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赝品 第170章 长安北望 西北重镇

长安城一直是我想去的地方。

原因无他,就是出于一个资深的地下文物工作者的私心,这里的文物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在北宋这个时期,有多少的宝藏静静地趟在地下等待我去发掘它们啊!

一想到这一点,我就热血沸腾不能自已。

作为西汉和隋唐的都城,长安曾经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繁荣城市,较之同时期的罗马,大上不止四倍,昆明池与上林苑更是规模浩大盛况空前的皇家园林。

汉末,洛阳被董卓纵火烧毁后,汉献帝曾迁回长安居住。此后的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政权也都将首都设在这里。隋朝初年,隋文帝认为汉长安城过于狭小和破旧,于是命宇文恺在东南方兴建新的都城。自开皇三年迁都大兴城后,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汉长安城便被永久地废弃了。

当时的长安城内有纵横大街各十余条,各街两侧都有宽丈余的水沟,纵横交错,构成遍布全城的水网,既有输水作用,又可以改善环境,与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中的多处水体一起,构成了长安城优美的环境。五代以后,长安城区缩小,水利设施大半废毁。

我们是在一阵阵小雨中进入长安城的。

眼前的长安城距离我想像当中的长安城相去甚远,经过了五代兵火的锤炼,原本傲然挺立于世间的雄城早已经破败不看,昔日的皇家园林也变成了山野村夫们的耕作之地,真正地应了那句话,世事无常。

我摸着一块长满了青苔的厚重青石,心情有些沉重,眼前的长安城虽然在规模上同很多城市比起来都要大得多,但是城防与基础设施大多损毁,要是想恢复原貌,怕是很难。

毕竟,当初汉建长安前后共计百年之久,至于唐长安的建立也是在隋朝时候大兴城的基础上延续下来的,其间并没有受什么兵火的影响。

唯一可取之处,就是长安城的供水设施保存比较完好,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分别自城东浐水、城西南和城南的洨水和潏水引水,全面利用城附近的地表水资源。城东南还有黄渠引义峪水入城。这些渠道在城内屈曲回转,流经大部分坊巷和皇城宫苑,用水方便。另在渭水上建兴成堰取水入漕渠,是漕粮运输干线,城郊和城内建有多处停泊港和码头,其中城东九里的广运潭是长安对外交通的总枢纽。将来若是重新修建新城,借助这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安城是京兆府的驻节之地,我们入城之后,便有京兆府尹前来相迎。

“下官京兆府王风仆尹拜见安抚使大人!”京兆府尹是个年纪六十岁左右的老头儿,相貌清癯,看起来比较古板的那种。

“不必多礼!”我摆了摆手道,“本使皇命在身,很快就要赶赴西北,处理党项人之乱,最多只在此地停留一日,补充一下给养,王大人无须客套。”

“这么急啊?”王风仆听了似乎有些吃惊。

我点了点头道,“不错!西北边境一日不安定,则皇上多忧心一日,事关社稷安危,本使岂敢怠慢?”

“杨大人勤于王事,下官深感佩服!馆驿已经安排好了,请大人入城。”王风仆恭维道。

我看了看身后的大队人马,摇了摇头道,“不必了,本使随同大军一道扎营,倒是有事情要问问王大人,还请据实以告!”

“杨大人请问,下官知无不言!”王风仆立刻向我保证道。

“近日以来,长安附近的物价如何?”我突然问了一个看似毫无道理的问题。

王风仆听了先是一愣,接着有些佩服地看着我说道,“尚且比较稳定,只是过了延安府就很难说了!但不知大人准备驻节何处,下官也好早日征调粮草,为大军安排好民夫器械。”

“本使自然是要到延安府去的,没有彻底消弭党项人的叛乱之前,不会回到长安来。”我立刻做出了决定。

既然延安府已经有些不稳定的苗头,那我自然不能放任自流,一旦李继迁的人马在长城以内站稳了脚跟,可就不好对付了!为今之计,必须迎头痛击,将他们聚拢起来的士气给打散了!这样才能确保边境的安全有所保障!

“大人高见!”王风仆立刻赞同道。

“王大人可是本地人?”我听王风仆的话音似乎是关中一带人士,于是好奇地问道。

王风仆笑着回答道,“下官是扶风人,在此地为官已有二十余载,算得上是老西北了。”

“对于党项人之乱,王大人有什么看法?如今我军方至,对于西北的地形与风物都不是很了解,急需要有通晓地理熟悉军务的人参赞,王大人是否能够推荐几个当地人参与到本使的大军中来?”我听了王风仆的话后,有些意动,于是便试着说道。

“此事不难办!”王风仆没有考虑,立刻回答道,“老朽有个远房侄子,就在延安府居住,此人从小就喜欢游离四方,长城内外的环境都很熟悉,本人也熟读经书,颇具才情,大人若是有意,下官可以修书一封,请他为大人至军中效力。”

王风仆没有回答我前面所提的问题,倒是推荐了一个亲戚给我,这让我对他的为人有些怀疑,是徒有其表,还是另有所图?久居西北的人,不可能不熟悉势力如此庞大的党项李氏的,他之所以选择不说,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我这个安抚使并不为他所看好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