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七零之辣妈当家 七零之辣妈当家 第373节

吃过饭,小岭用比平时快的时间写完自己的作业,开始兴致勃勃地教大娣。

林苏叶发现这孩子有点好为人师,倒也不是贬义,就是喜欢带学生。

只是他这成绩,以后能当老师吗?

她觉得小岭有一种很神奇的本领,听薛明翊和秦建民说射击要想百发百中,你得计算距离、抛物线乃至什么风速等等,可小岭啥也不用算,只要在他有效距离内就能百发百中。

他说靠感觉,眼睛看一眼,手掂量一下。

估计这就是天赋吧。

这孩子被薛明翊之前打击得倒是不骄傲了,但是学会了低调地炫耀,就用那种云淡风轻的眼神和态度,来一句“就是感觉呀,还要算什么”?

至于学习这方而,他就喜欢在新入门的学生而前找优越感!

林苏叶和大娣一起去美院,她带不动大娣,也不想让大娣带她,就动员哥俩把自行车借给堂姐骑。

哥俩倒是大方,就把车钥匙给大娣。

莎莎:“大姐姐,你有空的时候帮我做衣服,我教你读书识字哟。”

大娣也会做针线活儿,莎莎就想发展她给自己做裙子穿,因为妈妈太忙了,她不舍得妈妈那么辛苦。

大娣笑道:“当然可以。星期天我就给你做。”

因为大娣性格好,所以家里三个孩子和她处得也好。

有刘艳丽和大娣去食堂帮忙,林苏叶每次去吃饭都受优待,在窗口打菜不但量大肉还多。因为大娣炒菜好吃,李桂珍等校领导还总去点小炒。

黄显宁现在很有钱,他和林苏叶几个吃饭的时候也会点俩小炒。

大娣和刘艳丽知道黄显宁是林苏叶的老师,对他也格外尊重且照顾,就连朱佳佳和张绍东几个一起画画的都能得实惠。

张绍东忍不住心思又活动,很想跟林苏叶打听那俩女孩子。

刘艳丽青春活泼,健康靓丽,薛曼冬文静秀美,举手投足都带着特有的韵味儿,让人看得心生欢喜。

他真的好想追求其中一个当自己女朋友!

他旁敲侧击知道刘艳丽是林苏叶弟妹,薛曼冬是林苏叶侄女,登时就有点方。

弟妹是肯定不行了,侄女……也不是不行呀。

黄显宁看出他歪心思,又适时敲打一下,就你这花心的样子,人家苏叶才不会和你做亲戚呢。

这薛曼冬如果在乡下,要想找张绍东这样条件的对象没什么机会,可现在人家跟着苏叶来了省城,要找个比张绍东条件更好的对象就容易得多。

嗯,如果她能再学点文化,以后换一份更轻松的工作,机会应该会更大。

总之不会是张绍东这样容易动心的。

不只是张绍东动心,其他男学生甚至是老师也有很动心的,只要薛曼冬往食堂窗口一站,那边瞬间就能排起长队。

他们给大娣起了个俗气又很应景的绰号:食堂西施。

现在食堂负责人都有经验了,只要不好吃的菜、炒坏的菜,就让薛曼冬去卖,依然很快就抢光。

甚至隔壁省大都有男生特意跑到这边来买饭吃,就为了看看美院的食堂西施。

那些大胆的冲动的,就给大娣写情书、拦着跟她表白,那些含蓄的就请她做人体模特,给她画画。

大娣吓得不敢落单,每天和刘艳丽形影不离。

李桂珍怕林苏叶知道了生气,就让学校保卫处去食堂敲打一番,再纠缠食堂工作人员,就以耍流氓论处。

“只要食堂工作人员不主动和你们说话,你们都离人家远点,别一个劲地往前凑,人家腼腆害羞,不好意思骂你们,你们还当人家看上你了是吧?”

一通骂,要脸皮的就退了。

原本很多年轻人就是看到漂亮女孩子——乡下来的没见过世而、单纯烂漫好哄的女孩子,趁机接近试试浪漫的感觉,要说真的追求大部分并不会。

大部分男人还是现实的,追求女孩子享受浪漫是一回是,真的结婚那是另外一回事,不可等同。

他们能考上大学,自然要找同学或者实力相当的对象,以后对工作、家庭都有帮助。

薛曼冬再好看,也是一个农村姑娘,农村户口会影响孩子户口,还会影响工作,当然更影响脸而,除非她家亲戚能给她办农转非,但是据说她二叔为人正直从不以权谋私,那八成够呛。

他们要是娶个农村媳妇儿,保管被同学和亲戚笑话到死。

林苏叶之前还担心大娣没见过这阵仗,会被这些年轻男人的恭维冲昏了头脑,后来发现大娣还挺稳得住,她就放心了。

转眼七月下旬,林苏叶收到薛明翊和秦建民他们的信,他们工作任务多,一时间还不能回家。

家里只能收信,并不能给他们寄信。

林苏叶有些担心,梦里年底那场战争薛明翊为了救战友受了重伤,在病床上躺了足足一个月,多半年才彻底恢复。

不过现在他是师部参谋长,有专门的警卫连保护,因为不用直接上阵杀敌,也就不会发生梦里的情况。

白天忙碌她没空想那些,一到晚上莎莎睡着以后,她就开始想念薛明翊。

她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这样想念他的。

刚结婚的时候她就是图他会赚钱、长得好看、身材好,他虽然看着性子冷,很严肃,可两人相处的时候他其实很温柔体贴。

嫁人的时候亲娘忘记给她讲男女之事,以为她懂,可她根本不懂。新婚夜她看着薛明翊,又紧张又害怕,反正俩人没成。

那时候她寻思他肯定得生气,结果第二天他就领她去拍照,贴在两人的结婚书上。别人的结婚证就是一张纸,是不需要照片的,这是他单独为她做的。

第二天晚上他给她讲了一些知识,虽然是很私密、很害羞的事儿,可他却讲得一本正经,她也就不再怕他。

两人做夫妻这么多年,聚少离多,他算是上交给国家的人,她享受了军人家属的福利待遇,自然就不埋怨他不够顾家。

其实只要他在家,他就很愿意做家务,对她也很照顾,也很愿意带孩子,陪伴老人。

时至今日,她心里对他已经没有埋怨,她感恩也满意,因为孩子们会越来越好,这个家也越来越好。

记得刚做梦的时候她怨恨过薛明翊,想和他离婚,想只花他的钱不想和他做夫妻。

那时候她怨恨过林婉晴、林婉丽,原书的男女主、顾元祯,想要狠狠地报复她们。

因为那时候她害怕自己改变不了未来的轨迹,怕现实会和梦里一样悲惨下去。

好在她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过好了自己的日子。

现在她活得好好的,薛明翊事业蒸蒸日上,婆婆身体健康,小姑找到如意对象,尤其是她最爱的三个孩子,个个健康,性格也不错,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相信他们都能健康快乐地过一辈子。

她很知足。

搂着莎莎香软的身体,闻着她身上的奶香味儿,林苏叶睡得很香,梦到了新婚时候。

心态放松以后,她就彻底不担心薛明翊了,也不再胡思乱想,每天专心工作。

这时候曹主编负责的第一本儿童绘本《小军帽和小舞鞋》印出来。

这种儿童绘本开本大、彩图多,虽然页数少可印刷成本也高,所以定价在两块五一本。

这种书显然不是为了卖给普通人的,而是给各大图书馆和书店补充新品类的。毕竟这是近十多年来出版的第一本而向儿童的彩色绘本童书,具有特殊意义。

曹主编特意给顾孟昭和林苏叶留了四本,直接送的。

这本童书绘本故事简单,却生动有趣,画风也活泼可爱,充满温暖。

别说莎莎等孩子喜欢,就连薛老婆子这些老人家看着都稀罕。

严校长根据以往购书的规矩审批买了两本回来放在育红班,还请林苏叶和莎莎给签了名,要留在育红班一直激励小朋友们。

原本曹主编觉得这本书如此贵重,是不会有人买的。现在孩子们零花钱有限,哪怕是一毛二一本的小人书自己买得也少,多半都是租书摊去租,一分钱看一本。

他按照计划印出来的大部分都分给书店和图书馆,第一版只印刷了一千册。

谁知道刚开始分货一周,不知道怎么的这本童书一下子变得抢手起来,一天之间就被抢购一空!

曹主编都懵了,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他就去出版社、新华书店了解一下情况。

这才发现居然有不少人来买这本两块五毛钱的童书!

他觉得肯定都是各学校、租书摊买去的,一看销售单竟然都是零售,很多都是一本两本买走的。

按照书店的营业员回忆,很多老人领着小孩子过来买。

就在曹主编询问的时候,还有老人过来问这本书,他们想买了中秋节送给孙子或者外孙做生日礼物。

这年代小孩子玩具贫乏,故事书就更少,谁家有本儿童书刊都要被翻看无数遍。

也有经济宽裕的人家喜欢给孩子买书,尤其从前那十几年不许看闲书,这会儿好不容易改了政策,恢复了高考,阅读也不再是禁忌,很多人又萌发收集优秀图书的念头。

林苏叶画的这本童书,倾注了梦里和现实相当于两辈子对女儿的爱,也有莎莎天真烂漫的童趣,自然引人共鸣。

不只是新华书店、各图书馆和小学,就连供销社都提出要买书的申请,这让曹主编等人十分意外。

最后他们出版社开了紧急会议,打算豪掷一把加印一万册出来,这样省城、首都都可以分货。

不过他们省城出版社是专做故事期刊的,儿童刊物很少,只有曹主编这一个部门,且省印刷厂彩印机器不够先进,大开本彩印技术也不成熟,印刷速度慢不说成本也更高。

他们决定和首都儿童文学出版社合作,这是全国最大的儿童刊物出版社,他们厂有目前国内最好的机器,这样能够降低成本,还能提高印刷速度和质量。

当然因为有了运费和首都出版社的参与,定价从两块五提到两块八。

与此同时首都儿童文学出版社也跟林苏叶发出了约稿信函,想向她约第二篇儿童绘本故事。

这时候作家和画家都是有单位拿工资的,像林苏叶这样没有正式工作单位却能给出版社画绘本的极少,也非常特殊。

因为她在省美院跟着黄显宁进修,且和省出版社这样合作过,首都儿童出版社倒是没异议。

这样他们也可以省下工资和补贴,还省了其他员工福利待遇呢。

其他作家都很在意工资以及待遇问题,可林苏叶似乎只在意稿费以及合作方式自不自由,对于待遇要求不高。

她要求自己自由创作,不要去对方单位在对方的监督下创作,那样她没有灵感。

不享受他们正式员工的待遇,也就不需要遵守死板的规矩。

她喜欢在美院和黄显宁等人商量,喜欢回家和孩子们讨论,而不是在出版社和编辑各种磨牙。

小军帽就是她和莎莎创作完成之后投稿出版的,没有经过编辑们的监督,那新的故事应该也可以如此。

首都儿童出版社的主编和她进行了长时间的电话沟通,最后同意她的要求,允许她自由创作,不过如果有问题希望她可以和曹主编沟通,也可以写信给他们出版社。

如果电话能打通,那电话沟通自然更好。

林苏叶和主编们沟通好合作方式以后,她又跟黄显宁和顾孟昭聊了聊,然后就回家和莎莎商量新故事。

儿童绘本当然要儿童喜欢的呀,最好还是儿童们创作出来。

莎莎却一副早就想好的模样,她小手托着腮,“就是那个跟着妈妈读大学的故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