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七零福星对照组 七零福星对照组 第35节

她心里恨恨地想,等我抱上了大腿,有你们后悔的时候!

吃完饭她就急匆匆去了石桥那边,沈三婶在她背后啐了一口:“不要脸的东西,吃了老娘的东西咋不叫你肠穿肚烂!”

沈心宝来到石桥边,发现这边无事发生,心里松了口气,蹲在巷口耐心等待起来。

只是等得日头渐渐高了,腹中又唱起了空城计,还是什么也没等到。

昨天好歹还有一些孩子在桥附近玩,今天却是一个孩子都看不见了。

她心中纳闷,又不好找人问,只能安慰自己时间还没到。

直到她饿得头晕眼花,开始思考要不要去三叔家再蹭顿午饭的时候,她看到远处跑来了几个孩子,边跑边闹,眼看这就要往桥上跑。

她精神一震,来了吗来了吗?那个大官的孩子就在这些小孩子里面吗?

她双眼放亮地在孩子堆里搜索起来,然而这时一个大妈远远吼道:“别在这玩!别上桥!昨天差点有小孩从桥上掉下去你们不晓得啊!都一边去!”

沈心宝浑身一呆。

什么?昨天有孩子差点从桥上掉下去?

她不敢相信,心里还抱着一丝侥幸,赶紧去问那大妈:“婶子,你说昨个有小孩从桥上掉下去?”

大妈看了看她,眼生得很啊,不过她也没在意,说:“是啊,头朝下,差点就撞在河里的石头上,幸好有个后生抓住了他,当时那叫个危险,小孩的奶奶都给人跪下了,听说是家里唯一的男丁,独苗苗哩!”

后面的话沈心宝都听不到了,满脑子只有一个:完了!大腿没了!靠山没了!

她一口气没上来,又或者是因为太饿了,白眼一翻,直接倒了下去。

……

第一生产大队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沈家的那个沈心宝被用拖拉机拉回来了,拉回来时双眼紧闭,脸惨白惨白的,仿佛是生了什么大病。

沈明德从拖拉机上跳下来,把她直接给拽下来,动作十分粗鲁,一张脸黑得好像锅底,就这么扛回家里去了。

新大队长沈强跟社员们摆摆手,让他们安心,说沈心宝在镇上昏倒,被送去了医院,没有什么大事,只是饿晕了而已。

“那这是治好了没治好,咋脸色还这么难看?”有社员问。

沈强一言难尽。

他接到镇上医院的通知,带着沈明德,让沈明富开拖拉机把他们送去镇上,但沈明德知道沈心宝只是饿晕了之后,黑着脸就要出院,沈心宝当时正吃着的一碗面也不让她吃完,他自己直接抢过来几口吃完了,还说沈心宝就是败家玩意啥的。

沈心宝也不知道是不是太激动,还是还没吃饱,在路上又晕了。

人群中的林照红目光闪了闪,她认出沈心宝来了,这就是那个包得只剩一双眼睛去威胁自己的人。

原来是她。

她暗暗打听了一下,就知道了沈心宝家里的情况。

她心中冷笑,你不是要威胁把我的事情抖落出来吗?我就去当你的大嫂,看到时候是我更丢脸,还是你家更丢脸。

她在沈家人住的余家院子转了几天,终于等到沈建国出来,她立即跟了上去,装作崴脚投怀送抱。

她也算是身经百战了,男人见得多了,沈建国这样一个雏儿哪里是她的对手?且沈建国正在郁郁不得志、处处被人看不起的阶段,突然有这么一个漂亮柔弱的女人总是用崇拜的目光看着自己,哪里顶得住?

于是没过几天,二舅妈又上了秋苓家的门,喜气洋洋语带炫耀地说:“照红找到好人家啦!”

秋苓过去一听,对象居然是沈建国,而且这个月就要办酒,整个人都惊了。

夏芳扯扯她的衣服:“你不是说那个林照红的目标是咱哥吗,怎么变成了沈建国?”

秋苓:“我不知道啊。”

她从于永那里知道林照红被沈心宝要挟,要赖上沈卫东,于是这些天都让沈卫东小心点,没想到沈卫东这风平浪静,原来人家换了目标了。

不过这样也好,沈卫东的危机解除了。

二舅妈是特意来炫耀的,没想到沈家人没有一个买账,张小凤嘴上随意地敷衍了两句“恭喜照红了”,就没有再说什么了,她意兴阑珊,便说:“婚礼就在这个月,到时候来吃酒啊。”

张小凤说:“我们家和长房那边不来往了,这喜酒就不去吃了。”

二舅妈把脸一板:“你们和那边断亲了,和我家可没断亲吧?”

张小凤:“那是当然,等兰兰她们出嫁,我们一定到场。”

兰兰是二舅妈还没出家的女儿,这意思明摆着是说,林照红只是你的娘家侄女,和我家可没什么关系。

二舅妈气得不轻,发现这还没几天,沈家五里头又淘换了一些新东西,比如那毛巾架上的毛巾,竟然是新的细棉布做的,比如那脸盆边的肥皂盒,好像又换了一块肥皂,她这心里就蚂蚁咬着一样。

自从沈明富当上拖拉机手,这沈家的日子还真是越过越好了,侄女要是嫁的是沈卫东就好了。

再想想沈建国家里的条件,结婚了连个新房都没有,她便意兴阑珊起来,坐了一会儿就走了。

转眼到了沈建国结婚的日子,沈老太这天喜气洋洋,或者说,是故意做出喜气洋洋的模样,沈家还想尽办法整治出了两桌席面出来。她对来吃酒的宾客说:“我家建国啊,是沈家的长房长孙,这一成家啊,马上就能为沈家开枝散叶,到时候我家就是四代同堂喽,我就等着抱重孙喽!”

一副炫耀沈建国是长房长孙的意思。

大家都听懂她是什么意思,她是在针对沈明富家,觉得沈建国赶在沈卫东之前结婚生子,是强了对方一头。

大家有些无语,有眼睛的看看就知道是哪家前景更好。沈卫东那就是还没放出风声说要结婚,不然就冲他爸是拖拉机手,好多好姑娘上赶着要嫁呢!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了,沈建国和沈卫东都才十八岁,本来也就不急着结婚,有一个嘴快的老太太就说:“卫东那孩子说是还要读书呢,不急着结婚,现在读书仔都不急着结婚,人家前程好着咧。”

沈老太的脸顿时就掉了下来,这句话简直就是往她心头戳刀子。她目光也跟刀子一样戳了过去,要笑不笑地说:“就沈卫东,能有啥出息,这么多年没读书了,他还能拿得起笔吗?”

那嘴快老太太不乐意了,要说:“人家春兰都重新去读书了,咋卫东不行,人当时可是初中生呢!”

眼看着着席面上要吵起来,本来还挺高兴激动的沈建国板下了脸,拉了下沈老太:“奶,别说了,今天是我的好日子,就别提别人了。”

沈老太立即说:“对对,大喜的日子,不提那些晦气的。”

新娘子林照红在边上笑了笑,心说,到底是谁晦气啊。她和沈建国相处这段时间,也弄清楚了他家是个什么情况,老实说,有点后悔一时冲动选了沈建国,但都已经这样了,也没的后悔了。

大家开始吃席,只是吃了一会儿,外头突然一阵闹哄和骚动,人们不由得出去看了看,那动静好像是沈明富家那边传来的。

沈老太哼了一声:“准没好事。”

但很快,消息传过来了,人们惊叹道:“是沈家的卫东小子,向啥杂志投稿,今天人家寄信来说稿子被选中了。”

人们都惊了,能给人杂志投稿,还过稿了,这对他们楼失火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是只有文化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卫东这么厉害啊!”

“啥杂志啊!”(丽)

“这小子就是有出息。”

沈老太脸色黑得厉害,尖声道:“写两个鸟字就是有出息了?不干实事净整这些乌七八糟没用的东西。”

沈建国嘴唇动了动,想说点什么,但还是闭上了嘴。

此时突然有人说:“咋是没用的东西,人家杂志给他汇了稿费呢,足足二十多块钱呢!”

人们轰地一声爆发出了议论。

“还有稿费!”

“二十多块?这还不叫出息?”

“沈老太,你这长房长孙挣了多少钱啊,是出息到了啥程度啊?”

沈建国这场婚礼在一片混乱中结束,沈老太犯了头痛病,躺着去了,一种宾客在对沈卫东的热烈议论中散去了,留下一地狼藉,余家院子里气氛冷到冰点,沈心宝在房间门口冷眼看着冷笑了一下。

活该!

一碗面都要抢她的,却能挤出钱给儿子办婚礼。

她冷笑着看了一眼沉着脸坐在那里的沈明德和沈建国。

沈明德见到她,道:“过来把院子收拾一下。”

沈心宝慢悠悠说:“刚才不让我上桌,我什么都没吃,没力气,嫂子不是进门了吗,让嫂子打扫啊。”

她又看了眼林照红,嫉妒地在她身上那身新衣服上剜过。

借钱都要给这个不要脸的女人做新衣服,那就看这个女人会带给你们什么惊喜吧!

她慢悠悠地又回去躺着了。

林照红看了看她的背影,眼神暗了暗,再看向一脸窝囊相的沈建国,这下是真的后悔了,咬了咬唇,如果当时不赌气,去选沈卫东,靠写字就能挣到二十几块钱的男人就是她的了!

第35章 和余家院子的沈家不同,……

和余家院子的沈家不同,山坡上的沈家正沉浸在欢快气氛中,大家都围着沈卫东,沈卫东黑红的脸显得更红了,脸上带着腼腆而激动的笑。

“哥真厉害,第一篇稿子就过稿了!《革/命故事会》还向大哥继续约稿呢。”夏芳笑着说,又跟春兰说:“姐你的稿子肯定也能过稿的。”

春兰的稿子和沈卫东的一起寄出去,但到今天还没有回信,很有可能是没过稿。

不过她也不气馁:“这次就算过不了,我以后继续努力,总能过的。”沈卫东的过稿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她和卫东一起学的,总不会比他差那么多。

沈卫东说:“爸,妈,我拿到稿费了,明天就让夏芳和秋苓也去上学吧。”

夫妻俩顿了下,看了看孩子们,沈明富说:“这事你们自己商量吧,我和你妈都听你们的。”

沈卫东的稿费有23块5,中学学费是8块钱一个学期,两姐妹就是16块,而高中学费更贵些,并不足够三个人都去上学。

夏芳看了看妹妹,没吭声,她确实想上学,但这是大哥的稿费,应该让他自己先去上学。

秋苓想了下说:“要不我们三个人都去读吧?”

夏芳低声说:“外头人还不得觉得我们家飘了啊?”

“马上就要期末考了,现在上学,我们都加把劲考过去,就都能升一年级了。而且也因为快期末考了,用不着交整年的学费,说出去别人也不会觉得我们太浪费钱。”

于是这事就这么说定了,三个人都去上学。

继沈春兰去上学一个月后,沈家的另外三个孩子也都去上学了,这个消息好像一个炸弹,投入到第一生产大队中,就连周边的大队和公社都知道了。

人们都说这沈家人心气不小啊,这是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有人羡慕有人佩服也有人说酸话。

但这学费是沈卫东自己挣回来的,而且沈卫东自己就证明了读好书真的可以挣钱,于是说酸话的人也就自己私底下嘀咕两声。

等到沈春兰也过稿、拿到了稿费,说酸话的人就都彻底消停了。

沈家的孩子用事实证明了,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一时间,送自己家孩子去上学的人都多起来了,而沈家的门槛也被人踏平了,每天都有好多人带着孩子来请教沈家夫妻怎么教孩子、请教沈家的孩子是怎么读书的。

一时间,山坡上的沈家俨然成了大队乃至公社的中心和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