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皇兄何故造反? 皇兄何故造反? 第77节

朱祁钰瞥了陈循一眼,这番话虽然是在给边将上眼药,但是也的确是实情。

如今的边将,的确和国朝初年大不相同,吃空饷,废操练都是常有的事,更过分的,挪用屯军为私用的事情,都屡见不鲜。

倒也不全是文臣这边在给武将泼脏水。

将手里的奏疏往案上一放,朱祁钰道:“先生所言甚是,大局当前,本王也没心思处理这些相互攻讦,鸡毛蒜皮的小事。”

“只是如今朝廷中人手紧张,左都御史陈镒总掌都察院事,又需监察运粮之事,实在是分身乏术,二位先生久在内阁,对朝中官员比本王更加熟悉,所以本王想问问二位先生,若要选一得力大臣专门负责巡边之事,二位先生可有人选?”

照理来说,监察之事是都察院分管,作为都察院的大头目,这件事情也需陈镒亲自出面,但是别说陈镒了,京城当中现在有名有姓的大佬,基本上都分身乏术……

第89章 王文

现在朝廷上的一干大佬,的确都忙得要死。

内阁这边,每天处理纷至沓来的奏疏票拟,忙的团团乱转,六部当中更是如此。

吏部这边不仅要紧急考选一大批土木之变而空出来的职位,更要进一步考选京畿附近的掌事官,据说已经熬了好几个通宵了。

兵部更不用说,于谦一人肩挑京营和兵部两个大头,总摄京师防务,忙的不可开交。

如今夏粮尚未征收完成,户部这边紧着盘算各地的粮草,礼部忙完了册封大礼,又紧着忙登基大典。

其余的刑部和工部,正印尚书在外监军,只有侍郎维持大局,更是分不开身。

陈镒这边,除了在都察院坐镇大局,还要协助顺天府,监察通州仓运粮到京仓之事,这件事情事关京师防卫大局,亦是紧要之极。

可以说,但凡是京师当中有名有姓的大佬,如今基本上都是身兼多职。

但是偏偏,边境几十处的关隘口,这么大的盘子,要总摄大局,必须要有一个实力威望都镇得住的大臣出面。

现在还不是明后期,武臣见了文臣要行礼的地步,如今的武将,尤其是边将,还未褪去国朝初年的骄矜。

所以要负责这件事情,必须要七卿级别的人出面,不然是镇不住的。

陈循和高谷皱眉思虑了片刻,发现的确是这个道理。

京师当中想要抽人出来,实在太难了,高位者就那么几个,处处都离不了,但是位阶低些的,又镇不住场子,的确是个难题。

二人对视一眼,皆是明白对方的意思,郕王既然这么问,多半是想要让他们来举荐人选了。

于是陈循道:“殿下明鉴,京师内外防务繁重,边境巡视亦不可放松,故而臣以为,欲解此局,可有三策。”

这下朱祁钰倒是来了兴致,开口问道:“哪三策?”

陈循道:“边境巡视,当由都察院负责,按理来说,由总宪大人出面最为合适,故而臣的第一策,便是由总宪大人亲自出马,到时边境自可安稳,至于京中都察院事,及通州京师粮草督运,可另调都察院副都御使或佥都御史分开负责。”

朱祁钰拧着眉头,没有说话。

这个意思,就是要将陈镒手里的差事拆分掉,让他专心去巡边。

毕竟无论是都察院掌事,还是粮草督运,虽然重要,但是由官阶稍低的佐贰官来负责,也出不了大乱子。

关键是边境,作为七卿之一,有陈镒亲自出巡边境,再骄矜的边将,也能打的服服帖帖。

但是……

“京师粮草督运,还是重中之重,不可轻忽,再则,都察院如今还要协同大理寺,审理王振一案,陈总宪责任重大,还是不宜擅离京师。”

陈循微微有些诧异,他的确没料到这位郕王殿下会拒绝。

要知道,但凡领导过大规模进谏的大臣,被外放打压一段时间,基本已经是朝臣当中公开的潜规则了。

一则,这是为了全敢言直谏,被贬出京的好名声,二则,这也是为了维护皇权的体统。

毕竟大规模的犯颜直谏,是冒犯皇权的,若一点惩罚都不受,也说不过去。

前几日的大朝会上,陈镒虽然是迫于形势,半推半就的带着群臣进谏,但是到底算是这些年来,情势最激烈的一次进谏,受些打压,本应是分所应当之事。

所以陈循才会在这个时候,提出让陈镒出京。

出京巡视,看似是好事,但是现在这个局面,既危险不说,还容易得罪人。

到了陈镒这等地步,这种事情办好了是分内之事,办不好就是一定是一顶大帽子扣下来,算得上是惩罚他前番的逼谏之事。

但是陈循却没想到,郕王会拒绝。

想了想,只能归于郕王刚刚稳住地位,想要笼络人心,怕被人议论打压谏臣,于是继续道。

“殿下所言亦有道理,若此策不可,那便只能自京中大臣当中择一人,授右都御史衔,出巡各边。”

这个就算是退而求其次的策略了。

右都御史和左都御史理论上平级,都是都察院的掌事官,既然陈镒抽不开身,那就只能另外提拔一个人上来,虽然威望可能略有不足,但是也大略也是能够镇得住的。

朱祁钰点了点头,道:“这倒是可以,不过京中大臣,如今可提拔的,也就那么寥寥几人,恐一时也难有人选,不如自外调如何?”

右都御史通常情况下,是外出巡视的最高风宪官,虽然不是坐堂官,但是也是位高权重之辈,再进一步便是七卿,自然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授官的。

至于陈镒,前世的时候,朱祁钰的确将他派出去了,不为别的,正是因为逼谏之事。

但是这一世,朱祁钰心胸和前世不同,陈镒此人,官持大体,中正平和,又和于谦交好,他另有用处。

为了此一节,朝臣们所谓的潜规则,他只能选择性无视了。

事实上,到了如今,朱祁钰也并不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自己所谓的权威。

再说陈循的提议,他说的倒是挺好,但是以朱祁钰的眼光,自然看得出来,他本人,是更希望能够让陈镒出京的。

文臣当中,自然也是有所争斗的,陈循是翰林一脉,在朝中的势力不算强大,但是在翰林院有不少门生故旧,但凡有机会,他就会更倾向于在朝中培植势力。

陈镒如果出京巡视,那么分掌都察院,督运粮草这两桩差事,自然要有人接手,而且这个当口,往往是官升一级接手,简直是白捡的升官机会。

建议提拔京中官员,出外巡视也是一样的道理,如今的京中,有资格能够提到右都御史级别的,无非那么寥寥五六人。

据朱祁钰所知,其中有两人以上,都是出身在陈循掌院之后的翰林。

这点小心思,他还是看得透的!

接连两个提议,都被拒绝,再抬头看见朱祁钰饶有意味的目光,陈循也忍不住老脸一红,道。

“殿下所言甚是,在外大臣,的确可选之人,要比京师官员余地大些,不过臣非吏部之人,对外臣了解不多,一时之间倒也未能有所人选,不过世用兄入仕得早,多数外臣,他都曾见过。”

到了这个时候,陈循还看不出来朱祁钰的意思,他可就白在朝堂上呆了这么多年了,于是不再多说,将话头交给了一旁的高谷。

高谷心领神会,道:“殿下,都察院右都御史王文老大人,如今正在陕西巡视,此人久历台宪,深受先皇信重,人品刚毅,可当大事,正统九年,王公曾巡视延绥、宁夏边务,资历能力皆足以镇之。”

朱祁钰笑了笑,脑子里顿时浮现了那个固执的倔老头的形象。

这个人他可是不陌生。

永乐十九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陕西按察使,右副都御史,大理寺卿等职。

正统十年,他被拔擢为都察院右都御史,接替陈镒镇守陕西,如今已经有差不多快五年了。

没记错的话,在他镇守的这几年当中,陕西一直都相当安稳。

此人亦是他前世十分信重的大臣之一,性格刚正,不喜与人结交,因为他的脾气,得罪了不少朝臣,但是不论是资历能力,还是对朱祁钰的忠心,都是实打实的。

而且同时,他也是朝中鲜少的,在心中将土木之变的过错完全归于天子的朝臣,一直到南宫复辟之前,哪怕是在易储这样的事情上,王文也坚定的站在他这一边。

只可惜,夺门之变的时候,和于谦一同被杀了。

想了想,朱祁钰道:“既然如此,便将王文召回,本王见过之后,便命其赴边境巡视。”

第90章 裂痕

眼瞧着高谷举荐的人,一下子就被郕王殿下准了,再想想自己刚刚两番的提议都被否决,陈循心中不由得有几分沮丧。

所谓侍从之臣,显赫是显赫的,但是同时也受限于此。

就如现在一般,君上想要倚重的时候,自是听之任之,但是君上若要疏远,也便只能乖乖的立在一旁当泥塑雕像,没有什么法子。

朱祁钰没有见过后世的那位伟人,不然的话,他一定会对他老人家的至理名言表示深刻理解。

所谓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官场,说穿了无非就是各个势力的角斗场,哪怕是再小的一个派系当中,也会有利益之争。

内阁自从接手了票拟之权后,在朝廷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原本风平浪静的两个内阁大臣,自然也都打起了自己的小心思。

如今内阁是以陈循为主,但是高谷便真的甘心吗?

朱祁钰心里清楚,那是肯定不会的,原先的时候,是因为内阁根基于翰林院,而陈循一直把持着翰林院,所以高谷才对他亦步亦趋。

但是这不代表高谷自己没有野心,身在官场,谁又能逃脱的了名利枷锁的束缚呢?

不说别的,前世的时候,待京师之危一解,这二人便开始明争暗斗,争相举荐自己的人。

王文就是那个时候,高谷所举荐出来的,现如今朱祁钰只是把这个进程提前了而已……

定下了巡边大臣的人选,朱祁钰又道:“刚刚礼部议定登基大典的日子,距离如今也不远了,大典之后,经筵之制便可恢复,关于知经筵事,不知二位先生可有人选?”

有明一代,对于经筵制度十分重视。

所谓经筵,实际上就是皇帝或太子和大臣在一起,讲经论史,兼谈国家大事,一是为了增进学问,二也是为了君臣之间取得更统一的政治方向,并非简简单单的读书而已,更多的是以读书为名,以治实务。

通常来说,皇帝自戌时起,卯时上朝,早朝过后便是经筵,直至中午方歇,午后用于处理朝政。

陈循和高谷对视了一眼,郕王要恢复经筵,这很正常,但是……

“殿下,经筵本为翰林院执掌,天子在时,由英国公张辅老大人知经筵事,如今英国公殁于土木,照例该归于翰林学士。”

说话的是高谷。

要知道,所谓知经筵事,不同于官职,它是个差遣,没有俸禄可拿,但是象征意义却很强。

经筵日讲是除了早朝之外,朝臣接触皇帝最频繁的场合,负责经筵事务的官员,自然也必定是深受皇帝倚重之人。

由于它是个差遣,就给了皇帝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只要官职不算太低,就都能兼任。

之前天子在时,为表对勋戚的信重,一直将经筵事务交给英国公张辅来负责。

但是实际上,如高谷所说,这件事情本该是由翰林院负责,毕竟讲学的人,都是从翰林院选用的。

朱祁钰点了点头,面容仍旧诚恳:“本该如此,但是二位先生如今身兼票拟之责,再加上经筵日讲,恐精力不足,故而还是另外选得用大臣,负责此事为好。”

陈循额头上忍不住滴下一丝冷汗。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