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五千年来谁著史 第194章 明清歇战,先灭李贼?

瓜尔佳·刚林,字公茂,隶满洲正黄旗。世居苏完部,因为精通汉文化,最初被授予了笔帖式一职,负责处理与明朝有关的文件。

黄台吉改后金为满清后,刚林被授予国史院大学士一职,与范文程、希福等人一起参与朝政。

后来,刚林因为对黄台吉功绩的宣传工作做得好,马屁拍的清新脱俗,而被黄台吉额外嘉奖。授世职牛录章京。

黄台吉去世后,小皇帝顺治即位。

之后的情况大家都非常清楚——睿亲王多尔衮把持朝政,靠着两白旗的实力,以及立下小皇帝分化了两黄旗,重重消弱了豪格的实力,而权倾一世。

看到权势如日中天的多尔衮,人家才三十出头啊,日后前程还远大着呢。鞑子内部不少人选择了前去投靠,以求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其他大臣这样做也就罢了,没想到身为史官的刚林,被黄台吉一手提拔的刚林也靠了过去,主动投靠在了多尔衮的门下不说,还凭借着自己超凡脱俗的马屁神功迅速的被多尔衮接纳。

身为史官,秉笔直书是最基本的原则。而投靠多尔衮之后的刚林,早就已经把节操装进了兜里。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擅自做主,在《太祖实录》中抹去了多尔衮早年间所犯下的一些错误和罪过,而对于他的战功,则一再进行夸大,乃至严重脱离了历史事实。

这让多尔衮如何不高兴?

什么?你说刚林是正黄旗人,是黄台吉一手提拔来的人。但现在刚林他是本王爷的人。

对于刚林的此举,多尔衮一个字也不提,更不表态,实则心中却不知道有多么的高兴。毕竟人要扬名立万,流芳百世,还要靠史书的宣传啊。

如是,刚林飞快的就取代了主动退缩的范文程的地位,与祁充格,并驾齐驱。

之前多尔衮就教给了刚林一个很重大却也很容易完成的任务——出使南明。

主要目的是在崇祯帝面前把‘借师助剿’过个名路。

李自成是败了,败得还很惨,可他没有死啊。

李顺在晋西、在关中、在西北,在中原,乃至是在齐鲁和湖广,都有着大量的地盘和大批的军队。

就像李自成年初的时候没想到自己的东征会如此顺利,短短时间就杀到了燕京城下,那是他宣布东征朱明的时候所万万没想到的。

多尔衮也是如此。八旗大军兵不血刃的就进入了关内,手中还多出了吴三桂这个王牌打手,有心算无心,在山海关把李自成打的大败而输,这不稀奇。但他绝对不敢想象,历史上的满清,就直若沸汤泼雪一样,轻而易举的就把偌大的李顺王朝给埋入了地底儿里。

多尔衮只多认为八旗军能顺利的席卷北直隶,或者还要加上齐鲁和中原的一些地方,因为这里的兵马都肉眼可见的稀少。

但对表里山河之称的晋西,他就信心不足了。更不敢想,一气打破潼关,杀入关内。

不然历史上的他就不会去给李自成写信说:连顺灭明,共取中原,平分天下,共享富贵。《清帝致西据明地诸帅书稿》

多尔衮现在的‘目光’看到的顶多就是东魏,而次一级选择就是契丹。便是只吞并了京畿半个北直隶,那也是他能接受的。

之所以问鼎天下,意在天下,完全是事实造英雄。谁能想到李自成那么的不堪一击呢?而南明的百万大军也如此的狗肉上不得席面?

满清的天下全然是捡到手的。

而眼下这个时候,鞑子刚刚入关,一切不还是没发生的么?

多尔衮还没看到满清的‘天下’,但他能清晰无比的看到朱明的威胁。别的不提,只看关外的觉华岛和燕京边上的津门,那就叫多尔衮膈应的很。

看郑芝龙这段时间在津门的动作,大兴土木,打造一处处防御工事,直叫他想到了之前的觉华岛。

何况津门有海路相连,而郑氏水师天下无敌,这一切都跟觉华岛无有两样。

满清在关外有一个觉华岛已经很受制于人了,现在这燕京城边上就又来了一个津门,多尔衮觉得自己进了燕京城也睡不安稳。

甚至很多八旗的王公大臣们看到眼下的情形,都不见得会统一迁入入关。

多尔衮绝对不能接受这一事实,他想到的主意就是向崇祯帝打招呼。

把‘借师助剿’的事儿给彻底夯实了,用大清在其他方面的利益来换取崇祯帝在津门的退避,最好还能有觉华岛。

多尔衮觉得这个交易是很可能达成的。

崇祯帝被李自成赶出了燕京城,丢掉了汉人最看重的祖宗社稷,他能不恨李自成吗?

现在两家停战歇兵,先联手打李自成,其他的事儿日后再说不行吗?

多尔衮觉得很可行,很有必要试一试。虽然从内心里讲这很傻,但当年的大金不就跟赵宋海上会盟,一同对付契丹了吗?

随后记吃不记打的赵宋又与蒙古联盟,合力灭了大金?

最后赵宋自己也玩完了。

多尔衮觉得汉人能吃了一次亏还去吃第二次,那就能接着去吃第三次。为什么不能呢?

况且只是派出使团南下走一遭,尼堪就算不同意,还敢立刻与大清翻脸不成?崇祯帝没那么头铁。否则松锦之战后他也不会使陈新甲暗中与大清议和了。

多尔衮算准了一切,他唯独没算对郑芝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