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汉时代周刊 第二百四十六章 发个豆芽

纸的推广很成功,这其实是必然的事。

这是因为纸的实用性,在任何方面来说,都是比竹简更适合书写、阅读和收藏的文字载体。

但与此同时,也要归功于东乡侯府有过推广瓷器的经验,对营销已经轻车熟路。这次同样采用了“上行下效”的策略,先让未央宫中和长安城里的达官显贵先用上了纸,然后读书人奔走相告,四处“求纸”而不得,让纸张上市之前就引发追捧。

很快,就有流金阁准备卖纸的消息。

可惜因为产量的限制,流金阁就算开始卖纸,也只是很少的数量。而更多的纸,目前只供应未央宫中。

按照赵启明的理解,这是在争取“皇室专供”这块招牌。

但其实这个主意是钱管家提出来的。因为老头深谋远虑,想到造纸术不可能永久保密,等多年之后有了其他的造纸作坊,东乡亭的生意不再一家独大,那么皇室专供这块招牌至少还有些分量。

对此,赵启明很是赞同。

所以两天之后,流金阁正是开始预售,卖出去的纸数量少到可怜。这让争相购买的读书人很是不满。但因为同样采用了限购的方式,这些读书人都已经买到了纸,不过是数量很少而已。

于是很快,用纸书写成为风潮。有意思的是,用玉压纸的方式也流行起来。

有人说这叫“镇玉”,是用来镇住写在纸上的“诗气”,美其名曰“镇诗”,这种说法引起了很多读书人的赞同,因为大文豪赵启明书写时就是用玉佩镇纸的。

对此,赵启明有些无奈。毕竟,他造纸的初衷是为了降低读书人的学习成本,而现在却因为他不经意的小动作,让读书人有了纸之后,还要必须有玉。这显然有悖于他的初衷。

所以,为了让读书人理智的看待“镇纸”的作用,赵启明很快设计出了木质的“镇纸”。这种长条形的木块显然更具实用性,相信在流金阁推出之后,会改变读书人对“镇纸”的错误理解,但因为牵扯到做工问题,还需要些时间才能上市。

在此过程之中,旧作坊里的工匠因为工艺的熟练,产量开始缓慢的提升。

可惜光是这个旧作坊,连长安城的消耗都无法满足,重点还是要兴建新作坊。

于是,钱管家开始频繁的前往西乡亭,为造纸作坊选址。而胡先生坐镇瓷器作坊之余,也开始安排招收更多的工人,去旧作坊学习造纸,为新作坊的开工未雨绸缪。甚至是秦文,也因为要保护造纸的工艺,开始安排人手去旧作坊日夜巡逻。

有了这样的手下们,赵启明如同置身事外般,心安理得的晒了几天太阳。

直到天气重新变得阴沉,他才终于想起了要去看望诸葛神棍的事。

这天,赵启明游手好闲,吃着小笼包从内院里出来。

他发现自己不知道诸葛神棍住在哪个院子,于是就向细柳询问。结果细柳告诉他说,诸葛神棍早已经搬来,但总是行踪诡秘,时常外出游历,寻仙问道,不确定今天是否在家。

“寻仙问道?”

细柳满脸认真的点头说:“诸葛先生很是神奇,不仅可以帮侯府的下人们算命,而且每天晚上都要站在屋顶夜观星象,说是要参悟天机,算出东乡侯府的气运。”

听到这话,赵启明脑海中浮现出仙风道骨的诸葛神棍,在屋顶上装逼的样子,于是眯起眼睛朝细柳问:“他没把咱家的瓦踩坏吧?”

“诸葛大师会腾云驾雾。”细柳很肯定的说:“肯定不会踩坏。”

赵启明同情的看了眼细柳。这丫头满脸虔诚的样子,好像真的相信诸葛神棍是活神仙,让人实在不忍心告诉她实情,于是赞同的点了点头说:“的确是我多虑了。”

细柳这才露出笑容。

说话间,两人来到了诸葛神棍所住的院子。

在此之前,这是个闲置多年,却打扫的很干净的院子。而现在诸葛神棍住了进来,虽然同样还是干净的,但门廊下却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这其中既有神像,也有花草,还有各种的罐子。甚至在院子正中,居然真的有个火炉和铜鼎,想来应该就是炼丹的装备,而那些罐子里装的东西,八成就是炼丹的材料了。

“诸葛先生来的时候带了辆马车的东西。”细柳小心的跟在赵启明身后,好奇的张望:“搬进来的时候大家都很小心,因为诸葛先生说了,这些东西都是天才地宝。”

赵启明笑了,指着门廊下说:“那摆着的几颗石头,也是天才地宝吗?”

“诸葛先生说那是日晕精华所孕育的石胎,有大造化。”

赵启明赞同的说:“是啊,估计过几天就要蹦出个孙悟空。”

“孙悟空?”

“治疗不孕不育的。”赵启明看了看紧闭的大门:“老头今天好像不在啊。”

细柳走了过去,敲了敲门,果然没得到回应。

“应该是去寻仙问道去了。”

赵启明点了点头,却没有离开的意思。他在院子里走走看看,最先留意到丹炉。相比起太上老君所用的正品,诸葛神棍的山寨丹炉要小了很多,但造型古朴,而且还是青铜所铸。

尽管很好奇里面装了些什么,但赵启明终于还是因为担心打开之后自己会被毒死而放弃了打开丹炉的想法。他背着手走到了门廊下,对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产生了兴趣。

他首先看到了个陶罐,发现里面装的是石灰。又看了看整齐摆放的几株植物,只觉得正月里也能如此精神,很是不错,但至于究竟是什么植物,却让人不得而知。

“这是‘玉液琼浆’,说是可以拿来炼制长生丹,。”细柳仰着头,崇拜的看着门廊下挂着的竹筒说:“诸葛先生每天都要上山,去草木最旺盛的地方,有时候还要登上山崖上才能采集。”

“采集什么?”

“露水。”

赵启明翻了个白眼,又看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忽然留意到门廊边的大缸。

“那是什么?”他走了过去,将大缸上的盖子打开,发现里面有很多嫩芽。

细柳似乎早就来参观过,凑过来看了看之后说:“是豆芽。”

“豆芽?”赵启明挠了挠脸,看着这些发黑的嫩芽,怎么也不像豆芽啊。

“是黑豆的豆芽。”

赵启明恍然大悟,忽然想起自己成为小侯爷这么久,居然从来没有吃过豆芽。尤其是这个冬天,除了干菜之外几乎见不到绿色的蔬菜,吃的人整天上火,也没人想起给他弄点豆芽吃。

“这是养生的东西。”细柳爱惜的看着那些嫩芽,虔诚的说:“诸葛先生说,黑豆芽是‘食疗’的好材料,每天早上采集几把新鲜的豆芽,碾碎之后吞服,可以延年益寿。”

“弄碎?”赵启明莫名其妙:“就不能好好的炒了吃?”

“吃?”细柳不解:“可这是药,是养身食疗的东西。”

“你是说,没人拿豆芽当菜吃?”

细柳茫然的摇了摇头。

赵启明终于明白了,原来不是厨房不给自己做豆芽,是没人把豆芽当蔬菜。

这真是太暴殓天物了。冬天里本来就不容易见到蔬菜,只有道士们把豆芽当成养身的东西,弄碎了吞服,却没人把这当成秋冬季节少见的蔬菜,拿来烹饪。

“我怎么早没想到呢?”赵启明痛心不已,朝细柳说:“家里有没有黄豆。”

“厨房里有。”

“走。”

“去哪?”

“弄豆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