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宋之枭雄卢俊义 第四十章 台湾制糖

宋政和六年,李俊海军经过频繁的征战,征服了从登州到厦门的所有沿海岛屿,整编了沿海的所有海盗,将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变成了山东到台湾的安全生命线。

然后李俊又攻占了流求大岛,后来秉承卢俊义的谕旨,将流求大岛更名为台湾岛。

与此同时,卢俊义乘着三败高俅的余烈,挟持着高俅诈开了一道道城门,将长江以北、运河以西的大片地方都囊括下来。

同时将大陆到台湾的运输线最短缩短到通州海门县蒿枝港口到台湾的淡水港口。

李俊占领了台湾及其附近小岛屿后,卢俊义便将业已占领济州岛的孙立跟李俊调换,让孙立领海军第一军进攻琉球群岛,李俊带海军第二军扫荡高丽附近的所有小岛。

因为高丽王朝的内部动乱随时有可能发生,所以卢俊义传谕孙立和李俊的海军要加快征伐的脚步,在进攻高丽半岛前完成会师。

与此同时,卢俊信前去台湾岛,担任台湾府的知府,负责台湾的屯田事宜。

后来升格台湾府为台湾道,管辖台湾岛、澎湖列岛、琉球群岛等大小岛屿。

台湾道从五十多万和十几万土著中招收了两万防备军,一万陆军、一万海军,负责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群岛的军备,琉球群岛现有孙立海军驻防。

台湾道在卢俊信的经营下,屯田、开矿、民族融合,一切红红火火,台湾顿时生机勃勃。

卢俊信的屯田里并不是一味的水稻,还种了一些绿豆、芝麻和大豆。

另外更多的则是甘蔗,台湾湿热多雨,特别适合甘蔗生长,有了甘蔗便有糖,台湾的制糖业又是一大创收点。

唐代初期糖是贡品,只有皇室能够尝到,唐中叶以后,才日渐走向民间。虽然到了宋朝民间已经开始有糖作坊,有了各种糖制品小吃,但糖或者甜品还是非常昂贵的东西。

在其他国家,糖价更贵,尤其是高丽、日本少产糖或不产糖,糖价甚至比盐价还贵多了。

本来卢俊义压根就没有想起来要发展制糖业,河北土生土长的卢俊信更加想不到,但其他人想到了。因为卢俊义曾颁布过一个法令:“一人计短,三人计长,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为了义军的发展,需要群策群力,凡对义军的各方面发展献言献策有效者重赏!”

有一个叫做唐田的福建移民见台湾的气候比福建更适合甘蔗的生长,同时义军所有行业里缺少了制糖行业,便向卢俊信献言开辟甘蔗园继而制糖。

卢俊信隐约意识到这会是一个大行业,便向卢俊义发信请示,卢俊义看了大喜,令卢俊信重赏了唐田,让他前往福建带回甘蔗苗。唐田得了重赏,欣然前去福建取回了大量甘蔗苗,然后以这些蔗苗为基础开始大规模种植甘蔗,并开始培育蔗苗,然后再进而扩大甘蔗种植。

蔗苗来源很多,最主要是蔗茎,因为蔗节上会长芽,方法是取整支蔗茎,分切成一段段双芽苗,然后平植或斜植。另外还可以采用宿根方法,就是当原料甘蔗采收时,不挖蔗头,采收后再经过切头、开根、排土、施肥即可。

甘蔗生长期主要受气温和品种影响,在台湾大约十四到十八个月,不过宿根的可以缩短,只需要十二个月。但是生长期不足的甘蔗,不只产量低,而且糖度也较低。秋植甘蔗以八、九月,春植甘蔗以二、三月为种植适期,因为制糖开工期从十一月到隔年的四月,所以秋植蔗都有足够生长期,而春植蔗需要延后采收来配合。

唐田做为台湾岛屯田司蔗糖处的主管,他在具体的劳作中总结出一套轮作制度,可做到不浪费田地资源也不影响甘蔗生长。

首先,因幼蔗生长缓慢,土地没有充分利用未免可惜,这时唐田授意蔗农们间作一期其它的短期作物,和蔗苗一起生长,赶在蔗苖长大之前收获完毕,以增加土地收益。但有个条件需要遵守,就是间作的作物不能对蔗作有太多不良的影响。适宜的作物有落花生、豆类、大蒜等,后来从中南美洲一带取回了玉米、番薯、马铃薯后便种植这些作物。

其次,在蔗苗长大以后,开始应用完整的轮作制度。通常是甘蔗一期新植,接着二期或三期宿根,再一期或二期水稻,然后又回到新植。而在末期水稻未收获前,把新植甘蔗种植在水稻株间糊状泥土中,称为糊仔甘蔗。它的优点是既不影响水稻生长,又可使后作甘蔗提早种植,还可节省整地筑畦等作业费用。和第一期水稻间作的,称为第一期糊仔甘蔗,也叫做春植糊仔甘蔗。和第二期水稻间作的,称为第二期糊仔甘蔗,也叫做秋植糊仔甘蔗。

因为甘蔗的生长周期,决定了一年之内,糖场只能开工两三个多月,现阶段民营资本恐怕也空耗不起。另外因为糖业的利润丰厚,卢俊义想到日益增高的军费开支,也放弃了与民分利的打算,决定由台湾道政府开设糖场,所有的利润都由义军独占。

在台湾道开设几个大型的糖场,设置煮糖器具,因煮糖时正值农闲时节便临时征用耕牛,用牲畜之力来拉磨,而工人的来源则是台湾道的地方守备军,除了两万战备军之外,还有各州、县、镇的守备军。

蔗民们将甘蔗收割后,清除不需要的蔗叶、泥土、根须等,接着捆绑到牛车上,然后再运送到制糖工场。运送到工场以后,再细细清洗完毕,然后送进“石车”里压榨。

石车是由两个花岗石制成的圆柱形石磨制成,以牛拉石磨,甘蔗从两个圆柱石磨中夹碾而过取得蔗汁,并产生蔗渣。两个石磨组成的石车,需要十二三头牛来拉磨,后来则采用牛拉和水车推动的联合方式,使得可以多番压榨,使得蔗髓当中的糖汁能基本都榨取出来。

然后再将蔗汁加热,随后加入石灰净化,让杂质沉淀,取得较清澈的甘蔗汁,然后将清汁煮至羹状,沾之会黏手时,一边冷却一边以木棒搅拌,使糖浆能均匀结晶成颗粒状,即俗称黑砂糖或红糖的赤糖。烹煮时会有杂质浮沫产生,以木瓢捞出,冷却沉淀后可作为养猪饲料,或拿来酿酒。、

一般来说,双磨石车制造黑糖,若全凭牛力与人力(用牛十二头,煮糖工二十人),每日大概可以处理一万斤的甘蔗,并于当日内煮成黑糖。

这种黑砂糖和红糖虽然各有妙用,奈何价值甚低,市面上偶见的红糖只卖出了二百多文的价格,如果白糖上市,摆出十贯的价格怕也会有人购买。不过,这北宋末年的生产力不足以支持卢俊义用现代化学工艺从赤糖里面提炼出白糖,只能用土法,这个就要靠唐田等制糖工人的反复摸索,直至找到适合这个时代的加工方法。

先是取出赤糖中颗粒大而完整、比较不干净的颗粒,装入漏斗状的陶缸中,淋上一遍又一遍的黄泥水,使黑渣顺孔流出,上层的糖自然变白,愈上层愈洁白,就是白糖。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取出上层的白砂糖,中层的黄砂糖,下层的褐砂糖(这种褐砂糖比未经精练的黑砂糖好不到那去,但多少颜色浅一点,可以卖的贵些)。

至于流出的黑色残渣则称为糖蜜,可用来酿造酒。酿出的酒之过滤后,兑上以米酿造而成的米酒,即可饮用或作为料理用酒。兑米酒比例大概是米酒六,糖蜜酒四。

而蔗汁加石灰沉淀后的泥浆称为“滤泥”,是极佳的肥料。蔗渣是甘蔗压榨过程中所残余的废弃物,糖场可以回收晒干后当柴火煮糖,甘蔗枝叶与蔗皮也是主要燃料来源。基本上,制糖燃料无须外求。事实上,往往因为蔗渣太多,可以将多余蔗渣当堆肥使用。但后来发现蔗渣其实是可以拿来制造纸浆的,便拿去做了纸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设想的很好,但就在制糖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在甘蔗园的经营上就出现了问题。卢俊信向卢俊义飞鸽传书汇报称:“这些蔗园我原定的是全部属于义军所有,蔗民只领取薪水,却发现种植甘蔗的百姓们远远不如那些屯田劳作的百姓勤劳。唐田献策改蔗园为私有,即可激发百姓干劲,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卢俊义接到这份信,不禁想起了其他作物尤其是水稻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屯田事宜,深感卢俊信遇到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于山东、苏北和其他海岛上的屯田,包括民屯和军屯。那些屯民和屯兵都没有自耕农勤劳,甚至还不如佃户。

卢俊义就这个问题征求过后勤部总管蒋敬、后勤部屯田司主管陶宗兴(建设部工事司主管陶宗旺之兄,通晓农事)二人的意见。(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 target="_blank"></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