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七零被迫养娃记[互穿] 七零被迫养娃记[互穿] 第68节

剥好的鸡蛋林三刚顾不上吃,赶紧回答,“妈,我喜欢四丽。”

四丽还是不高兴,“那你为什么不给我奶糖吃?”

林三刚看了一眼林大国,有些难为情的说道,“那奶糖是我在褥子底下发现的,都压瘪了,只有一块!”

林东觉得这都要不算个事儿,“四丽,等会儿出去爸爸给你买一整袋奶糖,好不好?”

四丽立即高兴了,拍着小手说好。

她好了林三刚不好了,他一边吃饭一边偷瞄林大国,总觉得大哥生气了。

林大国从小就爱藏东西,许沁总觉得他这不是一个习惯,而是一个心理疾病,她不是心理医生,这孩子的经历太特殊,很难去判断有没有留下心理创伤,因此,她不会强硬的干涉,只是很委婉的提醒一两句。

据她观察,自从搬到了城里,大国已经不怎么藏东西了。

她虽然不懂心理学,但也能简单推断出来,小孩子喜欢藏食物,应该还是怕失去吧,毕竟他失去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但如果给予他足够的爱,物质上也富足,应该会慢慢改过来吧。

吃过饭,全家人打扮整齐出门逛,因为下雪,街上积雪还没清扫干净,路上太滑不能骑自行车,也就没走太远,去了副食店,去了供销社,还去了附近新开的国营商场。

许沁都画好草图了,过年给四个孩子全做一个呢子外套,做的稍微宽松一些,一来明年还可以穿,二来里面可以套上棉袄穿,这样孩子们就不需要买衣服了,只需要买新鞋子就行了。

最后买了六双鞋,孩子们一人一双,许沁和王美兰各买了一双高帮的皮棉鞋,许沁的是平底的,王美兰的是带点跟的。

王美兰其实早想买一双这样的皮鞋了,平时在家不穿,只是出门穿穿,一双能穿好多年呢。

来之前她和许支书去镇上喝喜酒,是本家的一个侄子结婚,也是巧了,新娘子的妈就是她娘家村的小姐妹,人家不但穿了一身好料子的衣服,还穿了一双带跟的皮棉鞋。

她也去镇上看了,嫌弃镇上买的皮鞋不好看。

拎着这么多鞋回到家,还不到中午,许沁心里记挂着裁缝店的事儿,没歇一会儿骑上车子就往城东去了。

她不在,吴婶子和赵大姐也没偷懒,把许敏带来的衣料子都给做了,正在认真的熨烫呢。

许沁二话不说就开始裁衣片子了,尺寸都是烂熟于心的,故而速度特别快。

吴婶子和赵大姐的速度也不慢,但下午五点的时候,还是有几件没有缝完。

赵大姐掐着点走了,吴婶子选择自动加班,许沁觉得今天耽误了一上午,进度明显比她计划的慢了,也选择了加班。

七点多的时候,许沁说道,“吴婶子,咱吃了饭再干吧,我去做饭啊!”

这么晚了,肯定是怎么简单怎么来,许沁用葱花炝锅,下了半锅挂面,挂面里还荷包了两个鸡蛋。

她刚把面盛到碗里,听到了大门声响,然后听到了许敏的声音。

“伟强,你快走吧,今天冷死了!”

小伙子的声音听起来倒憨厚,“没事儿,你快进去,明儿早上想吃啥?”

“吃烧饼加油条吧。”

许敏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今天上午她和张伟强去看电影了,下午一个活儿也没揽着,这几天她揽到的活儿都不多。

按说起来年底了,做衣服的人多了,应该比平时多才对,但很多人不放心不来店里,直接按照许敏量的尺寸做衣服,许敏让这些人来城东,好些人又嫌弃太远,再加上最近裁缝店明显多了,去街上揽活儿的裁缝越来越多了。

虽然许敏穿的洋气,手里拿的宣传图也好看,但她不会做衣服,了解的裁缝知识不多,有些人问得细致,她答不上来。

但别的揽活的裁缝能答上来。

许敏停好自行车,看到厨房的灯亮着,还以为是吴婶子在做饭,“吴奶奶,做的什么呀好香啊!”

她进屋一看是许沁,愣了一下,“姑,你咋还没走啊?”

许沁没回答,反问,“送你来的是谁?”

许敏有些心虚的回答,“就是一个朋友,在罐头厂上班。”

许沁毕竟是她的长辈,不得不多问两句,“他叫什么名字?”

许敏到底是小姑娘,见她姑没说她,就开始显摆开了, “他叫张伟强,他叔就是罐头厂的副厂长呢!”

许沁颔首,“你吃饭了没有?”

许敏高兴的回答,“吃了,伟强给我买的肉包子!”

许沁和吴婶子吃完简单的晚饭,又做了两件呢子外套,许敏帮不上忙,只能站在旁边看。

她觉得,姑姑的手简直像会魔术,没一会儿一块衣料子就被裁成了形状各异的衣片子,速度之快简直让人惊叹。

当然了,吴婶子的手艺也越来越好了,她拎起做好的衣服仔细看了,针脚无一处不均匀,几乎没有线头,直线和曲线走得都堪称完美。

许敏第一次从内心里渴望,要是她也会做衣服就好了。

*************************************************************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在这个年代略有不同,虽然上面的政策松动了,街上的小商小贩也越来越多,但相对而言,好东西还是不多的。

比起紧俏的家电,一件漂亮的呢子外套不算什么,但对于爱美的姑娘来说,就是一件大事儿了。

许沁长得漂亮,为人又礼貌客气,在公安局家属院有一定的人气,人缘挺好,院里不少大姑娘小媳妇都来了,买走了七八件衣服,小朱还带着朋友来了,李喜翠也带着同事来了,附近的邻居见她家热闹,也好奇的过来看一看。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微风裁缝店有现成的呢子外套卖,款式不但洋气,而且还比商场里便宜。

很快现货就供应不上了。

这天傍晚,赵大姐提前跟孩子说好了,也留下来加班,她熨好一件衣服,将熨斗关掉,忧心忡忡的说道,“小许,咱们布料做了一半多了吧,用完了咋办?”

许沁一开始觉得三百米布料足够了,现在也觉得少了,不过人心不能太贪,她笑道,“能买到这些布是我运气好,赶上了,呢子布料现在是紧俏商品。”

赵大姐点头,“可不是吗,我表妹上个月托人从商场买了两米呢子料,质量还不如咱这些呢。”

腊月二十一,所有的布料都变成了漂亮的呢子大衣,最后两天不少顾客怕买不到,都是提前交钱。

往往是一件衣服刚做好,就立即被买走了。

许沁算了一笔账,这一批布料,扣除所有的成本,也赚了足有四千块了。

第56章 、赚钱养娃

腊月二十三, 这天是小年,许沁给手下的三个员工放了假。

实际上就是赵大姐不来上班了,许敏和吴婶子吃住都在城东宅子, 即便放了假也走不了。

但两人的状态完全不一样,许敏一大早就出去了,不到天擦黑不进门,以前是为了揽活儿, 现在是和张伟强一起闲逛看电影吃饭,甚至大冷的天一起压马路, 就是不肯在家里多待一会儿。

吴婶子倒不是不愿意出去, 她年轻的时候在村里,有不少投缘的姐妹, 也经常串门, 但来到城里认识的人不多,没处去。

她倒是想去儿子家,儿子不让。

前些日子她儿子来看她了,蔫头耷脑的, 一问是不小心弄丢了三十块钱, 她那儿媳妇是个厉害的,还不定怎么骂呢, 为了不让儿子挨骂,吴婶子给了儿子三十块钱, 提了提过年的事儿,他儿子话里话外的意思,不想让她回去。

于是, 她就没回去。

吴婶子一开始也出去闲逛了, 出去看看街上的新鲜事儿是不错, 但出门就要花钱,她半辈子攒的钱都给了儿子了,手里也就几十块钱,不省着点花是不行的,上街买了几棵大白菜,还买了半袋子玉米面,是农民进城卖的,一斤才五分钱,大过年的总要吃点好的,又狠狠心买了十个鸡蛋。

这些足够她吃的了,她也就不出去了。

许沁手里有了钱,当然要过一个肥年了,过节的本质其实就是吃喝玩乐,中国人穷怕了,最重视的还是吃。

她和邻居刘大嫂一起去郊区农村买了两只肥鸡,两只肥鸭子,王美兰带来的猪肉剩下的不多了,去黑市买了肉票,又去肉店买了几斤,还买了半挂不要票的排骨。

海鲜大餐不太可能,但市场上已经有卖鱼虾的了,估计是从临县运过来的,都是大路货而且个头也不大,胜在还算新鲜。

许沁买了不少鱼虾,现在屋外就是天然的冰箱,白天的温度也在零下之外,为了防止野猫偷吃,她特意找了个木箱子,把放进去,然后再密封上。

孩子们从小吃得鱼虾少,她在锅底下铺了花椒,姜片和洋葱,煮出来的虾肉质弹滑,有一股子清甜味儿,孩子们都特别爱吃。

一大盆虾红彤彤的,看着就挺诱人的,许沁示范了一下,“先掐头去尾,然后再剥皮!”

四丽一听,觉得和剥鸡蛋也差不多,立马第一个伸出小手拿了一只,三刚也不甘示弱,赶紧也抓了一个虾。

许沁剥虾特别快,她都吃了三个了,孩子们才剥好了一个,三刚填到嘴巴里嚼了嚼,开心的说道,“妈妈,这虾肉太好吃了,比猪肉还好吃呢!”

四丽也说,“妈妈,以后多买虾,太好吃啦!” 一边说,一边拿起第二个虾。

大国和二强没说话,但手上剥虾的速度越来越快。

许沁点头,“以后只要有卖的,我就多买点!”

孩子们第一次吃虾,难免贪嘴,一盆子虾很快就见底儿了,她让孩子们洗了手,没每人给盛了一碗鸡蛋汤,就着热汤一人吃了半个白面馒头。

她自己也不例外。

中午吃了虾,晚上她又给孩子们做鱼吃,许沁最爱吃的是清蒸鱼,但冻鱼清蒸不太合适,她把刀鱼收拾干净切成两寸长的段,加上葱姜花椒料酒腌制入味,然后炒糖色做了红烧鱼。

刀鱼本身肉质细腻,腌制之后去掉了鱼腥味儿,经过红烧之后添了些许甜味,更带出了它本身的鲜味,口感也更加顺滑了。

孩子们之前也吃过咸鱼干,但鲜鱼和鱼干的口感是完全不一样的,三刚和四丽都怕鱼刺,二强率先用筷子挑了一块,尝了尝说道,“好吃!三刚,比鱼干好吃多了!”

“小心刺啊,如果感觉有刺立即吐出来!”

许沁嘱咐了一句,又指着鱼肉的中间部分说道,“尽量吃这里的肉,边上的都有刺!”

四个孩子小心翼翼的吃着鱼肉,许沁也慢悠悠的吃着,一边吃鱼肉,一边喝白粥,时不时还吃上一口蒜炒油麦菜。

冬天没有鲜菜,市场上菜店里卖的不是萝卜就是白菜,最多能有点绿豆芽,这菜是林勇前两天专门送来的,除了油麦菜,还有黄瓜,还有西红柿。

秋天那回许沁提到温室种菜,林勇就听到耳朵里了,又专门去了一趟种子站,还去了人家的蔬菜基地去参观,其实上回他就看到了,基地里有很多泥坯房,挑开厚重的棉帘子就会发现,里面种的全是各种各样的蔬菜。

有水灵灵的小青菜,有爬满架的黄瓜,还有长势正旺,结满了果子的西红柿。

林勇大开眼界,又去收购站问了,问人家要是冬天交鲜菜是什么价,收购站的人挺激动,说有多少要多少,而且肯定给高价。

收购站的人没说出来具体数目,林勇就明白了,他要种出来,那就是镇上第一份儿。

秋收后地里的活计少了,他就组织社员打泥坯,在地里盖了好些泥坯房子,种菜对地的要求挺高,要想种好必须用肥田种,因为占用了一片好地,村里还有人有意见呢。

他是村支书,他拍板的事情最终还是办成了,泥坯屋建成后,他就去买了一批蔬菜种子,简直是母鸡孵小鸡的心态,眼看着种子发芽了,芽苗长大了,第一茬青菜长出来,这一米八的汉子眼眶都湿了。

不过这次林勇多了个心眼,没把第一批菜直接上交,而是领着几个社员挑着担子坐着车来到了县上。

春天第一茬的韭菜上交是三分钱一斤,零卖是五分钱一斤,他们大着胆子卖一毛钱一斤,油麦菜黄瓜和西红柿,都是卖一毛钱,本来以为会有人嫌贵,结果一到市场就被人疯抢了。

要不是提前给弟弟家留了一点,林勇都要空着手上门了。

许沁给他出主意,下来的菜干脆都拉到县上卖,运输不方便,可以找个货车一次性拉过来,而且价格也要翻番。

林东帮忙联系了他开货车的战友,西山村已经来卖了三回菜了,每回都是很快就卖掉了。

许沁之所以知道的这么清楚,是因为每次来,林勇都捎一大包青菜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