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夜睡的十分香甜,次日王金起床的时候不早也不晚。
今天也延续了昨天的晴朗,太阳十分的明艳,温度刚好偏有点凉快,有一种秋天向冬天过度的感觉。
王金起床后让亲兵去打了冷水,稍稍洗漱了一下便开始吃饭。早膳仍然延续了往日的习惯,以清淡为主。
粥,鸡蛋。
吃了不算丰盛,但绝对能填饱肚子的早膳。王金派人将典韦找了进来。
“大将军。”典韦步入中军大帐,躬身行礼。与王金不同,他已经起来很久了,而且锻炼了一下,浑身上下都是汗,本想去洗个澡,听闻王金召唤他便匆忙来了。
“现在袁绍是个什么情况?”王金用布擦了擦嘴角的痕迹,问道。
“袁绍大军距离不过十里,一个时辰左右应该能到达陈城。”典韦回答道,目前探子由好几位将军派遣出去,探听方圆三十里范围内的一切动静。
还有锦衣卫,黑衣卫的探子安插。消息总汇,便会到达典韦这里,典韦再报告给王金。
王金嗯了一声,随即问道:“将军都知道了吗?可加强了戒备,准备好了迎敌?”
“将军们都知道了,目前箭矢已经被搬上营垒,士卒们也已经穿戴整齐了。”典韦回答道。
“行吧,那就以逸待劳,在这里我们狠狠的打袁绍一顿。”王金露出了我很满意的表情,痛快的说道。
没什么不满意的,他麾下将军都是精英。虽然比不上袁绍麾下将军多,坐在一起十分气派,但是人数少,含金量高啊。
袁绍二十万大军,领兵大将估计有四十到六十人。就算记住名字都是费尽的事儿。
……
就在王金这方将军们开始准备迎战的时候,袁绍大军终于姗姗来迟,在距离陈城以及王金城外大营大约三里左右的地方安营扎寨。
这么大规模的双方大战,三里距离这是比较安全的距离。
与王金一样,袁绍也是连营,诸将各守一营,防御独立,领兵独立,被攻破一营,也不至于连累全军。
袁绍的中军自然是处在层层保护之中。中军大帐更是重中之重。此刻袁绍的中军大帐内,袁绍位北朝南而坐,身上穿着甲胄,腰间挂着佩剑。袁绍仪表堂堂穿什么都显好,此刻显得英气杰出,十分出色。
麾下文武罗列左右,足有百余人。
“据探子来报,王金已经到达陈城,便在城外安营扎寨。加上张燕,吴懿,吴班的军队,人马加起来有将近十万。兵法,十倍围之,二倍攻之。孤既然已经兵临城下,那自然是选择强攻。只是战争不止有硬拼一条路,若能在战前使个计谋,能兵不血刃的夺下河内那再好不过。诸位可有主意?”
袁绍说着说着将眸光转向了谋臣一方,想办法出策略,武将是指望不上的。
袁绍这边谋臣多,有想法的人自然不少。而现在袁绍并有四州,气势一时鼎盛。谋臣们自然是希望在袁绍面前露个脸,争取一下前程。
于是谋臣们一个个踊跃发言,给袁绍出了许多奇思妙想天马行空一般的计策。不过袁绍与谋臣们仔细商量了一下,没有一个计谋是实用的。
不管是水攻,火攻,挖地道入城,还是大批写劝降信绑在箭矢上射入城中等种种,都是不切实际的。
王金城池固若金汤,是钢铁水泥之城,将军们都是优秀的精英。王金为人得民心,忠诚很够。
这不琢磨不知道,细细琢磨让人惊恐。要杀王金除了正面将王金击败,将之杀死,没有别的捷径可以走。
“王金这厮,属乌龟的。”不少谋臣们心中嘀咕。
不过谋臣多了,总会有一二个看似可行的办法。郭图仔细一琢磨,便想了个不成熟的想法。
不过他觉得应该比刚才谋臣们说的要靠谱一些,郭图便躬身对着袁绍进言道:“主公,王金的意图非常明显。先凉州,巴蜀,成强秦之势,再进可攻退可守,成伯业。与主公为敌,是王金不愿意的。只是张燕人众三四十万,兵马数万,这份大礼实在太重,王金不愿意放弃而已。既然如此,我们便派人与王金说,我们谈谈条件。主公您与王金亲自见面一下,各带骑一人,从旁骑百人见面。”
袁绍闻言知道了郭图的意图,稍稍眯起了眼睛,说道:“这骑一人必须有万夫不当之勇,而这从骑百人,需要精挑细选的勇士。”
“对的,谈判不是目的。趁机下手,将王金格杀才是目的。如此兵不血刃,一战可夺八郡。”
郭图右手比作刀伸出,左手捏着右手袖口,做了一个手起刀落的姿势,杀气腾腾。
“王金麾下不乏勇士,王金为人又狡诈警觉,恐怕会看穿这个计策,这不是万全之策。”袁绍一针见血的支出了郭图计谋的破绽。
郭图的计策不成熟。
但是为今之计,似乎别无他法了。如果,如果王金一时疏忽呢?是不是可以轻松的夺取八郡呢?
一想到这茬,袁绍差点要激动的破了喜怒不形于色的功力,破相了。河北虽然是地域广大,人口很多。
但是人口密度,繁华可是大大比不上八郡的。袁绍平日里听了许多人说八郡是如何如何的繁华,八郡是如何如何的。
早就听的腻歪了,也印在了心中。我现在有四州之地,若能取八郡而用之,天下谁能挡我?
霸业岂非唾手可得?
以小博大,而且也没什么风险。袁绍这点魄力还是有的。心下已经有所决断,袁绍抬头对文丑道:“文将军到时候你与我同行,再精选勇士百人从旁协助。”
“喏。”
文丑也是非常兴奋,而他对自己的武勇非常自信,我文丑勇冠三军,若非张燕从旁射冷箭,岂能抗衡我?
听说王金麾下有诸多强将,但我也不虚。若是能击杀王金帮助主公谋夺八郡,那战功可以说是无与伦比。
这样才对得起主公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