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英国发动两次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占香港。
参与镇压华夏太平天国革命;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强化对印度的统治。
1876年,保守党b.迪斯累里内阁为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使其成为印度女皇。
此后英国又被称为大英帝国或英帝国,后来印度独立,英国君主失去皇帝头衔。
此外,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也扩大侵略。
还逐步对南美洲进行渗透,成为那里最大的投资者。加拿大成为英国第1个自治领地。
朱由检脑海里仔细把英吉利如何发展壮大雄霸全球的经历回忆一遍。
还好他穿越的很及时,英吉利现在还没有成气候,和西班牙以及尼德兰这两个海上霸主根本不能比。
同样和尼德兰的几次大战也未开始。朱由检现在要做的就是让他变成一个贫穷落后无知的小国。
至于后世那个日不落帝国,朱由检让他们连做梦的资格都没有。
群臣看到皇帝一直在沉默,好久都没有说一句话,他们也不敢出声打扰皇帝,只能静静等待。
朱由检抬头看看懵逼的满朝文武,他知道自己刚才的状态吓到他们了。
“咳咳……”
朱由检轻咳几声打破朝堂上的平静:
“鸿胪寺卿,你告诉英吉利使者,大明可以卖一百门迫击炮给他们,五百两银子一门,炮弹二十两银子一枚。
如果需要燧发枪也可以商量,价钱五十两银子一杆,可以送五十颗子弹给他们,如果子弹不够的话,五两银子十颗。
但铁甲战舰等其他火器都是大明非卖品,绝对不会向外出售,如果有人敢私自把非卖品卖给外国人,朕灭他九族。”
朱由检这句灭他九族,顿时让大殿上空气凝结起来,满朝文武都能感觉到后背发凉。
其实朱由检也是迫不得已才这么做,他主要担心有人私下把先进火器卖给西方国家。将来子弹鸦片战争爆发,这些火器会变成攻击大明的武器。
“遵旨”
鸿胪寺卿急忙领旨,其他武官也纷纷上前拱手:
“陛下尽管放心,身为大明武官绝对不会私下卖武器给任何人……”
朱由检点点头:
“朕相信你们不会,鸿胪寺卿再告诉其他国家使者,大明火器一件不卖,给多少金银都不会考虑。”
鸿胪寺卿周理顺急忙上前施礼:
“遵旨”
鸿胪寺卿领旨退下,朱由检又交待站在一旁的青龙和曹正淳:
“估计英吉利会在不久爆发工人起义,到时你们通知大明在英吉利的锦衣卫和东厂番子,他们可以参与英吉利王室的平乱。”
朱由检这句话,又让文武大臣有些懵逼,皇帝总是不按套路出牌,为什么要帮英吉利平乱?
可是青龙曹正淳却不管什么原因,他立即躬身领旨:
“遵旨”
在退朝之前,朱由检又传两道旨意,第一道圣旨降低英吉利和西方其他国家大烟销售价格,要让他们普通百姓都能有机会买得起大烟,尽量让他们全民都喜欢抽上两口。
还有一个就是册封皇后的事情,作为大明皇帝,他一直没有立皇后。
虽说开始后宫无人,可是现在绝对不缺人了,足足有三十多位。
经过一段时间明里暗里考察,朱由检心里已经有了皇后人选。
听到皇帝居然要把大烟价钱降下来,群臣顿时傻眼,哪有嫌钱多的皇帝。
要知道现在大明销往西方的大烟,几乎能够承担大明庞大的军费开支,那绝对是巨额收入。
可是皇帝居然把大烟价格给降了很多,争取让西方百姓都能够享受。
在大明境内和国外,皇帝是严禁大明子民购买大烟的,严重者会被砍头。
他们不明白皇帝为什么突然对英吉利和西方国家的人民为何会如此关心。
他们哪里知道大烟对人类的危害,都还以为皇帝突然大发善心呢!
可是大臣们还没有从大烟降价中反应过来,马上听到说要立皇后,他们顿时转忧为喜,大明终于有皇后了……
小太监手捧第二道圣旨开始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立秦明月为大明皇后,沐剑屏为皇贵妃,林如玉为贵妃……
帝王家室即国事,何况皇后的册立!明朝皇后的册立,皇帝是必须和大臣商量的。
而皇帝册立自己喜欢的皇后能否成功,这要看皇帝对帝国的掌握度了。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非常强势的皇帝,那个时候文臣势力尚不具备威胁皇权的能力。
但仁宣之后,特别是土木堡之变后,朝堂上的武将势力被一扫而空,从此文臣势力一家独大,皇帝只能借宦官势力对其进行牵制。
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帝国实际的统治者是文官势力,所以皇后的册立,这等牵系到太子地位的大事,皇帝是必须和大臣相商的。
而王贵妃虽受成化帝宠爱,但她出身卑贱,并没有势力可依仗,立她为后是不能被人所接受,是故太后和大臣反对。
而对于郑贵妃,万历帝以不上朝抗争了几十年,都没能立她为后。
他的遗诏当然也没能实现的可能,大臣要是承认了这个遗照,不就等于打自己的嘴巴,承认自己是错的。
可是朱由检立秦明月为皇后没有和任何人提起过,现在确定她为皇后时,也就是通知群臣一声而已。
有很多大臣都知道秦明月是忠贞侯秦良玉的侄女,按大明祖训秦明月是没有资格成为大明皇后的。
武将对比并不关心,他们只知道皇帝的任何决定都是非常英明的。
可是有些文臣心里就有些不爽,如今大明几乎就是武将天下,文臣除了治理国家外根本没有什么发言权。
现在可好,秦明月被立为皇后,巾帼英雄秦良玉又成了皇亲国戚。
还有在云南一手遮天的黔国公沐天波,他的女儿沐剑屏竟然也成了皇贵妃,这让文官日子怎么过呀!
礼部和翰林院几位文官刚想出言反对,突然看到皇帝冰冷的目光在大殿文武身上一扫而过。
他们顿时感觉心里一凉,马上想起那些曾经给皇帝提祖训,结果被皇帝流放到外东北放牧的官员。
他们急忙咽口水,把刚才想说的话又重新咽回肚子里,跟着其他文武百官齐声恭喜皇帝。
“恭喜陛下,贺喜吾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