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清穿之咸鱼三阿哥 清穿之咸鱼三阿哥 第24节

打消了额娘的担心,宝音才兴冲冲的带人跑到马厩,找到她心爱的小红马。

胤祉刚看岳父大人秀了一手骑术,紧跟着又被福晋秀了一波花式骑马,差点就惊呼出声。

岳父大人乃是个高大魁梧的汉子,无论在马背上做难度多大的动作,也很难让人觉得惊险。

但宝音还是个小姑娘,哪怕身下的红马体型并不算大,但宝音骑在上面仍旧显得身量很小、身子单薄,可这姑娘却是马上马下不断翻转,甚至还在马背上来了个金鸡独立,作为观众,胤祉委实是在心里头捏了一把汗。

真想不到,久居京城的勇勤公府是这样教养女儿的,难怪宝音性子这般爽利,体力也格外的好,去钟粹宫和慈宁宫请完安,还有精力去逛御花园。

小两口早上出宫,在勇勤公府用过了午膳,一直等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才回宫。

三阿哥和三福晋夫妻恩爱的传言,自此开始从紫禁城流出。

宫里唯二娶了福晋的两个阿哥,无一不看重宠爱嫡妻,大福晋如今这都怀上第三胎了,依着三阿哥和三福晋如今的感情状况,小两口怀孕怕是也快了。

索额图心里实在着急,太子之所以是太子,并非是因为太子的精明才干,而是因为出身,作为皇上唯一的嫡子,一岁多便被立为太子,一个一岁多的孩子,纵然是龙子凤孙又能看出几分的聪明劲儿来,若不是因为出身还能是因为什么。

皇上看重汉人文化,‘太子’原就是汉人王朝才有的东西,嫡长子继位那也是汉家文化。

大阿哥卯足了劲儿要生一个皇长孙出来,而且是由嫡福晋来生,不就是因为皇上看重出身和传承吗。

好在,大阿哥的福气远不如太子,头两胎都是格格,如今这又怀上了第三胎,民间有俚语——再一再二不再三,难保大福晋这胎不会生个皇长孙出来。

前有大阿哥,后有三阿哥,这两个都是娶了嫡福晋的,若生下的嫡子为皇长孙,不止在皇上心里的份量会加重,在群臣和士林学子那里也会加分。

索额图前几个月是急着让太子赶紧成婚,甚至为此主动和皇上提了一次,可胳膊扭不过大腿,皇上不提太子婚期,反倒又把太子大婚的章程翻了出来,找出数条不当之处,又让礼部重新去商议了。

瞧这样子,礼部不拿出让皇上满意的章程来,太子的婚期便会一直延后。

如果真的只是章程问题,他把刀架在礼部官员脖子上,也会让这些人赶紧处理,可这显然章程问题不过是皇上的借口,他把礼部的官员逼死了都没有。

至于让皇上改口,他索额图还没这个能耐。

“您既然已经娶了侧福晋,也不缺格格,不如多加把劲儿,无论是谁,只要能生下儿子站住皇长孙的位置,管他是不是嫡出呢,您庶出的儿子也要比阿哥们嫡出的儿子要珍贵。”索额图开口劝道。

他知道太子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就怕生孩子也是如此,想着生个嫡长子,太子妃不进门,便不让其他女子生,这可万万不成。

太子看着索额图,这话也只有索额图这位叔祖父会说与他听,不过索额图是误会了:“孤不成让宫中女子避孕,只是缘分未到罢了。”

瞧太子爷四平八稳的模样,索额图就心急:“您也不能只看缘分,还得多努力才是——”

“好了。”太子厉声制止住索额图,“还请大人适可而止,孤还没到需要借儿子稳固地位的程度。”

“太子爷您……老臣也是为了您好。”索额图看着太子的脸色,到底是没把话说下去,人家都争着生皇长子,就他们太子爷心气儿高。

罢了罢了,他还不了解万岁爷对太子的感情吗,正如同他刚刚说的那样,在万岁爷眼中,怕是太子的庶子都要比阿哥们的嫡子珍贵。

被误认为在抢生皇长孙的胤祉,这一年的年底终于从上书房结业了,只是没等他在没有大朝会的日子里好好睡个懒觉,皇阿玛就来了个骚操作——开放国库外借银两给臣子。

管理国库的,正是胤祉所在的户部

平心而论,大清官员的俸禄并不多,比如他的未来姐夫阿林保,正六品的主事,可一年的俸禄只有六十两。

京城物价高就不说了,官员之间也是需要交际的,教养子女的花费就更大了,官宦子弟或从文或从武,都是极耗银子的事情。

本身没什么家底的官员,单靠俸禄,还真有可能入不敷出。

但其中又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官员,家底实在殷实,比如他的岳父勇勤公,祖上留下来的田产实在是太多了,朝廷发的俸禄根本就是毛毛雨。

基于这两个原因,胤祉大概能理解皇阿玛为什么选择让官员们跟户部借银,而不是直接提高俸禄。

更何况全面提高官员俸禄,那可是个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说,也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事儿。

相比之下,允许周转不开的官员向国库借银,不需要抵押物,利息也微乎其微,自然要省事的多。

皇阿玛此番旨意一下来,便被群臣称赞,那简直是要夸出花来了。

也对,若有人也借银子给他,不要抵押物,也不需要证明还款能力,利息还很是微薄,甚至连数额都没有设置上限,他也会感激涕零的。

只是作为户部的一员,未免以后讨债麻烦,也为了防止有钱的没钱的都过来凑热闹,胤祉觉得自己还是先当个坏人比较好。

第36章 二更

在去乾清宫见皇阿玛之前,胤祉先带着户部官员把这些年的基本收入和支出做了个大概的汇总,没有什么比数据更能说服人了,要让皇阿玛不摆地主老财的款,就得让皇阿玛知道地主家也没有多少余粮了。

先被整理出来的是每年的库存数目,从康熙六年皇阿玛亲政开始,一直到今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九年。

三十三年的时间里,国库的存银从二百四十八万八千四百九十二两,到了如今的四千五十四万二千九百六十六两,翻了近乎二十倍。

也难怪皇阿玛觉得如今财大气粗,开始要广惠官员了。

可是支出同样也很大,河工上的支出,军队上的支出,这些都是大头,另外还有每年赈济灾民的支出。

国家太大,依着如今的条件也很难去对抗自然灾害,赈灾几乎是每年都会进行的事情,只是或多或少罢了。

胤祉拿着厚厚的一本折子,并未走流程,而是直接去乾清宫找了皇阿玛。

户部如今已经有几位准备借银的官员在等着了,没有时间再走流程。

胤祉作为皇阿哥,比起普通的官员还是有些特权的,比如说这会儿,皇阿玛虽然隔了半个时辰才叫他进去,可这已经是插了队的了,偏殿等候皇阿玛接见的这些人里头,他来的最晚,却是最早被召见的。

康熙平静的看完折子,这些数据他心里大致都有数,只是没有这么精确罢了。

“你觉得不该开放国库允许官员们借银?”康熙把折子放到一边,看着老三问道。

“儿臣只是觉得皇阿玛若要开放国库允许官员们借银,必须要加以限制才行,起码家境富裕者就不应该借银两,借银数额也要做限制,既然是往外借的,那就还是要还,借太多了,儿臣担心借款会收不回来。”

康熙也没想到他下旨之后,来找他说这件事情的不是太子,而是老三这个楞头青。

“朕亲政时,接过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不说别的,只看你这份折子,那时的国库存银不到三百万两,且举朝内外人心惶惶,朕那会儿又年轻,经验不足,也怕自己的举措过激会引起朝堂动荡,所以一切以安稳为宜,对待朝臣也以宽和为主。”

这些话原本是他打算说给太子听的,如今太子没来,说给老三听也行。

“先帝在时,未免朝臣像前朝官员那样把精力都放在党政之上,借着言官相互攻讦,便下令禁止风闻之事,朕也延续了先帝的做法,这使得言官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是不敢也不能弹劾臣子的。”

“这些年大大小小的贪官案,朕正处理过不少,可贪官实在太多,像明珠那般把持着河工,从里面掏银子的,朕也只是罢了他们的官,因为实在缺人用,今年还让明珠官复原职。”

“最可恨的是这些官员贪污不止向上面伸手,胆子大的还会像治下百姓加派饷银,朕可以在查出来之后剁了他们的爪子,可若这样的事情频繁发生,百姓不得安稳,必然会生出事端,我们毕竟入主中原还没有太久,人数上更是劣势。”

“朕开放国库,让官员们从中借银,就是为了减少贪污,这笔银子朕本来就没打算收回来,你能明白吗?”

以胤祉的政治敏锐性,他不是很能明白,对程序员来说,提出一个问题,再依照算法解决一个问题,干脆利落,而不是如皇阿玛这般黏黏糊糊,看似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又没有。

“明珠以前往河工上伸手,可并不是因为府里穷,明珠怎么会穷呢,他娶的是英亲王之女,早些年还曾经做过内务府总管,可别说他能往河工上伸手,做内务府总管时却是清清白白的。”胤祉声音越说越小,谁不知道内务府是肥差。

他督建公主府和额驸府时,就已经见识了这里头的水有多深。

“皇阿玛是高估了人性,大多数人是不会嫌自己钱多的,哪怕您把国库的银子全都借出去,也还会有人不知足,该贪污的也还是要贪污。”胤祉毫不避讳的道。

大概是因为知道这个王朝会覆灭,还是以极其屈辱的方式覆灭,胤祉倒无所谓政治稳不稳定,有没有人揭竿而起,最差还能有上辈子的晚清差,若是这个王朝提早结束可以避免民族遭受那样的屈辱和磨难,那倒也是好事。

他只是受不了像皇阿玛这样束手束脚的做事情,太子绝对是最像皇阿玛的,两个人都极端追求完美,身处皇室,还想要个好名声,想让方方面面都满意,怎么可能呢,这么活着不憋屈吗。

三观差别太大,康熙没法说服三儿子,胤祉也不觉得自己可以说服皇阿玛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他清楚自己的想法有多偏激,若一切都照他的想法来办,用不着百姓造反,这些王公贵族们就先带头反了。

左右他只是个养老的外来客,苟着吧。

只是为了避免以后的麻烦事儿,胤祉坚决要求要对官员向户部戒严这事加以限制。

“皇阿玛既然不准备收回借款,那就更要有所限制了,您如果不设限,那儿臣回到户部自己就先借上几百万,反正总是要让人占便宜去的,不如儿子先占了。”

皇阿玛要做冤大头,便宜了别人,也便宜便宜他呗,反正他也不嫌银子多。

康熙仔细打量着老三,他怎么觉得老三今日这脾气有点冲呢。

他也没说不同意加几条要求,之所以在朝堂上没提,不就是等着太子来找他,他以为太子会反对这件事情,他不会因为太子反对就收回,但是会接受太子的意见对此事加以限制,这就是个留给太子的活扣。

只是太子没来,来的是老三罢了。

明明这几个儿子都是他看着长大的,他自认为他这个阿玛还算了解儿子,可事实上还真不一定。

“说说看,你想加什么限制?”

胤祉知道有门了,心里的火气也跟着下去了不少,说话的语气都比刚刚和缓了。

“儿臣认为,首先向户部借银的人必须要上交一份申请书,上面要注明借款的用处,户部会有专人审核,用处合理才能通过,后续借款到位后户部还会进行核实,借款不能用于旁处,否则立刻收回,而且户部也不再接受该借款人的借款申请。”

“申请书只是同一道关卡,第二关卡是核实借款人的家产,若是坐拥千百亩的良田,还要跑来户部借银,那可不行,这方面户部到时候会制定一个详细的标准。”

“最后是借款的金额,儿臣认为,即便是寒门出身的官员,要供养一家老小,一年二百两银子也足矣,所以儿臣建议每人每年借款的上限定为二百两。若是家中有重病之人,申请这方面的借款,儿臣觉得可以让太医院的人去看病,这方面的款项直接从户部给到太医院。”

皇阿玛不就是要施恩朝臣吗,雪中送炭总好过锦上添花,银子要借就借给真正需要的人。

康熙的右手手指轻轻敲打着自己的膝盖,一年二百两的上限,若没有特殊情况,必然是足够的,但总会有一些特殊情况。

“朕两次下江南,都是曹家接驾,一应的花费都是曹家出的,连行宫都是曹家花银子建的,朕总不能白白占大臣便宜。”

这事儿胤祉是知情的,皇阿玛第二次下江南他还跟着去了,他在江南的几个铺子还是曹家帮着照应的。

“那不如让曹家把这两次的花费列好明细呈上来,咱还他不就行了。”

皇阿玛又不是去江南游玩的,没到处逛名胜古迹、尝美食,一会儿在这儿写诗,一会儿给那个赐名的。

两次下江南都是为了巡视河工,当然他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这两次的花费绝对不少。

若是能把曹家建给皇阿玛的那座行宫对外开放就好了,无论是当做客栈来用,还是卖门票当做旅游景点,都能把花出去的银子赚回来。

不过以皇阿玛的性格,必然会觉得这样有失体面,肯定不会同意的。

“曹家的事朕先考虑考虑,你回去拟出具体的章程,三日后拿到大朝会上去讨论。”

南巡之行花费原本就不小,若再加上曹家接驾的费用,那数额看起来只会更惊人,一旦曹家把单子呈上来,两两相加,民间怕是又要议论纷纷,不知内情的百姓说不定还会误以为他这个皇帝贪图享乐、劳民伤财。

胤祉不知道皇阿玛的想法,如果知道了,怕是会吐槽一句——完美主义的人伤不起。

一个皇帝可以爱惜自己的名声,但不能太过爱惜了,圣人活着的时候,也不能做到让人人都喜爱,更何况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

第37章 一更

康熙一直等到三日后的大朝会,老三草拟的章程都已经递上来了,却迟迟等不到太子问及此事。

这几天去户部借银的官员并不多,当然可能是因为大伙都听说了,去借银子的官员都被拦下了,一两银子都没借到。

三阿哥那日拿着奏章去乾清宫见皇上,这事儿在小范围内也传开了。

只是三阿哥奏章上到底写了什么,这就没人知道了,开放国库允许官员借款这事儿,皇上可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亲口说了的,总不能因为三阿哥提出反对意见,皇上就收回旨意吧,天子言出法随,说出来的话重比千金,可若是皇上没有收回旨意,但户部那边这几日却是硬扛着一两银子都不外借。

今儿个大朝会上,另一只靴子总算是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