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废太子生存指南(穿越) 分卷(93)

裴凛之扭头看着他,眼中有星光闪烁:就想抱着你睡。

萧彧望着房顶:那还是算了吧,天儿这么热,谁愿意跟你挨着睡啊。

以后就让阿平自己睡吧,他已经三岁了,别让他老跟着我们睡了,养成了习惯,都不能独立。裴凛之说。

萧彧看着他:你这是认真的建议,还是夹带私货呢?

何为私货?裴凛之不解。

嘿嘿,也就是出于某种私心。

裴凛之眨巴眼:难道我说得不对?

萧彧打了个哈欠:姑且算你说得对吧。他也支持阿平该分床睡了,孩子的独立性要从小就培养,否则会对他人产生过多的依赖,性格也比较寡断懦弱。

第110章 扩军

番禺一战, 让萧彧清醒意识到:想要跟萧祎抗衡,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就等同于随时被刀俎的鱼肉, 所以扩充兵力迫在眉睫。

他们到广州后, 也推行了一系列政改,包括选拔考试、重新丈量土地、减税、兴修水利、兴办学塾。但很多政策不是还没推行到位,就是效果还没出来,募兵条件不如崖州成熟,但也还是必须要提上日程了。

地方的人口统计已经结束,广州境内共计人口二十七万七千余户, 计人口一百万出头, 其中青壮男丁二十余万。

萧彧计划募兵三万,崖州的募兵效果很好,就是不知道广州的怎样。

其实除了募兵,还有一批现成的兵可用, 那就是俘虏。但俘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好好利用,就会伤到自己。

几场战争下来, 他们一共俘虏了超过两万的交州兵与安国水师,如何处置这些战俘是个大问题。

很多官员与将士都认为安国水师惨无人道,全都该被坑杀。

萧彧想起历史上那些杀俘的将领,几乎没有好下场。人性都有善恶两面,在失去秩序和道德约束之后, 人性的恶会被无限放大。

安国水师能做出这样灭绝人性的行为,跟他们的将领不无关系。最后经过激烈的商讨, 斩首示众了一批将领, 以示震慑。

普通的水师俘虏, 则被分批送去修路、开矿。在没有机械动力的年代,人力就是最主要的生产力。

扩军需要大量的兵器,萧彧决定在崖州建造一座兵器厂。

龙虎山的铁矿储藏丰富,含铁量高,然而存在着一个大问题,就是太过偏僻。兵器厂不可能建在深山中,不仅限制生产规模,也不便于运输,萧彧决定从龙虎山中开出一条车道来。

山高路陡?那便让这帮水师俘虏去挖,都是身强力壮的青壮,干这个最合适不过。让这些精力充沛的俘虏去干重体力活,消耗他们的体力,也便于控制管理。

萧彧还决定在南岭挖通一条通往岭北的要道,将来与萧祎决战,总不能全靠船只。待将来一统天下,也便于管控广州与交州。

要塞易守难攻,不怕萧祎拿来反制自己。去南岭开山修路的自然又是水师俘虏。

此外,萧彧还决定扩修广交两州之间的通道,以便加强对交州的控制。

至于原本在崖州挖矿、在广州境内修水利和道路的交州兵,就可以放回交州继续镇守交州了。

交州既已收复,番禺的政令自然也要推行到交州境内,交州属于边地,地广人稀,居民以蛮族为主,环境与条件跟当初的崖州差不多,非常恶劣。

边民未开化,不服管教,地方统治又过于粗暴,是以经常引起暴动。

萧彧决定以怀柔政策为主,减税、兴学是要务,接受了汉文化,南越那些边民才会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

大大小小的事堆积如山,萧彧每天都有看不完的奏折、写不完的章程、开不完的朝会,但也还是得一件件来。

等中央机构完全建构起来,并且运转起来了,到时候应该就会轻松一些吧。萧彧可不想让自己累死在任上,他也并不醉心于权力,该放手让别人去做的,就让别人去做。

结束完早朝,萧彧擦了一把汗,抓住后背衣服抖了抖,起身回书房。

天气太过炎热,他后背都湿了,纯棉衣服还真不太适合夏天穿,一旦出了汗就不易干,粘在身上湿乎乎冷冰冰的,感觉非常不好。

还是丝绸好,轻薄易干,难怪在海外那么畅销。

今年秋天如不出意外,船队又要出海了,这一次闵翀不去,由窦七爷和吉山领队。

这次船队规模应该要大不少,从去年三月到今年秋天,各大作坊储备的货物已经堆积如山了。

萧彧希望这次能够大赚一笔,毕竟他目前最大的资金来源还是靠这个,商业税虽然已经定下来了,但商业活动没有搞起来,依旧是无税可收,这个还需要时间才能见效。

他刚折进走廊,便看见了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小的在前头牵着大的,大的一手扶墙,两人以蜗牛般的速度挪移着,看见他,小的就喊起来了:郎君!师父,郎君回来了。

萧彧看见裴凛之,飞奔着跑过来,连木屐都跑掉了:你怎么起来了?不好好躺着休息。

吉海跟在他后面,将被甩飞的木屐捡起来。

裴凛之佝偻着腰,他腹部伤口正在愈合中,不敢直腰,怕抻裂伤口,他看着萧彧,面上含笑:今日感觉好多了,便下来走走。

阿平赶紧说:是我扶师父起来的。

萧彧停在他们跟前,抬手摸摸阿平的脑袋:阿平真能干。

然后伸手搀扶着裴凛之的胳膊:伤口不疼吗?

不怎么疼,能忍受。你下朝了?裴凛之看着萧彧,自打两人说破关系后,他脸上时刻都是挂着笑容的,一点都不似从前那个冷酷将军。

嗯,你是不是一个人躺着得无聊?去我书房坐吧。萧彧扶着他,慢慢朝自己的书房走去。

好。这正是裴凛之想要的,哪怕是不能做什么,光看着萧彧都是好的。

到得书房,萧彧让裴凛之躺在贵妃榻上,自己一边处理奏折,一边同他说话,说的是今天的政务:今日朝堂讨论了交州刺史的人选,最后定下了李弦。

裴凛之说:李弦在徐闻之战和交州之战中均有战功,用他也算是能服众。

萧彧则说:李弦是武将,我有点担心他行事风格过于粗野,会加深与边民的矛盾,所以我从朝中挑选了一名文官过去辅佐他,担任长史。其实关山比李弦更适合去交州,但我不舍得让他过去。

那是,我手边怎么也得留一员大将吧。裴凛之说。

给你留着呢。等他押送完水师俘虏,送完交州俘虏,就回番禺来供你差遣。萧彧说。

裴凛之叹息:说到底,咱们还是处于无人可用的境况。我就不明白,萧祎那样的人,怎么还有那么多人拥护他,王启如此,山亨更是如此。

萧彧说:其实我能理解一些,他们拥护的不是萧祎,而是他们自己的价值体系,拥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价值观念,即所谓的儒家正统。哪怕是萧祎再昏聩无能,也是先帝选定的继承人,而我,不过是先帝废黜的太子。于他们而言,我就是这套价值观念的挑战者。

裴凛之哼了一声:一群庸人!

萧彧笑着说: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也不必强求。总会有人愿意为我所用。

鱼儿送上来酸梅汤给大家解暑。阿平欢喜地抱着茶杯咕咚咕咚喝了起来。萧彧端了一杯送到裴凛之手里,裴凛之说:你喝啊。

萧彧说:我有呢。

裴凛之坚持:你喝一口。

萧彧只好喝了一口,裴凛之才接过来,就着他喝了的继续喝,完全无视了吉海与鱼儿他们的存在。

萧彧倒是有些面热,回到桌边端着酸梅汤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喝了一口。

裴凛之喝完酸梅汤,问:北边就没人过来吗?

也有,很少,一鸣社连辩论赛都开不起来。刚打完仗,很多人都在观望中。不过王启的族人倒是过来了不少,这两日应当会送族中子弟来给我考校。世家子弟想必能有不少才俊吧,到时候分派到各县乡去锻炼。萧彧说。

裴凛之意外道:那些世家子弟都没吃过苦,只怕没法适应。

萧彧不以为然:就是没吃过苦,不知民生疾苦,所以才要派到基层去锻炼,不然全都是一群空谈家。环境都是人去适应的,若是觉得环境不好,就去改造,这才是人最大的能动性。

裴凛之注意到萧彧的衣服后背颜色略有些深,问:你衣服是不是汗湿了?

萧彧说:嗯,天气太热了,易出汗。

裴凛之有些心疼他:太热的话,就应该叫人给你打扇。府中看来人手不够,要么选一批侍女吧。

萧彧诧异地看着裴凛之,这话他从前可是从来不提的:你确定要选?

裴凛之反问:你不想选?番禺虽然只是行宫,但也应该遵照宫中的规制来。

我认为不必了,我没想蓄养三宫六院。清洗洒扫的人已经有了,帮忙打下手的也够了,就不必铺张浪费了。待以后事务多得忙不过来了,再雇请一些人来。萧彧说。

萧彧并不打算征选宫女,自己又没打算蓄养后宫,选那么多良家女子放在宫中白白耽误人青春么。

裴凛之说:既这样,那便从白沙村中再挑选一些孩子过来吧,都是知根知底的,也无家无室,去哪儿都行,还都上过学,练过武,比找外人更令人放心一些。

萧彧一想也是:这样挺好,那给关山写个信,让他从家中去挑选一些过来。

吉海和鱼儿听到此处,眼睛一亮,太好了,又能见到那些小伙伴了。

第二日,王启果然带了一群族中子弟来面圣,顺便汇报一下活字印刷术的进度。

前段时间因为突发战争,原本早就该完工的活字字模也被迫中止。好在雕工和陶工没在战乱中折损,王启心系此事,不等城中恢复正常,就催促雕工和陶工们开工了。

王启将一本用麻绳装订的书册呈上来:陛下,此乃活字印刷术印出的第一本书,请陛下过目。

这么快就出来了?王大人费心了。萧彧非常意外,从他开始做活字印刷到现在也不到两个月,中间还经历了一场战争,看样子王启对活字印刷是真的上心。

王启躬身说:此乃造福天下读书人之事,臣理应费心一些。

好,好,太好了!萧彧看着书本的成品,内心感慨万千,都说科举制是打通上下阶层流通的渠道,事实上,直到宋朝活字印刷发明之后,这个渠道才算真正打开,因为之前底层百姓根本负担不起高昂的学习成本。

现在有了活字印刷,那么旧时王谢堂前燕,就真的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第111章 向阳

萧彧问:广州学塾建造进度如何?共有多少学子, 需多少夫子,多少课本?

起奏陛下,广州府共建学塾一百七十二所, 大多已经建成。目前已有五千六百四十七名学子报名,初略估计需夫子三百人左右。课本数量待八月报名截止期后才能确定。王启说。

萧彧又问:到九月开学,尚有三个月时间, 交州能否完成学塾统计与修建?

王启略一迟疑:问题应当也不大。只是头一批学子数量恐不会多。

萧彧说:如此也可, 便劳烦王大人去安排了。

臣遵旨!

萧彧看着站在王启身后的一排王家子弟,说:这些都是爱卿族中才俊?

王启回头看了一眼:正是。请陛下考校。

萧彧看着那群人,一共九个人, 从十几岁到三十几的都有, 都一表人才,不由得笑道:王家子弟果然都是芝兰玉树,欢迎你们来番禺。可愿意在我朝中效力?

年纪最大的一个上前跪拜:王家子弟愿为陛下效力。

萧彧笑着说:不用跪拜,起来吧。尚书大人应当也与你们说过我这里的规矩了, 我不喜这些礼仪。都说说自己喜好与擅长, 从前在京中可有任职?

萧彧并不问他们九品中正的品阶,只问他们的喜好与特长, 有什么工作经验。

这些人除了年纪最大的王霖担任过著作郎外,余者皆未出仕,王启算是身居高位了,可见太原王氏在安国也不怎么得势。

萧彧说:正好, 我朝中正缺著作郎, 便由王霖来担任吧,归礼部管。其他几个便都由王大人安排去学塾先担任夫子吧, 待明年三月选拔考试时再与其他学子一并考校。著作郎便是史官。

这个结果不仅令王家子弟十分意外, 也令王启很意外, 他以为朝中如此缺人,他王家子弟都是才俊,随便都能捞个官做,没想到萧彧竟然让他们直接去当夫子。

王启也不好说什么,只得说:臣领旨。

王启带着族中子弟离开的时候,萧彧说:王大人留步。

等其他人都离开之后,萧彧才说:王大人是否有些疑惑,我为何让你族中子弟去当夫子?

王启低下头:臣不敢妄测圣意。

萧彧说:王家子弟都是才俊,然世家子弟自小锦衣玉食,不知真实的民间生活,所以我想让他们都先去学塾中体验一番广州民生,如此才能真正为民做主。望王大人安抚好子弟情绪。

陛下深谋远虑,臣佩服不已。臣会谨遵圣意,安排子弟去各地学塾担任夫子。王启心里其实也有点儿高兴,他族中子弟都自视颇高,来番禺后,皆有一种城里人下乡的优越感,连他这个族叔都不怎么放在眼中,如今萧彧要打磨这些人的锐气,可不是个好机会。

王启出了府,族中的子弟都在门外等着他,一个胆子大的问:五叔,这陛下是什么意思?不是让我们去做官呢?

王启说: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让你们去学塾当夫子,明春参加选拔考试,再统一安排官职。

我们还要考试?我们都中正过了。

那是那边中正的,我们这边不认。

另一个说:我是先帝的时候就中正的,他不认那位,总要认先帝吧。

王启说:先帝的也不认。两边的规矩不一样,来了这边,就得按照这边的规矩来。上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