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经学发展到魏晋时,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郑学,另一派则是以王朗、王肃父子为代表的王学,王学最终占据上风,倒不是说王肃的学问有多么深厚。
原因很简单,因为王肃是司马昭的老丈人。
不但获得了政治上的支持,而且王肃假借孔子之口,编纂古书,将自己的论述以古人之口道出,王学不压过郑学那才怪了。
想到这里,萧言不由得一阵暗笑,孔夫子的正牌后人,不就站在自己跟前么?
“事不宜迟,文举快快与我同去拜访郑公!”
萧言二话不说,一把抓住了孔融的手,拉着他便往外走,乘上马车便朝着即墨而去,孔融虽然也佩剑,力气怎么比得上萧言,直接就被他生拉硬拽上了马车。
“仲策且松手,有辱斯文!”孔融没好气道,萧言赔笑道歉,不过一想很快就能见到郑玄这位经学大家,孔融也有些期待。
说来也巧,要是早几个月去,此行必定落空,因为那时候郑玄还在洛阳蹲大狱呢。前后两次党锢之祸牵连甚多,天下知名的郑玄自然也不免被牵扯进去,等到今年才放出来。
这时候郑玄也已经垂垂老矣,快60岁了,也没力气游学了,干脆便回到老家东莱,继续教书授业,求学之人有千百之多,文名更盛。
萧言孔融二人坐着马车,百余亲兵随行护卫,虽然徐和已经被萧言一战击破,不过当日也溜走了不少黄巾残党,在外面游荡,虽然萧言命令麾下各将时不时的领兵剿匪,自然还有一些残党。
前往南山的路上便遇到了一小股黄巾贼,大概三百多人,不过百余护卫都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精锐,留下二十人护卫马车,剩下的人鼓噪而前,大声呼喝。
“尔等贼子吃了熊心豹子胆!岂不知此乃寿阳萧侯车架么?”
领头的黄巾贼闻言大吃一惊:“萧仲策?不得了,大家伙儿快逃啊!”
“是萧言的精兵!”
“老二跑慢点,等等我啊。”
当日萧言率众血战,以不足四千之众逆战六万黄巾贼,最终运筹帷幄大破之,无数黄巾贼胆战心惊,如今听到这竟然是萧言的车架,吓得腿都软了,哪里还敢上前劫掠?
三百余黄巾贼顿时鸟作兽散,四散而逃,而百余亲兵则是四面出击,好似下山猛虎,不一会儿便结束了战斗,击杀数十人,俘虏一百多人,只有几十个黄巾贼逃走了。
孔融不由得感慨道:“君侯威名,今日方才得见,这些贼子方听君侯之名便吓得面无土色。”
萧言笑笑,摆摆手示意没什么,随后对李虎命令道:“派两什士卒押送这些俘虏回去,交给叔治。”
“喏!”
李虎答应一声,点出两名什长,他们带着部属二十人,押送着黄巾贼俘虏往黄县去了。
波澜不惊,车架继续向前行驶,没有半日功夫便到了南山脚下。
只见得不远处一间草庐,一名头发花白,身穿麻衣的老者正在讲学,足足有几百人跪坐在垫子上听他讲学,面色十分认真,有十几岁的少年学子,也有一些中年儒生,面色十分敬佩。
两人走下马车后,这些人见到他们周围数十名兵卒环绕,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不由得都屏住了呼吸。
而在这些学子之中,却是有一人不为所动,他大概二十多岁,面相和善,对于萧言孔融二人看都没看,依旧凝神听讲。
“我说子尼,汝便一点都不担心么?”
旁边一个学伴捅了捅他,又朝那边一撇,低声道:“这些兵都杀过来了,你还真沉得住气。”
那被呼作“子尼”的人却是淡然道:“怕什么?徐和不是已经都被击破了么?此等人既然并非黄巾贼,有何好怕的?”
“子尼,怪不得郑师说汝可成大器,吾不如也。”
而正在讲学的郑玄也看见了萧言和孔融两人,因此停止了讲学:“刚才讲的《礼记》这一段,卿等可仔细想想。”
说罢,郑玄站起身来,而萧孔二人急忙上前,对郑玄弯腰行礼。
“末学后进萧仲策(孔文举)拜见郑师。”
“呵呵,两位快快请起。”郑玄呵呵一笑:“不意让梨之子,十年一别已经是两千石了。”
孔融口称惭愧,而郑玄的目光又看向了萧言:“阁下便是萧侯么?萧侯决死奋战,一举破贼,青州乃安,否则只怕老夫这些学生多半都要逃到辽东去避难,老夫代青州百姓谢过萧侯。”
“郑师乃是经学大家,海内大儒,某岂敢受之啊!”萧言吓了一跳,郑玄是什么人?大学问家,给自己下拜,那真得折寿了。
却不料萧言虽然伸手托出他,但是郑玄却硬是弯腰一拜,缓缓道:“若非萧侯以寡击众,小老儿别说是在这讲学了,只怕性命都保不住,况且青州百万民众因此得活,难道君侯当不得这一拜么?”
见到郑师弯腰下拜,一群学生自然难免大吃一惊,窃窃私语,而听了这番话他们才明白,眼前的这人到底是谁。
“他就是黄县萧仲策,寿阳侯?”
“听说寿阳一战,萧侯所部不足四千人,却能正面硬撼黄巾贼帅徐和十万大军!”
“不想这等名将,竟然如此年轻,真英雄也,大丈夫当如是啊。”
因为寿阳一战太过震撼,结果越传越离谱,本来是他殚精竭虑、妙计频出,和孙坚两军合力,历经艰险好不容易这才催破了不到六万黄巾贼,结果现在一张口就他一个人大败十万大军了。
郑玄弯腰,萧言也急忙对拜,将郑玄扶起。
他开门见山,面色诚恳道:“萧某此来,是有一件事情要和郑师商议。”
郑玄笑道:“何事,君侯明言便可,老朽能做到的绝不推辞。”
于是乎萧言就把自己在做雕板印刷之事说了出来,对郑玄恳请道:“因此萧某想要请郑师亲自手书几本书,用于木匠雕刻于版上,萧某当以郑师字迹,发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