索地区为主。虽然这会把进军莫斯科的时间推迟几个月,但是能够确保在年底占领莫斯科。

要知道,在整体战略计划中,也只要求在年底攻占莫斯科。

可惜的是,魏成龙的主张没有得到支持。

结果就是,在明知道不可为的情况下,魏成龙也不得不服从戚凯威的命令,开始为攻打伏尔加格勒做准备。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国陆军错过了攻打克拉斯诺达尔与新罗西斯克的大好时机。

要知道,美俄联军随后就是通过克拉斯诺达尔与新罗西斯克,把高加索方面军的一百二十万大军转移到了罗斯托夫,组建了罗斯托夫方面军,并且配合库尔斯克方面军在伏尔加格勒西面发动了战略反击。

如果中国陆军在三月份攻占了克拉斯诺达尔与新罗西斯克,美俄联军根本不可能在伏尔加格勒发动战略反击。

到三月十日,南方集团军群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被削弱了。

当时,南方集团军群只剩下了三个集团军,即第四十二集团军、第一四二集团军与第二四二集团军。之前在这边作战的第三十九集团军、第一三九集团军与第二三九集团军重新组建成了西面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一同围攻伏尔加格勒。也就是说,总共有七个集团军放在了伏尔加格勒这边。

三月十四日,伏尔加格勒战役打响。

魏成龙花了血本,可是美俄联军也押了重注,守卫伏尔加格勒的兵力超过了八十万,此外还能从北面获得莫斯科方面军的直接支持。

伏尔加格勒,注定将成为血流成河的战场。(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