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641 朱允炆的削藩

朱允炆虽不懂形势,但也知道,一下子全部削藩的话,势必引起所有的藩王作乱,所以,他从弱到强来削藩。

他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了削藩的行动。

周王朱橚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另外四个王子也垮了下来: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一年之内,这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燕王便成了下一个目标。

朝廷承认他是最棘手的敌人,因此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没有冒然动手,可是,这样一来反而给了燕王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

第一个为朱允炆出谋划策,就是黄子澄。

黄子澄,他是分宜澧源人。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中会试第一,殿试第三。

朱元璋命他伴读东宫,累官至太常寺卿。

他曾与皇太孙朱允炆谈论削藩之事。

朱允炆问黄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

黄子澄答道:“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朝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

朱允炆认为他说得对,对黄子澄非常尊敬,每次称呼他,必尊称为黄先生。

黄子澄用七国之乱做例子,是和朱允炆继位后的情况很像,可惜的是,黄子澄没有想一想,朱允炆这一边有没有周亚夫这样的将领。

朱允炆认为黄子澄就是帮助自己治理天下的贤臣,当下任命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同参国政,共谋削夺藩王权。

齐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动手,但黄子澄有不同意见,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候,就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削之有名。现在想要问罪,应该先从周王开始。

周王是燕王的母弟,削周是剪除燕王的手足。

事实证明,黄子澄真是迂腐,因为他主次不分!要是先收拾朱棣的话,说不定出其不意,还有一丝胜算。

朱允炆是和黄子澄一样没有见识的人,所以,他采取了黄子澄的意见,把周王等五个藩王先后削藩了。

朱允炆又用黄子澄和齐泰的计谋,调走燕王手下精兵,又在燕王府所在地北平一带调动军队以监视燕王。

朱棣见了,当下向朝廷告病。过了一段时间,又说病得越来越重,俨然要病危的样子。

朱棣这场病,当然不是真病,而是酝酿了相当长时间的装病。

他很清楚,在即将到来的五月,有一件他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那就是,五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礼制,朱棣应该自己前去祭祀。

但是,朱棣敏锐地感觉到如果这次再去京城,可能就回不来了。

可是,父亲的忌日不去,那也是不行的。

他在为难之时,一方面装病,另一方面,派出长子朱高炽及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代替他祭拜。

他一下子派出三个儿子,除了表示自己重视此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告诉朝廷,自己没有异心。

实际上,这时的形势已经很明显,朱允炆摆明了就是要除掉藩王。

朱棣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全部派入京城,简直就是送去作人质。

他的这个做法,可见是个忍人,为了谋大事,连儿子也不顾了!

朱高炽三兄弟一入京,兵部尚书齐泰就劝朱允炆立刻将此三人扣为人质。

朱允炆本也表示同意,但黄子澄竟然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应该把这三个人送还燕王,表明朝廷并无削藩之意,以麻痹燕王。

朱允炆拿不定主意。

此时,魏国公徐辉祖出来说话,他说,按亲戚关系算,这三个人都是他的外甥,他看着此三人长大,十分了解此他们的品行。他说完这话,又对朱允炆进言说:绝对不能放这三个人回去!因为此三人不但可以作为人质,而且都身负大才,如若放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

徐辉祖说到这里,又特别说到了朱高煦这个人,他告诉朱允炆,在他这三个外甥中,朱高煦最为勇猛过人也最为无赖,他不但不会忠于陛下,也不会忠于他的父亲!

朱允炆最后还是没有听从徐辉祖的话,作出决定,放走了朱高炽三兄弟。

黄子澄的放过朱棣三子,同时迟迟没对朱棣下手,都是丝毫没有见识的做法,一是放虎归山,一是让朱棣做足准备!

相对比黄子澄,齐泰毕竟是朱元璋看中的人,还是比他有点见识,知道不能放朱棣三子回去。

齐泰,明溧水人。他在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擢兵部左侍郎。

朱元璋临终,召授顾命,辅皇太孙。

朱允炆继位,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不久晋为兵部尚书,建议削藩。

他在看到朱棣势大后,请求削燕王属籍,声罪致讨,力主伐燕。

他比黄子澄胜出的一点事,力主快刀斩乱麻,先取燕王朱棣!

可惜的是,朱允炆并没有听从他的话。

至于方孝孺,他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因吴沉、揭枢的推荐,被朱元璋召见。

朱元璋欣赏他的举止庄严,对皇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后来,方孝孺被仇家连带举发,逮捕到京,朱元璋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便释放了他。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方孝孺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

朱元璋说:“现在还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就授予他汉中教授之职,每天给众儒学生员讲学,毫不倦怠。

朱允炆即位后,征召方孝孺任翰林侍讲。

第二年又升调他做诗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朱允炆都要向他询问。

朱允炆喜欢读书,每当碰上疑难,就召见他让他讲解。

朱允炆临朝,百官奏事,决定群臣的面议可否施行时,朱允炆有时命令方孝孺趋身屏风之前批答文书。

他成了朱允炆第三个重用的人物。

方孝孺虽然饱读诗书,品行也非常端正,但这样的人,用来做学问,当老师,那自然是最佳人选,可用来对付朱棣这样的积年流氓,那就完全不是对手了!

朱棣在准备充足之后,儿子又回来了,这一下不反,还等什么时候反呢?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公然起兵叛乱,上书朝廷,指称黄子澄和齐泰为奸臣,他要清君侧!

靖难之役,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