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猎清 第二百一十六章 帝制还是共和

光绪三十年(1904)对东三省百姓而言,是个难得的安平年。执政东北的东北军,这一年根本没发动任何军事行动,似乎真的满足于目前所占领的区域。

只是有心观察的人便知,这一年东北军在专注于民生发展的同时,同样没放松对军队的扩张。那怕各城防部队,看上去人数似乎没什么变化,正规军规模却扩大。

伴随着刘兴华主导的军政分离正式实施,东北军下辖三大军区,军一级的部队就多达六个。按目前东北军,每师一万人左右的编制,每军配属四个师。

这样算下来,抛开各城的城防军不算,刘兴华手中可动用的正规军兵力,就超过二十万。这二十万精锐之师,很大一部分都经历了实战的洗礼。

就在所有人觉得,东北军下一部有何计划之时。三十一年春,由刘兴华出资修建的长春至朝阳铁路正式开通,这意味着东三省实行铁路全覆盖。

这条全长近六百公里的铁路,只是刘兴华主建铁路的第一条。还有一条长达一千二百公里的铁路,由哈城到漠河的铁路,目前还未能全线修通。

相比漠河那边的地质条件不太好,施工难度比较大。长春至朝阳这条铁路,却显得相对快了不少。有了这条铁路,盛京跟吉林百姓联络也更为快捷。

跟清廷在东北修建铁路不一样,刘兴华在修建这条铁路的时候,没给洋人出让一份铁路股权。就连铁轨,都全部采用东北钢铁厂生产的铁轨。

真正跟洋人们采购的,则是在铁路上行驶的火车。这对于洋人们而言,自然也是一个难得的大订单。而很多人知道,这条铁路修通,意味着东北军调兵将更为快捷。

除了这条主铁路修建完毕,东北三省的公路网,同样令东北百姓真正感受到交通便利带来的好处。原本活跃在北山黑水的胡子们,如今在东北已经看不到多少。

一年多的发展时间,原本人烟稀少的东北,从中原陆续接收超过近百万的移民。这些百姓的迁移,让东北的人口也得到快速的增长。

只是若大一个东三省,多出这百万左右的人口,在刘兴华看来也不显得多。单单晋昌负责的敦化地区,就消化了二三十万迁居安置的百姓。

迁移来东北的百姓中,还是以山西、陕西跟河南来的百姓居多。随着这些百姓的迁移,顺带连直隶省的百姓,也有不少迁移至东北定居。

根据迁移百姓的户籍所在地,刘兴华指示移民厅,将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姓,陆续安置在管控区人烟相对稀少的地区生活。

在安置百姓前,道路房屋这两项,是必须确保到位才能安置百姓过去。同样镇一级的民政机构,也必须提前布置到位,确保百姓迁移后能确保吃住不成问题。

这样优厚的移民方针政策,让在东北行商的晋商们,也将这些消息扩散出去,顺带连安徽、山东也开始出现了百姓迁移东北的热潮。

看着治下的村庄,很多出现人少田地荒废的情况,各地的官员自然苦不堪言。可面对这种情况,清廷同样无能为力。这年头,树挪死、人挪活的道理深入人心。

就算有些不舍故土的百姓,在陆续看到前往东北定居的百姓,一年之后回乡省亲时,一改逃荒时的景象,这些百姓都知道,去东北便能活命的道理。

如今铁路修到了朝阳,甚至在盛京的支线铁路计划中,还有一条会直通修建到山海关外。清廷终于感受到了威胁,觉得这个时候,应该跟东北军好好谈谈。

历史上由袁世凯主持训练的北洋六镇,因为刘兴华的横空出世,这位依靠北洋新军,最终在民国展露枭雄本色的袁大头,如今统领北洋十镇新军。

这些新军,都是袁世凯聘请德意志的军官,下过苦力操练出来的新式陆军。在面对京师周边各省出现的大批移民情况,清廷最终下达了禁迁令。

在下达这个禁迁令的同时,袁世凯训练的十镇新军,其中有六镇陈兵于跟东北军接壤的区域。他们的到来,连同前往东北行商的商人都无法进入东北。

看到这种情况,刘兴华也知道,清廷看来是打算彰显一下实力,让东北军取消迁移百姓的动作。可这对刘兴华而言,正好多了一个抢地盘的借口。

望着齐聚一团的六位军长,刘兴华跟身边的副官道:“仁怀,正式发布通电,警告清廷即刻撤走驻扎东北边境的北洋新军,恢复商民进出通道。

如若不然,东北军三日后正式出兵。另外给北洋大臣袁世凯发电,新军训练不易,同室操戈只会让各国取笑,让他三思而后行。大战一起,就别怪我东北下狠手了。”

‘是,大帅!’

记录好刘兴华的命令,许仁怀很快就走出了会议室。而这个时候,齐聚一堂的东北军中将们,却显得有些激动的道:“大帅,这次我们干脆直接打到京师去吧?”

听着资历最浅的第六军军长马双枪,那一脸激动的样子。刘兴华笑骂道:“打下京师容易,只要把你第六军调出来,配合山娃的猎豹师肯定能行。

那我问你,打下京师之后应该怎么办呢?清廷的皇帝,是杀还是不杀呢?要是没了清廷,东南各省乱了,又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继续打,直到收复统一吗?”

面对刘兴华的询问,马双枪吭哧半天道:“打下京师,大帅称帝不就可以吗?反正没了清廷,谁还会是我们的对手呢?东南那些清军,一样不是我们的对手。”

这是第一次有人,直言让刘兴华称帝。看着其它几个军长,似乎都有所期待的眼神。刘兴华终于认真的道:“凤翔,你们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对于刘兴华的询问,身为东北军的参谋长,凤翔只能道:“全凭大帅做主!”

皇帝梦,对于习惯了跪拜跟皇帝的人而言,无疑是最大的梦想。如果刘兴华能够称帝,他们这些人都将成为封彊大吏,福荫子孙的开国功臣啊!

有资格担任东北军六个军军长的将领,无疑都是刘兴华手下嫡系的将领。在这些将领面前,刘兴华觉得要好好跟他们谈一下,未来国家的执政制度了。

‘二葛子,你觉得我怎么样?能当皇帝吗?’

看着刘兴华询问,已经有一个孩子的葛依乎,很直接的道:“当然能,大帅当皇帝,也是众望所归。至少在东三省,你当皇帝绝对没人反对。”

‘那我将来的儿子能当皇帝?’

抛出这样一个假设,众人都愣了一下。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见众人愣住了,刘兴华才道:“就算我儿子是个好皇帝,那我儿子的儿子呢?他会是个好皇帝吗?再不济,我孙子的儿子呢?他会是个好皇帝吗?”

这有点绕口令的话,将众人说的都有些懵懂。反倒是第二军的军长秦林直接道:“大帅,你的意思是,你不想称帝吗?”

‘我知道,这段时间军中跟民间,都有人劝我自封东北王。我能成为王爷的话,你们好歹也能捞个爵位福荫子孙。可这样,我们跟清廷又有何区别呢?

虽然我不太喜欢洋人们吹捧的民主制度,但封建制度同样不适合民心开始思变的华夏。君主专制已经不适合时代的潮流,民主共和才是大趋势,我们必须适应这个潮流。

只有百姓明白,这国不是一家之国,而是天下人之国,百姓才会真正体会到,翻身做主人的感觉。难道你们还希望将来,动不动给人磕头下跪吗?’

这话说出来之后,依兴阿却有些皱眉般道:“大帅,民主共和是不是跟南方的那些革命党鼓吹的制度一样啊?在我们国家实施民主共和,合适吗?”

听着依兴阿的话,刘兴华却笑着道:“看来我们的依兴阿,也开始关注政体了。只是有句话,我希望你们记住,这世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民主。

那怕我们将来,真能统一全国,民主共和这条路,同样会充满坎坷。我们很多百姓,还是习惯过有皇帝的日子。突然换个总统,他们或许会不习惯。

但也请你们记住,只有开放民智,我们这个国家跟民族才有希望。也许以我一人之力,没办法做到让百姓接受这种延续千年的国家体制改变。

可我相信,等我们百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会记住我们做出的贡献。只要百姓慢慢明白,他们同样是国家主人的时候,我们才不会重蹈历史的悲剧。

算了!关于这种事情,我突然觉得,我们是不是讨论的太遥远呢?要知道,目前我们只掌控东三省,治理起来尚且觉得棘手。如果是一个国家呢?

所以,此事暂且不议,还是开始商量,如何给清廷一个教训的同时,好好敲打一下那些北洋新军。让他们明白,东北不是他们能来的地方呢?”

适当的提醒了手下这些心腹将领,让他们知道自己无称帝之意,相信他们也会明白。未来这天下,将不再是某家某姓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