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嘉仁赵官家是大宋280年出生,在大宋294年当上莆田县尉。十四岁的赵官家遇到什么都要亲力亲为。随着赵官家的职务越来越高,部下越来越多,他的工作就越来越交给部下去做。
到了大宋320年,赵官家40岁的时候,他只用负责做三佛齐的战略决定,相应工作都是由相应的部门去完成。
这并不意味着赵官家从此就过上了每天只用随便下点战略命令的悠闲日子,譬如现在赵官家案头就摆了一份开封知府文天祥提交的报告书。
“……蒙古肆虐河南,以至于河南千里无人烟。兼之运河不存,转运艰难。端平入洛,不过几万兵马,便难以为继。以官家英武,黄河之役尚且不能得全功……”
文天祥性格激烈,说话很直。赵嘉仁并不讨厌这点,不过这位的文章里面全都是缺乏数据基础的文人论述,让赵嘉仁感觉很不舒服。看了这文章之后,也就是对赵嘉仁在黄河之役后不能全力追击的描写比较务实。赵嘉仁当年不是不想追击,而是不敢全力追击。他当时就是那十几万人,经过长期行军、修建和战斗,部队已经非常疲惫。元军就在河北等地,早一天杀晚一天杀都不是问题。宋军的精锐损失之后可就补不回来。须得谨慎。
这篇奏章的主要意思是,文天祥到了河南之前,觉得能够比较快的恢复当地生产,增加税收。然而到了河南之后他才发现,河南经过蒙古的摧残,人口稀少,便是有大量土地,也没办法利用。加上黄河北归没两年,当地的自然环境非常糟糕。所以文天祥坦率的表示,未来北伐的时候大概不太能依靠从河南获得稳定的粮食。
赵嘉仁在河南打过仗,他所见到的局面与文天祥描述的其实差不多。导致河南没办法开发的最大问题就是安全,加入元军不要命的实施突破,赵嘉仁也没办法保证宋军能守住这么长的一条黄河。所有人都不傻,又没到除了去河南别无他途的地步,自家小命还是很重要的。
为了让河南变得安全,大宋就要夺回河北。为了夺取河北,大概得派三十万军队进入河北作战,每个人每天就算是一斤半食物,三百天的战争就意味着一亿四千五百万斤的食物。
囤积一亿四千五百万斤的粮食就是难事,难上加难的是这些食物的存储与运输还会不断变动。实际上投入战争的后勤人员大概也得有三十万,也就是说粮食供应量得达到三亿斤。
为了征集到如此巨大的粮食,最好的解决办法莫过于最大限度恢复河南的农业生产。
这种头尾相连的逻辑看着可笑,却是某种逻辑上的现实。很多时候美好的未来之所以没办法实现,就是因为这种看似荒谬,却实实在在存在的理由。
大宋官家在安排着未来的战争,大元方面也没有闲着。孛儿只斤·郝仁万户在皇宫里面恭恭敬敬的对忽必烈大汗说道:“陛下,我等已经告知府兵,训练操演之后便让他们回家……”
说到这里,郝仁万户已经说不下去,他看到忽必烈大汗的脸色已经变得不高兴起来。就在此时,伯颜大帅开口说道:“陛下,我等总不能如同南蛮一样言而无信。”
看得出,伯颜大帅的话打动了忽必烈大汗,他脸色变幻了片刻,悻悻的说道:“下令,便让府兵们领了赏赐之后回去。”
听了忽必烈陛下的话,郝仁万户如蒙大赦,觉得方才肩头的万斤重担被统统卸下。就在此时,郝仁听到忽必烈大汗不满的说道:“郝仁,你方才那神色是什么意思?”
大汗今年已经65岁,完全进入老年时代。老头子以这样责怪的语气说话之时,郝仁只能答道:“我方才有些着急,请大汗莫怪。”
忽必烈不满的说道:“有什么好急的。便是让府兵当了探马赤军,便委屈了他们么?”
郝仁读过韩非子的《说难》全文,知道君主这种存在大部分时候都是这么不讲道理。更何况忽必烈大汗已经做出了让步,郝仁跟不敢再废话。
看到郝仁低下了头,忽必烈大汗也没有穷追不舍。此次朝会有不少事情要做,忽必烈大汗想让府兵变成探马赤军也不是不能动摇的决定。便放过了郝仁。
等到朝会结束,浑身不自在的郝仁就离开朝堂。然而他也不敢就这么相信忽必烈大汗的操守。直等到正月十一,各地府兵全部踏上归乡之路,郝仁万户心里面才松弛下来。心有余悸的回到家,进了卧室的门,郝仁直接往床上一躺,整个人感觉身体仿佛被掏空。
忽必烈大汗对于府兵评价很高,训练一个月,他们在校阅中展现的骑术水平就超过忽必烈大汗的想象。于是就有了之前忽必烈大汗想让府兵便探马赤军的事情。好在郝仁万户主劝,伯颜大帅在旁边帮忙,总算是暂时制止忽必烈大汗将这批骑兵直接编入大汗亲军的冲动。
因为天冷,包惜弱带着孩子们在小汤山继续过冬。躺了一阵,万户就决定前去小汤山和老婆孩子团聚。若是继续呆在这里,实在是太提心吊胆啦。
刚起身,就见亲随往这边走。没等郝仁万户在心里面称赞亲随善于察言观色,亲随远远的就开始禀报,“老爷,伯颜大帅来了!”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