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明朝廷免除高平、同登两府三年赋税通告传播开来,当地原交趾民众各种负面情绪暂时有所收敛,随后,在当地老百姓带着排斥、不满、愤怒、疑虑的目光注视下,首批大明移民拖家带口进驻了他们的家乡,并随即按照早就制订好一千人为一村的计划,在跟过来的大明官吏带领下忙碌起来。
荡虏营一万人被黄震分成了四部,一部三千人在郑氏掌控之地通往高平、同登唯一一条大道上扎营驻守,防备郑氏集团不知道何时发起的反扑;另两部分别驻守城内以防不测,还有一部分被分成若干小队,保护大明移民修房建屋、打井屯田。
为使荡虏营官兵更加用心,第一批迁过来的广西移民,基本上都是荡虏营将士的家眷,李怀普此举也是效仿当年太祖推行的卫所制,以此来击发士卒们守土之责,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李怀普这条策略效果不错,不论是荡虏营官兵还是起家眷,在日常劳作中都是尽心尽力,把安置点当做新的家乡来对待。
与山地太多、耕地既少又贫瘠、数年来一直干旱少雨的广西原籍相比,现在的田地宽满肥沃,大小河流水量充沛,用来种植稻米最合适不过。在每家每一丁口分到五亩口分田后,移民们顿时忘记了乡愁的滋味,转而全身心投入到了新家的建设之中。
为了让移民能够在当地迅速站稳脚跟,大明朝廷早就做好了充足准备,在李怀普接任巡抚一职后,大批农具、种子、口粮、耕牛、药材、食盐等等生活必需品被四海商行日夜不停地运送到广西巡抚衙门官仓,然后由官府按照预备迁移的人口数量进行调拨,跟随首批一万多移民来到交趾的,便是按照事先测算好的配给物资。
当看到大明移民们使用着各种铁制农具开始耕种后,交趾当地人都是既羡又妒。
交趾太穷了,并且矿产资源以及冶炼手段都十分匮乏。
当地农户日常劳作所用基本以木制为主,只有当地大户家佃农才会使用些许质量低劣的铁制农具,由于缺乏先进的种植方式和工具,当地粮食亩产量平均也就七八斗的样子,与现在大明平均一石多的亩产量相比,差距还是不小的。
得亏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不用精耕细作便能每年收获三季粮食,加上各种可供饱腹的果树遍地都是,所以交趾人从来没有饿肚子的感受。
但毕竟都是世世代代庄户人家出身,都懂得铁制农具和畜力代耕的好处,所以当大明移民们开始开荒种田时,不少当地人都偷偷摸摸站在远处观瞧。看到移民们所用的铁制犁头,在肥沃的田地里犁出一道道深深地田沟时,交趾人心里既嫉恨着这些外来户,又多多少少期盼着,新官府能够开开恩,也让他们早日用上这种上好的农具。
在这个家国民族概念尚未形成的时代,就连大多数大明民众都对改朝换代无感,更别说这些思想愚顽落后的交趾人。
郑氏家族长久以来对他们盘剥苛虐,每家每户都是感同身受,大明朝廷把郑氏赶跑,对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讲,也不过是换了个“老爷”而已,并且,新“老爷”貌似比原先的要强不少,至少讲明了免除三年赋税,不过,到底会不会作数,还要看几个月后庄稼成熟时了。
不管是大明境内还是境外,移民与原住民之间发生冲突总是不可避免的。
双方在语言、习俗、生活习惯、争夺某项资源等方向都存在很多差异,而这些差别会导致各方因某件小事而爆发激烈冲突,这也是李怀普将荡虏营将士家眷定为首批移民的目的。
李怀普心里清楚,异地迁移安置,要是移民太过老实,遇到蛮横的原住民,被欺负是肯定的,而朝廷往交趾移民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开疆拓土,更重要的是让原本维持温饱都勉强的大明移民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要想达成目标,在争夺资源过程中,移民就必须要强硬起来。
广西自古民风彪悍,狼土兵更是最具代表性的,而且他们这种以宗族为核心聚居人群,遇事不管对错,总是会齐心协力一致对外。
果然不出李怀普所料,在接下来两个月时间里,大明移民与交趾本地人之间因为各种日常琐碎之事,爆发了大小数十起冲突,但在以二十人为一小队的狼土兵强力干预下,这数十起冲突事件都以大明移民获胜告终,期间共造成交趾当地人百余人受伤,最终伤重不治者有八人之多,而大明移民只有十几人受轻伤。
荡虏营负责护卫移民的小队士卒,在不断爆发的冲突中使用了除火器之外的冷兵器。尽管交趾人也是彪悍成性,但利刃面前毫无还手之力,要不是大明士卒事前得到“不准造成太多杀伤”的命令,最后可就不是百余交趾人伤亡的结果了。
在最后如何处置这些事件上,李怀普采取了出人意料的措施。
对于没有参与到这些冲突中去的交趾人,李怀普下令每家给与一两银币的奖赏,而对于冲突事件中的带头者,其家产没收,除却老弱妇孺外,其余人等只要活着,全部发到俘虏营中服劳役五年。
李怀普用此举向交趾人表明,只有温顺之人才会有肉吃,但有不服者,这些人的下场就是前例。
两个月下来,血淋淋的场面与沉甸甸的银币形成了鲜明地对比,在经过口口相传之后,自第三个月起,冲突之事再无发生。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眼见得棍棒抵不过刀枪,而站在一边瞧热闹的人却得到了重赏,那谁还会去自讨苦吃?
移民交趾相关事宜就在这一系列琐碎之事中,日趋平稳地进行着,等到第一批移民稳定下来之后,后续大规模移民工作也会持续展开。
与此同时,与大明隔海相望的倭国国内也呈现了动荡之兆,大明内阁制订的驱虎吞狼之策终于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