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好像你翻过了一座山,后面有人却追上来问你,你要过山了吧,给我带点山间特产吧,给人的感觉特奇妙。
虽说对太原姓李的好感俱无,可李破还是耐心的接待了来人。
马邑郡一战始末也跟来人说了,更是热情的在酒酣耳热之后,跟来人道着,唐公南下长安,乃大势所趋,我等必为唐公守好后路,以助唐公大业云云。
来人自然大喜,直赞李破忠义。
当然,这来的也不是小人物儿,这位姓长孙,是李世民妻兄长孙顺德的堂兄,更与身在雁门的刘文静有着交谊。
知情识趣的这位马邑通守,让他感觉此行不虚。
至于突厥大军撤军的前前后后,他并不深信,和其他人一样,都觉着李破言过其实,夸大了自己的功劳。
这也就是现状了,记功体系完全崩坏,你说出花儿,人家若未亲见,都不会相信你说的是真的。
当然,长孙也不以为意,更不会去故意挑刺拆穿,这样有着投靠之心的边塞豪杰,唐公怎会吝于封赏?
而且吧,马邑郡有太守,有郡丞,偏偏唐公此次就让他给恒安镇军的这位马邑通守传信,可见,此人在唐公心目中着实有些分量。
这样一来,可谓是宾主尽欢,等到长孙走的时候,更是连声说着,一定将恒安镇军的功劳报给唐公知晓,不久定来嘉信云云。
过后李破想了想,也觉着有点好笑。
别看他对唐国公李渊的一些做法难以接受,而李渊那人心眼儿也不大,对北边的这些人也抱着警惕提防的态度。
可一来二去的吧,他这里接待的晋阳来人可是不少了。
与李渊身边的一些人,还都有了那么点交情。
李世民兄妹,窦诞夫妻,这回有加上了个长孙,都算得上是好来好往……这世界上的事情还真挺奇妙的。
他不知道的是。长孙大喜之下,跑去了雁门。
本来吧,晋阳令刘文静统兵助雁门太守陈孝意守城,一直在盯着突厥人。
突厥人突然撤军北归。按照刘文静的心思,此时应该趁机挥军北上,将雁门,马邑两郡纳入太原治下。
这其实是个不错的机会,陈孝意态度有些暧昧。可并无反叛之心,对唐国公李渊率兵南下之举,更是未置一词。
前雁门太守王确,雁门郡丞杨长仁两个,勾结在一起,想趁突厥南下之机反叛投靠突厥,也是陈孝意率先发觉,并请刘文静一道斩之。
这位老臣虽说以忠直闻名于世,可并非一个迂腐不化之人。
实际上,陈孝意以雁门。马邑两郡城池,抵御突厥的决心,在马邑暴乱之事传来之后,就烟消云散了。
老友王仁恭给他送来的书信,看的他也是潸然泪下,这位老友和他一般,都是一心为国,临到老来,却险些丧身于宵小之手,留下一地骂名。
这样的结果。也让陈孝意心惊不已,所以,在对待晋阳来人的时候,姿态自然不会如之前那么强硬了。
这样的前因后果。刘文静不会去深究,因为没那个功夫。
此时突厥撤军,刘文静感觉机会很是难得,进兵马邑捡个现成的便宜,让晋阳再无后顾之忧的想法,也就随之出现了。
可长孙的到来。却让事情便了模样。
给长孙接风的时候,听了刘文静的打算,长孙就笑了。
在他看来,刘文静这算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雁门有陈孝意,马邑有恒安镇李定安,都对唐公之令遵行不悖,显然都存了投效之心。
此时你若进兵马邑,占了雁门,马邑两郡,你让这两人怎么想?又如何跟他们相处?
而且,最重要的是,坐镇雁门,马邑又能有什么功勋?
如今唐公账下正值用人之际,诸人争还来不及,又有谁在此时甘于人后?为何你这样的聪明人,会弃大功而图小利呢?
只这一番话,就让刘文静改了恍然大悟,改了初衷。
没办法,李氏起兵晋阳,南下欲取长安,打着什么名号都不重要,这和谋反绝对没什么区别。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心甘情愿的为李氏所驱使?因为开国之功向来是千载难逢的大功劳,同样是有志男儿施展才干手段的大好时机。
成了,大家便都一步登天,开国元勋,不但能名留青史,而且还能荫蔽子孙,福泽百年。
是啊,放着这样的大功不要,却想要占据两处有归顺之意的边地,岂非是为他人做嫁?
刘文静是聪明人,一点即透的那种。
可这人也有毛病,还挺大,就是太骄傲了一些,本已经被人说服,却还在那口口声声的道着,为唐公效力,不分先后,只论缓急,如今突厥犯境,危及唐公基业,我岂能坐视不理,反去跟他人争功?
这也就是刘文静不招人喜欢的地方了,心胸稍微窄一点的人,都会觉着跟这人说话太费劲儿,也很不舒服。
长孙能跟刘文静相交为友,说明这人心理承受能力是很强的,而且家学渊博,说话很有技巧。
这时就岔开话题,来了一句,“马邑通守李定安,曾与窦三郎相交,窦三郎回晋阳对其人称赞不已,此人我也见了,谈吐不俗之外,对马邑太守王仁恭也很推崇……”
“而其人谨守云内,战功不凡啊……突厥大军两次南下,此人没战争先,若非如今天下大乱,也许此人早已开府建牙,为一地之首了……而且此人还是关西扶风人氏,前马邑郡丞李靖的女婿,关西豪杰,果然名不虚传啊。”
这话听着没头没尾,可刘文静稍一琢磨,就品出了滋味儿。
关西大阀窦氏就是扶风大族,而窦三郎娶了唐公的次女,现在也正在晋阳辅佐李元吉,跟李家的三兄弟,交情都不错,尤其是李元吉,跟窦诞称兄道弟,出则同行,入则同卧,比亲兄弟还亲上几分呢。
他刘文静自诩才干过人,可跟那纨绔子相比,还真就比不了。
这要是去了马邑,跟那李定安同处一地,天长日久下来,别的不怕,就怕人家弄些阴暗手段,将他挤出马邑郡,到了那个时候,脸可就丢大了。
至于会不会和那个恒安镇将翻脸,人家都说了嘛,那李定安很是推崇马邑太守王仁恭。
王老头是谁?那就是快顽石,他要是到了马邑,是开城被人迎进去的机会不大,有很大可能是攻进去的……那也就不用多说什么了。
想到这些,刘文静不免在心里面暗自咒骂,这些该死的乡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更加该死的是地方守臣互为援手,上下勾连,天下大乱,皆为此辈所致……
当然,这样一来,他的那点侨情也就没了根据。
顺势下了台阶。
大业十三年四月,刘文静留下两千兵马帮陈孝意守城,监视之意也在所难免,随后,率领本部兵马护送长孙回了晋阳,在晋阳休整了两日,便又起兵去追李渊的南下大军了。
他其实到的正好,李渊南下历经州府,有感地方官吏多有异心之余,开始大肆封赏官爵,当历经战事,到了黄河边儿上的时候,晋地差不多已经是将军满地走,国公多如狗的局势了。
这个便宜不但刘文静赶上了,李破也幸运了一把,弄了个大将军府右司马的古怪职衔儿,所谓的大将军府,是李渊起兵的时候弄出来的,他自称大将军,领兵南下长安。
所以,也就有了大将军府这么个职能机构。
先跑回去的刘文静,就是大将军府左司马,如果没有李破,人家肯定就是大将军府司马了,还分什么左右?
当然了,李破这个右司马显然是李渊抛出来的馅饼,想让他在马邑老实一些,人家只要入了长安,回头撤了大将军府,也就没什么右司马了。
反正,和那些从龙功臣相比,此时的李破既非李渊亲信,也非大阀子弟,更是远在云内,战功可以说是为太原留守府中众将之首,李渊身边的人,没一个能比得上他,可赏赐却跟那些人无法相比。
当然,这些人起家快,李破也不慢,他的底子从大业十年时开始积累起来,到了现在,也比较厚实了,天然就比李渊身边的人高上一些。
很快,大业十三年六月间,就又有封赏到来马邑,晋李破为马邑太守,兼领马邑通守之职。
这一步迈的可就有点大了,要知道,当初他岳父李靖为官多年,兢兢业业了半辈子,也才是升任马邑郡丞之职。
好嘛,他这一下就成马邑郡太守了,可以说,马邑军政大权,都握在了他一个人手中,这样的升官速度,也就是战争年月,不然的话,给他再加两条腿,他也跑不了这么快才对。
实际上,大业十三年后半段,李破升迁之速,只能用令人瞠目结舌来形容,马邑太守,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
而四月间,李破还不知道他很快就会被馅饼砸晕的光辉将来,此时,他率领一千骑兵,应马邑太守王仁恭之邀,重新来到了马邑郡城。(。)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