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韩宗儒,苏颂和韩冈都沉默了下来。
方才还是你来我往的池畔水榭,重又回复了宁静。
苏颂没有了垂钓的兴致,只望着池中清水。
韩冈走到小桌旁,给自己倒了一杯凉汤,端着杯子转过身,就听见苏颂一声叹,“不意韩家竟有此人。”
韩宗儒的外形并不讨好,但能在《自然》上发表论文,能与苏颂、韩冈坐而论道,不见虚怯,是少有的能在自然格物之道上真正用心的世家子弟。
苏颂如此感概,也正是他家里,却找不出一个能在格物致知上用心的儿孙。
“是真正有格物头脑的,少见的很。”
去浮华,绝臆测,本于实,论证有据,逻辑有理,《自然》编辑部所接收大多数投稿,都很难做到这几点,很多人不在内容上下功夫,却多在文辞上做文章。
韩冈能记得韩宗儒,除了出身之外,更是因为他的论文内容翔实,条理分明,一次比一次更加符合稿件的需要。
苏颂道:“也不知他回去能不能说服玉汝、持国。”
韩冈抽了张椅子坐了下来,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子自在,“有他不多,没他不少,若能配合,自是最好,不愿配合,也无所谓,只要不学文彦博。”
苏颂微微苦笑了起来。
韩冈对上京元老们的态度是一贯的。
若是能够立场坚定的站过来,那当然是最好的。
如果心有犹疑,韩冈会尽力说服,仍旧不愿意,他也不会强求,求同存异的肚量韩冈还是有的。
只要不成为麻烦制造者,什么样的情况都能容忍,本来就是一件有商有量的一件事,要让天下人心服口服,两府都不愿做得太难看。
可要是像如今的文彦博一般,那韩冈只能说,容忍是有限度的。
真要比起下限来,掌握刀枪的总比只有笔杆子的更要强出那么几分。如今的政事堂,更是一手刀枪,一手笔杆子,一旦放下顾虑,那就没有任何下限需要遵守了。
“可惜韩子华不在了,否则哪有这番计较。”苏颂又叹道。
韩绛若还在世,灵寿韩家必然会配合得很好,绝不会首鼠两端。一边想占便宜,一边还想不湿脚。
韩冈道:“五、六自不如三。”
苏颂回头看了韩冈一眼,摇头笑笑,这一位也是韩三。
“韩季柔不差。”停了一阵,苏颂忽的又道。
韩冈点头,“谈到后面,他应该是想明白了。只要他有那份心,我等自然会助他一臂之力。”
苏颂也点了点头。
韩宗儒今日的表现,让人比较满意。能够贴近气学,更是难能可贵。而且他的家世也能加分。
以灵寿韩家的实力,肯定要占一个大议会的席位,与其让立场不定的其他韩家子弟,还不如用理念更加接近、也更需要政事堂帮助的韩宗儒。
苏颂道:“也希望他能早点拿到一个诸科出身。”
没有一个出身,那就什么都做不了。
“大议会不可能一蹴而就,等他几年也不难。”
有政事堂撑腰,韩宗儒要是拿不到一个诸科出身,那就是笑话了。
看了看天色,韩冈起身对苏颂道,“时候也不早了,子容兄,韩冈这就先回去了。”停了一下,“学会的事,就拜托子容兄了。”
“玉昆放心,这事就交给老夫好了。不过北面的事,可就要玉昆你和子厚多费心了。”
韩冈笑容深沉起来:“等明天得知,朝廷要调动三万禁军北上,潞国公不知会笑得多开心。”
辞别了苏颂,韩冈赶在入夜之前回到了家中。
家里已经准备好了饭菜,一家人都在等着韩冈。
看见韩冈,妻妾都是眉开眼笑。
周南、云娘上来帮韩冈更衣,素心拿着手巾帮韩冈洗手洗脸。
韩冈最近诸事缠身,在家时间看似比之前要长,却是从早忙到晚,除了早饭,午、晚两餐都是在外院吃,不免冷落了家人。难得今天撇下其他事去见苏颂,回来又早,倒是有空陪家里吃吃饭了。
换了衣服,稍事梳洗,韩冈正待入座,就只见家丁传报,“相公,王大府在外求见。”
韩冈无奈的看了看桌上的饭菜,又看了看脸色顿时阴沉下来的妻妾,“没办法,你们先吃吧,不用等我了。”
韩冈前脚出门,后头就听见啪的一声响,“这王居卿,吃个饭都不得安生!”
葡萄架子又倒了一地,韩冈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到外院书房见了王居卿,问了一下,“吃了饭没?”说着对外又吩咐了一句,就有人端了几盘子茶点来。
看着王居卿小心拿两根手指拈了一块滴酥鲍螺吃了,又小小的喝了一口水,韩冈才问,“出了什么事?”
“文潞公这回私心太重,不顾北虏正虎视眈眈,偏要祸害国事,京中百姓为之义愤,午后就开始有人去文府喧闹,现在更是将文府前后门都给堵上了。”
这是意料中事,早一点在苏颂家里,韩冈也从另一途径得到了消息。
辽人屯重兵河北界外,此事与京师百姓息息相关。如果有人影响了朝廷备战,自不免惹动了京师百姓最脆弱的神经。
更不用说还有国子监下面几千士子,从古到今,都是最能闹事的一拨人。
“没出什么乱子吧。”韩冈问。
“下官已经派人去守住了文府前后门,免得当真冲撞了文潞公。”
“尽量劝散,潞国公三朝宰辅,不管犯了多大的事,体面还是要讲的。”
就像这个世代的欧洲,就算战败被俘,贵族也是能保住一条命。就像大宋的朝堂,士大夫即便犯下大错,政敌也不会赶尽杀绝。
身为统治阶级,在犹有余暇的时候,总是会给同阶级的对手几分宽余。
韩冈在报上发问,自知会煽动民意。但他完全没想过让义愤填膺的东京市民冲撞了文老国公。
这个靶子该挂在墙上,可不方便踩进地里。
瞥了眼桌上的油灯,韩冈道,“天色也晚了,要是不小心失了火,各方都难看。”
确定了韩冈的态度,王居卿这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下官明白。相公放心。”
京师里面,最喜闹事的不是太学生就是地痞。这些人年纪轻,不缺吃穿,闲暇时间又多,还少顾忌,闹起事来根本就不考虑后果。
王居卿在来韩府前,就派人去找了国子监的老师,让他们把学生给带回去。
至于地痞,早几年都送去西域和云南了——街坊上有一两个不学好的,邻居一封状纸递到开封府,审问明白之后,立刻就会远流边疆,半点情面不讲。
王居卿并不担心文府周围的人群能闹出什么大乱子来,但还有一件事,对文府的冲击更大,“相公,下官还听人禀报,京师各家行会今日相互订约,不得与潞国公府上有半点瓜葛。”
东京城行会三百六,人户三十万,没有哪户人家哪一天能不跟行会打交道。
衣食住行四样事,样样都有行会中。即使最腌臜的,每日的黄白之物,都要靠粪行来收拾。
要是行会当真抵.制到底,文家吃喝拉撒都要成问题了。
京中行会,一向都是以官商为主,他们可不擅长义愤,最擅长的是迎合上意。不过看王居卿的样子,能这么快联手起来,开封府在中间功劳不小。
韩冈反问道,“你怎么看?”
王居卿对此心中得意,“聚众生乱,官府当管。买卖私家事,官府不当管,总不能强迫人做买卖。”
文彦博在京师,只是临时居住,摘得中不会有存粮,更不用说不易储存的菜肉等物,行会约束下面商家不与文家交易,文家从今天开始,就要断粮,就是去外面酒店,也会是文家人与狗不得入内。
见韩冈沉吟着没说话,王居卿更凑近了一点,小声道,“下官知相公顾虑,会命人按点送席面去潞公府上,不会让潞公一家饿着。”
朝廷要顾及元老大臣的体面——这不是为了文彦博,而是所有朝臣——但没有义务去填饱宰相家的仆人的肚皮。
文彦博此番上京,虽云轻车简从,可随行的仆役还是十倍于主人家。几十张嘴嗷嗷待哺,就是文彦博把开封府送去的席面都分下去,也填不了只吃一日两餐的肚皮。
这么做的确是折腾人的好手段,而且在外面看来,元老重臣的体面也得到了保全。控制了朝野舆论的韩冈,可以尽情的笑话文彦博自作自受,赞许京师百姓重气守义。
韩冈考虑了片刻,道,“潞国公的俸禄分一半,该从京师发。”
民间的义愤不能泼冷水,王居卿和京师一众行会的效顺之心也该鼓励,不过韩冈还是不喜欢借用这些小花招来对付文彦博。如果是敌人,那就是无所不用其极,但文彦博可远远不够资格做敌人,绊脚石而已。
俸禄并不全是钱钞,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实物,包括粮食,包括布匹丝绸,甚至还包括薪炭和草料,而看韩冈的意思,肯定是不准备让文彦博府中饿着。
一边泼着脏水,让文彦博受天下人唾骂,一边把自己的手洗得干干净净,事情也做得漂漂亮亮,只是未免有些畏手畏脚了,在王居卿看来,做得更狠辣一点也没什么关系。但既然韩冈做出了决定,他也不会不识趣的反对,他问道,“那行会那边怎么办?”
“买卖私家事,官府不当管。”韩冈将这件事放下,“已经收到枢密院的公.文了吧。”
“收到了。”
提到此事,王居卿眉心就皱了起来。
今天白天两府刚刚作出决议,从明天起,驻扎在京师内外的十数万禁军中,将调出三万北上,协防河北。作为开封知府,王居卿的任务不轻,但他在意的不是身上的重任。
能被选调北上,必是精锐无疑。精锐调离,京师空虚,这风险可就大了。方才见面先提文彦博的狼狈,就是想要让韩冈开心一下,然后才好劝谏。可现在,看来计划是行不通了。
从王居卿的表情上看出了他心里的顾虑,韩冈解释道,“总得走这么一遭。要是调动一点兵马就担惊受怕,日后真的要打起来了,难道还能屯着兵马不放手?辽国定然也会知道这边的情况,如果给耶律乙辛一个错误的认识,日后可就会麻烦不断了。”
这一次兵马调动,就是告诉世人,即使囚禁了皇帝,控制了政权,两府也一样不怕动刀兵。‘清君侧’、‘黄袍加身’之类的事,即使发生了,朝廷也能镇压得下来。而朝廷,也是稳稳地将兵权控制在手中。
“这是给辽人看的,也是给天下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