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652 郑和的功绩

公元1417年1月,郑和第五次率船队出发,他到达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于公元1419年8月8日回国。

公元1421年3月3日,郑和第六次出发,往榜葛刺,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在风暴下,他只得中道返回,于公元1422年9月2日回国。

我们通过他这一次的航海,就知道,航海,真的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在海上,哪怕是郑和这么大的船队,也在冒着生命危险!

公元1424年年初,朱棣命郑和前往旧港赐施进卿之子施济孙官印和官服,令他接替已故父亲的位置。

郑和,也就有了第七次下西洋的新任务。

他对这第七次航海,充满着向往!他想要去到更远的地方,开辟更远的海路!

他很清楚,这,很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航海了!

可是,郑和未还及成行,朱棣即已病死,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他下诏停罢下西洋事业。

公元1425年,郑和受命率下西洋的军队镇守南京,而郑和本人也成为首位南京守备太监。

同年,明仁宗病逝,明宣宗朱瞻基继位,要求郑和与王景弘谨守南京,同时负责修缮南京宫城。

然而,这些都不是郑和想要的!他期待着第七次的航海壮举!

他要去得更远一些!

公元1430年,郑和终于等来了机会,他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这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力士、通士、民稍、买办、 书手、通共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二名。正使太监七员、少监十员、监丞五员。内官内使五十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都指挥二员。指挥九十三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四百三员。教谕一员、阴阳官一员、舍人二名、余丁一名。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名。

公元1431年1月,郑和船队从龙江关启航。

一路在海上颠簸,船队达到了印度西海岸。

然而,郑和实在是太劳累了!

他岁数也大了,经受不起海上的风浪,终于还是于公元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

呜呼,壮哉!伟矣!

郑和虽然死在海上,可是,他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

他一共经过了三十六个国家,与西洋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郑和来到南洋以后,以强大的武装力量,告诫那些“喜战好斗”的岛国:“循礼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不服,则耀武以慑之”,于是“凡所号令,罔敢不服从。”那些“风俗劲悍,专尚豪强”,素好“侵掠邻境”的国家,不得不偃兵息武了。与此同时,郑和又从崇扬佛教或传播伊斯兰教着手,力图使有关地区和国家的人民有着统一的宗教信仰。这样,对于平衡各国之间的关系,缓解因为宗教信仰等问题而导致的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局势,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郑和还通过敷宣教化,扶助弱小民族,抑止强.暴,促成了各国间和平局势的建立。

他对海上航路的开辟,也功不可没。

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对人类探险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他们,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历史上,以航海出名的探险家有哥伦布等人,他们对新航路的开辟,有着巨大的贡献,使得全球各个国家开始有了联系。

但是,他们要远远慢于郑和。

郑和不但先于西方人航海,同时,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他代表了中华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后人对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充满了赞誉,其中,梁启超热情洋溢地称赞:“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

孙中山也对郑和给予了高度的称赞:“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

《剑桥中国明代史》也对郑和赞叹说:“郑和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跨越了半个地球,把明帝国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在这个过程中,他进行了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郑和,虽死于航海之中,未能回国而终,诚为遗憾;然而,航海壮举,留名史册,虽死何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