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808章 用心平而劝诫明

上元节当天,洛水之畔的遇神事件,很快在雒阳百姓之间流传开来了。

“听说了没有,上元夜,洛水之滨夜游的时候,洛神显圣了,还给了天书,不知道是不是跟伏羲、大禹时候的河图洛书那种东西。”

“说明今上是中兴圣君,黄河清河图出,大汉这些年的衰乱算是要走到头了。”

“听说还有个说法,大汉以火德承天命,所以光武皇帝建都洛阳时,改洛为雒,为的就是去掉克火德的水。

可是雒阳选址低洼,濒临洛水,这不是改名就能改掉的。先汉所以兴隆日久,后汉所以倾颓短祚,说不定也有这个关系。还是把雒阳城南低洼临河那些挪到高处阳气重的地方才太平。”

诸如此类的流言,直接就把还没出现的反对声音,提前压下去了一波。

相比之下,官方倒是暂时保持了沉默,没有立刻借着这个机会鼓噪造势,显得非常克制。

没办法,李素也不想主动宣扬迷信,而且他想做的事情,本来就能做成,无非利用人们敬神的弱点,多打压一下既得利益反对势力的声音。

但即使李素不主动利用,即使李素已经宣扬了五六年的理性教育,让刘备阵营高层读书人有相当一部分都能坚持不语怪力乱神。

然而这种教育始终没有普及到基层,那些不识字的百姓心里依然是没这个认识的。

在华夏古代,对读书人和对文盲,始终是两种统治模式,哪怕宣扬“其民淳淳”的时代,也知道无法让读书人“淳淳”。

所以李素对这些东西的应用,也是分成两手:对于读书人,不用主动宣扬这些,跟他们讲道理,谈利益,谈大势,顺便让他们认清百姓已经站在哪一边了。而对于文盲,暂时只好上简单的方式解决。

当然这也不是说将来要一贯如此,只是现在基础识字率太低,没法讲道理。将来教育普及程度如果提高了,可以逐步酌情调整统治方式。

……

正月的后半段,就在这样毫无波澜的安稳中度过了,李素拖到一月下旬的时候,正式对全社会公布了雒阳新区的规划。

在正式文件中,李素当然是大谈各种经济上的资源调度效率上的好处,没有谈任何灵异的理由,那些就让人各自凭自己的认知水平去想象吧,爱信哪种理由信哪种理由,反正结果都是支持就好。

相关基础建设也同步展开,不过考虑到即将到来的春耕,暂时投入的人力物力还不是很多,需要循序渐进。

不仅是雒阳新区的建设是如此,连带着隔壁南阳郡高顺的扩军练兵工作、南阳-颍川运河挖掘工作,也都是一样。

在整个二月份和三月份的前半段,会暂时进入一个低速推进的状态,分出人手确保民生。很多去年已经征召入伍的新兵,也被临时拉去以雇农的身份帮忙春耕,解决移民第一年种生地劳动强度过大、来不及种的问题。

当然了,诸葛亮也知道,要是最终秋收的收成跟这些临时雇佣去种田的军人毫无关系,那么肯定会出现消极怠工,也很难管理——

这一点不用怀疑,大锅饭肯定会怠工,早在周朝早期的时候就验证过了,所以春秋时鲁国才第一次尝试“履亩而税”,就是因为井田制崩坏,给公家种的田都不出力,收成太差。

所以,这种低级错误的坑,诸葛亮和高顺来组织的时候肯定能躲过,具体做法就是把这些部队今年的军粮发放方式改一改。

改成“规定这部分部队今年的军粮减半发放,朝廷只管上半年的口粮。而下半年的口粮要从他们承包参与春耕的那些土地的收成上来后,按照四成的比例征收发放”。

也就是说,那些劳力不足、请了新兵雇农帮着春耕的新移民,到时候秋收后让出四成收获,作为他们使用他人劳力的代价。考虑到田本来就是朝廷发给新移民的,这样的临时措施倒也合理,完全没有人质疑。

二三月的春耕农忙结束后,雒阳建新区和挖运河、扩招新军集中训练,这三项事务才算是进入全速状态。

不过,百姓忙于春耕的同时,李素和诸葛亮手下的工程技术人员倒是没闲着。

该勘探测量的都马不停蹄地日夜打磨,为即将到来的旺季提前做好施工方案。

黄月英还带了一群工匠,在李素安排的任务大方向之下,鼓捣出了几样能让后续施工和练兵都更加顺畅的小机械小创新,算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了。

……

这天,已经是三月十五,眼看四十多天的春季连番农忙即将结束,后续的活儿不用那么多人干。

不仅朝廷的部队可以全部脱产专心搞工程,哪怕是河南尹和南阳本地的农户百姓,也能抽调出一小半的壮丁来为朝廷服一个多月徭役,

反正地里剩下的活儿不太多,每家一个壮丁,其余搭上女人小孩也干得完了。

眼看开工在即,李素也抽出时间,准备花半个多月,视察一下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行程将会涉及两个郡。

他准备先去一趟雒阳新区的工地,再走伊川水路逆流过伊阙关到新城、改走陆路去宛城,最后视察一下叶县和博望之间的运河工地。

诸葛亮也提前知道恩师的工作行程,所以早就把这个冬天和春天新鼓捣出来的玩意儿都安排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