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朕的后宫不可能这么乱 第394章 中秋宴(下)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首诗,不但让魏王曹丕没有杀他,更是成了名动千古的佳作。

李治第七步已经抬起,这只要脚步落下,七步就完了。

场中已经出现几声叹息声,李世民再看了看自己皇后,苦笑了一声。

长孙皇后此时却只看着李治,她相信李治能做到的,没理由做不到,这种诗唐诗三百首里很多啊,随便背一首不就行了。

李治若是此时知道自己母后心中所想,估计得抱紧长孙皇后,大呼一声,亲妈啊!

此时场中大半人已经露了失望神情,更有几人叹气几声,今日这七步诗肯定是作不成了。

不过大家此时还是极收敛的,若是普通人试着七步成诗,然后失败,估计得有人取笑挖苦几句,可是晋王殿下,就另当别论了。

已经有才子想着如何帮晋王说话了,如何向大家说明,这七步双命题诗真的很难。

就在大多数人已经不看好晋王之时,长孙皇后的目光中依然是对自己儿子的信任,没理由作不出的,小学中学高中的课本里,那么多需要背诵的唐诗,怎么会作不出来?

李治第七步抬起,在众人苦笑摇头,失望目光中,第一句诗已经缓缓出口。

云想衣裳花想容,这一句诗一出口,长孙皇后自然知道自己这儿子要背哪首诗了,李白在兴庆池畔,为杨玉环作的三首清平调,当时这三首清平调是用来替换旧乐府歌词,李龟年当时就用这三首清平调以歌。

这诗词是写给杨玉环的,此时治儿用之,却也恰当。

李治第一句出口,此时全场满座宾朋都已经定定盯着晋王,此时全场再一次落针可闻,所有人都怕弄出一点声响,惊扰了晋王殿下。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相瑶台月下逢。

李治成竹在胸,七律四句已经出口,此时最后第七步也已经落下,正好七步完,诗成。

全场短暂寂静,此时都在品着晋王所作之诗。

七步正好,这首七步诗算是成了,有月,这个已经毋庸置疑。

至于写娘娘,这首诗全诗都未出现当今皇后娘娘,不过品之,这全诗二十八个字,又似乎都在写娘娘。

就在大家还在细品这首诗之时,一声叫好声已经在寂静的宴会场中响起。

为晋王这首诗叫好的不是别人,正是当今圣上。

李世民一个好字出口,自然下面满堂喝彩,晋王这首诗确实作的极妙,此时大家自然是心服口服。

晋王果真没让大家失望,自晋王为未来晋王妃作的那首诗之后,今日又出佳作。

不但是佳作,而且还是七步成诗。今夜这场七步成诗,明日肯定会传的长安沸沸扬扬,满城皆知。不知多少才子望诗兴叹,多少佳人又见之起了相思。

晋王又一次要搅的长安诗坛风起云涌了。

那里,几位公主皇子已经拉了李治,你一句我一句的赞叹着自己哥哥或弟弟的诗才,李治只是平静喝了一杯酒,对周围溢美之词自然不是特别在意。

今日若不是母后,李治根本不会站起,更不会作诗。

这风头出的,哎,本王真的不想出这风头。

此时的李世民,样子自是兴奋,儿子在如此多人面前露脸,李世民自然也是面上有光,毕竟是自己亲儿子。

“到底是皇后更相信治儿,朕刚刚都觉得治儿作不出了。”

“治儿这半年,却是成长的很快,陛下也是平日政务繁忙,没能多和孩子们相处,若是陛下多和孩子们一起,自是知道治儿这段时间如何努力。”

李世民叹了口气,皇后说的这句话却是说的极对,自己对子女,确实相处的时间短了。

这也是没奈何的事情,毕竟一国之君,只要不是想做昏君的,一般时间多耗在政务上。

李世民也确实没办法和自己的儿子女子多相处,政务政务,忙完了,也就该歇息了。

李世民叹了口气,看着皇后。

“今夜中秋宴,朕是真真切切看到治儿的努力了。”

夜宴结束,李世民拉着自己皇后的手,两个人在宫中走着,走过了立政门,长孙皇后却特意带着自己夫君走了万春殿那里。

李世民自是知道自己皇后心意,随着她走进万春殿,这是治儿离开皇宫时,最后住的宫殿。

“陛下,您看看那棵梨树,治儿住进晋王府以后,还特意来了几次这里,就是照看那棵梨树,陛下还记得衡山给您的那两个梨子,就是这棵树上的。”

“这孩子自小就孝顺,你这一说,朕倒是对六年前那场事记忆犹新啊!”

“陛下我们到那边看看!”

李世民自是随着自己妻子,两人走了万春殿这里的卧房,书房,此时书房还摆放着许多书籍,其中史料类最多。

李世民随意拿了几本,最显眼一处地方,摆放的是一本诗经。

“这些书都是治儿在万春殿住时看的?”

“嗯,他离开了,我特意让这边宫女留在这里的。”

李世民不说话,只是抚着史记那厚实的书脊。

“陛下,还记得上次您交办的事情?”

“皇后说的是银庄?”

“江南那边已经新开了几家,此时苏杭扬州几地取银子,都极为便利,陛下交待的事情,治儿一直是极为用心在做,这是他第一次办事,却也办的极有条理,本宫特意问过唐俭,唐尚书对治儿可是赞不绝口。”

“嗯,朕知道皇后心意,这几个孩子,朕再多看看。”

“陛下现在正是鼎盛之年,自然应该多看看这些孩子,大唐社稷,本宫以为,应该托付给真正能让我大唐兴盛之人之手。”

李世民不说话,只是手抚着史记厚重书脊。

此时李世民脑海,自然过着三位嫡子最近所作所为,到底是只有晋王让他满意,太子和魏王,此时想想,都让李世民觉得头疼。

一个开青楼不说,还弄得长安满城皆知,一个竟然不顾自己身份,逛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