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第257节

士族是挺风流的,可苦了全天下的百姓了。他对赶来的魏征道: 魏晋可谓是成也士族,败也士族。

那贾南风,不过只是导火索罢了。

没有贾南风,或许也会有另外的真北风。

因不满太后贾南风谋害皇储,专横朝政,晋朝的八位宗室王爷起兵。史称八王之乱。

看似是由一个女人引起的,但实际其本质就是皇室和士族的争端。晋帝司马炎为了制衡世家门阀,大肆扶持皇室宗族,形成了权势滔天的诸王。

最后,王族不想受制于士族,带着一群因为被阻碍了上升通道前来相投的庶族,而士族的各家为了自身权益各自下注,推波助澜。

其中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失败的不服气,继而又掀起另一轮权力争斗。

造成的后果是极其惨烈的,也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绵延十几年的动乱导致中原虚弱无比,军事力量大减,这才有了北面西面胡族的趁势入侵,继而就是五胡乱华。

魏征当然熟悉这段历史,认同的颔首: “大唐当以此为戒。”

君臣二人如今都有些垂垂老矣,但眼中精光尤盛。他们对望一眼,立刻明白了各自的意思。趁着他们还活着,得先解决点相关问题才行,免得到时候和魏晋一样,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乱世终于结束,隋唐的皇帝们觉得这个世界不该用这样的方式运转下去了,于是,科举制横空出世了。】

【隋朝虽然命短,和秦朝一样也是二世而亡,并且和秦朝一样,对后世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虽然在历史上的名气比不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但是却绝不能小觑。】

【史学家们对它的评价也非常的高。】

【在开皇之治中,最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杨坚颁布的“分科取士”,也就是科举制的雏形。】隋朝的小吏们正奔走在基层,宣讲着新皇刚刚颁布的政策。敲锣打鼓,镇民们还有从远处赶来的乡民们都围绕在了他的旁边。

“承蒙陛下恩典,”小吏对着京城的方向躬身行礼, 如今朝廷举行分科取士,只要尔等能通过统一的选拔,就能获得功名,为朝廷效力。

他又细细讲了一下常科和制科的区别。

常科定期举行,主要考经史和诗赋。而制科不定期举行,主要内容是论政。考生们先过乡试,再过会试,最后是殿试。

有老者颤颤巍巍的问: “如此,不需要再有其他人举荐了?”

他说得含糊,但在场的人都明白那些“其他人”就是官员和本地大户世家们的家主等。小吏道: “无需再举荐,只要年满二十以上,品行优良无犯罪行为即可报名。”他解释了一下各种资格和流程等。

周围的人都欢呼起来,有人甚至激动的跪在地上朝着京城的方向行了大礼: “陛下圣明,陛下圣明啊!

当晚,无数人将这个消息带回了家。

“要不,咱们也把孩子送去念书?万一他是个念书的苗子,说不定以后还能当官呢!”“我看可以。去试试呗。”

民众对于送子孙后代们去念书的热情一下子就高涨了起来。

【隋文帝本身也很重视教育。】

【他强化了官学,在朝廷层面设置国子学,又设置了国子寺,专门管理全天下的教育,这可以说是咱们的专业教育部门的开始。】

【另外,杨坚还让各州县都设置学校,复兴儒学、祭祀孔子,这就是地方性官学。】

【大家都知道的名臣魏征,就是从隋朝的官学中出来的,并且通过科举考上了隋朝的官员。只是后来对隋朝失望,所以才投奔了瓦岗。】

【教育加上科举,华夏的教育制度开始有了一个健全的体系。】

汉朝。

刘彻细细体会了一下这位后世皇帝颁布的一系列政令。其实和他的想法差不多嘛。官学加私学的模式。

“若说有何不同,”东方朔道, “那便是这位隋文帝将教育和当官联系了起来,自然就让百姓有了驱力。

谁不想当官?

当然了,按照现在这样的发展趋势,或许当官也不再是唯一选择了。汉武帝颔首,对这位后世的皇帝还是有些钦佩的。

能想到这种方式来取士,而且还真的切实做了下去,殊为不易。不过,听上去是位有为明君,怎么就二世而亡了呢?刘彻表示不理解。

到底发生了什么?

秦朝。

咸阳宫里的人听不得“二世而亡”这个词。

反正虽然嬴政的脸色未变,但朝臣们依然噤声,显得气氛有些压抑。

或许只有在一旁如雕塑一般站立的寺人们会在心中想:啊,原来还有朝代也这么惨呢。当然了,只能想一想,万万不能表现出来。

嬴政淡淡一笑,对这个词已经脱敏了。

他直接将话题带到了下一步: “这科举取士之策倒是不错,但,恐怕也会有手眼通天的人在其中运作。

比如在试卷上做点记号,与相熟的考官勾连,等等。

在场的人脑子随便转转就能想到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诸卿可想想,如何避免此等事情发生。既然要做,那就准备周全,做到最好。众人领命,决定回去好好思索一番。

他们也落下心中一块石头,过了这几年,该来的还是得来,看来陛下很快就要大开科举了!有人当然很愁很不爽。

但也有人很乐观——他们占着天底下最好的资源,要书有书,要人有人,若是如此都考不过那群庶民,那也太不应该了!

考就考吧。

【杨坚的这个举动可以说是从根本上动了食利者的蛋糕,即便是皇帝,有人拼着挑起战争开启乱世也能把他给拉下马,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不少见。】

【那他为什么就做成了呢?】

【世家门阀被削弱,庶族地主们的势力兴起,这才给隋文帝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166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三)

唐,太极宫。

隋朝啊……看了这么久的仙画,大唐的君臣们是第一次听到仙画提到自己的前朝。

隋和唐的关系是复杂的。

殿上众人,有的与隋皇室的关系错综复杂,千丝万缕,有的曾为前朝效力。

现在听到路小柒提起隋朝,提起杨坚,颇有些心绪起伏。

……

【开皇之治不仅是开启了科举制的历史,而且隋文帝将官制也都梳理了一遍,最后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大家熟悉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以及吏部、工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等,就是杨坚先搞出来的。】

【这个官制就很好理解,一看名字就能知道各个部门负责的东西,清晰明了。】

【而且权责分得更细,分得更散,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一手遮天、左右朝政的权臣出现。】

【除此之外,均田令、大运河、新的土地、货币、新的律法等政策,杨坚都做得很出色。】

【隋朝结束了华夏长达三四百年的分裂与乱世,在隋文帝登基后的一十三年里,可以称得上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他登基的时候全国户数400多户,但他死的时候,已经达到了890户,而粮仓里的储备粮足够供应几十年。】

【可惜,他有个奢靡无度且好大喜功的儿子。】

隋炀帝为了摆脱朝中老臣和关陇贵族们的挟制,一意孤行,打算迁都洛阳。

为此,他征调了两百多万的民夫,在洛阳大兴工事,建了一座比如今故宫还要更加大也更加雄伟的宫殿。

宫殿旁还有周长两百多里的西苑园林。

替他来巡视的贴身太监见冬日西苑里树木凋零,皱起了眉头:“陛下喜爱花树,若是让他看得如此景象,恐怕龙颜不悦啊。”

旁边的主事官员很忐忑的问:“那公公可有什么好主意?”

“不如,”贴身太监想出个办法,“让人从库房里搬一些丝绢出来,做成叶子和花朵,装点一下吧。”

主事官员一愣,最终还是咬牙道:“公公的主意极妙,微臣这就去办!”

于是,在隋炀帝杨广来到西苑时,看到的就是一副姹紫嫣红的繁花盛开之景。

他颇有兴致的上前,发现是用上好的丝绢做成了假的树叶和花卉,然后用细线绑在了树木上,因此才营造出的景象。

“这个主意好!”杨广龙颜大悦,显然对此很满意,“重赏!”

【于是,隋文帝杨坚留下的盛世,被败家子隋炀帝在短短的十几年里挥霍一空。】

【而继承了隋制的唐朝,终于开创了历史上堪称最为辉煌和繁荣开放的时代。】1

……

这个评价甚高!

李世民情不自禁露出淡淡的笑意。

而群臣们也都不由自主的挺起了胸膛,有些骄傲。

民间的百姓们,即使日子过得清苦一些的,此时也难免生出了与有荣

焉的自豪感。

他们的大唐,可不就是辉煌又繁荣?

没看到西市那堆胡商吗?

没看到鸿胪寺那堆前来觐见的藩属国使臣们吗?

这个时候的唐朝,民族凝聚力已经隐隐的成型。

李世民在高兴过后,又想到了前隋和得到仙画很高评价的隋文帝杨坚。

他问魏征:“爱卿觉得杨坚是位什么样的皇帝?”

魏征思索了片刻后道:“隋文帝虽然养民节俭,且励精图治,但其性格和作为却不能称为一代明君圣主。”

“他为人猜忌,没有宽仁之度,到了晚年更是刻薄寡恩。隋朝一世而亡,虽是炀帝主责,但不得不说根源确是在文帝。”

李世民欣赏的看他一眼,十分满意舒畅:“朕与爱卿,果然知己也!”

他曾问过萧瑀同样的问题。

萧瑀就是仙画之前提到的兰陵萧氏子弟,他是杨广的妻弟,也是李世民的丞相。

当时,萧瑀觉得杨坚是位励精图治、克己复礼的帝王。

李世民却不以为然:“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一。隋文帝得位不正,他篡权了宇文氏的周朝,却生怕其他人和他一样,心地阴暗,为人苛察,不信任臣子……”

他洋洋洒洒的批判了一通杨坚。

李世民不喜欢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