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五代河山风月 64、赵匡义

虽然能不能去没结果,老爹也没说。

但为做万全准备,史从云又四处打听了很多消息,多是跟军中的老兵老将闲聊套话得的。

多数人都认为蜀兵肯定是没北汉契丹能打的,说的最多的道理就是蜀国无战事已经多年,而且蜀兵向来不善战,和北方常年打仗的军队不同,和唐国也不同。

越打听得多,史从云越发觉得蜀国相比于大周毗邻的北汉、辽国、南唐等,就是其中那个比较好捏的软柿子。

如果想立功,那打蜀国是最好的。

他记得以后郭荣应该还会打南唐,打契丹。

南唐水师可是很出名的,辽国的铁骑更不用说,到时候想去拼命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说不定不小心自己都送了。

再往后就是郭荣去世,老赵篡位,不过看被他微操过一波之后的形势,他觉得老赵篡位的机会一下少了很多。

第二天,赵匡胤又来拜访,这次还带了一个年轻人。

来人文士打扮,身体有些微微发福,整个人白白净净的,和赵匡胤完全不一样。

赵匡胤因为常年行军打仗,整个人很壮实,皮肤黝黑,虎背熊腰,和他身边虚浮白净的年轻人形成鲜明对比。

“这位是家中老三,大名赵匡义,今天带他来见见云哥儿。”赵匡胤爽朗笑道,走动多了,加上救命之恩,老赵已经把他当朋友了。

史从云听他这么说,顿时愣了下,赵匡义,赵光义?

他没多想,招呼两人坐下,心里默默告诫自己,千万别把给老赵穿小鞋的事说漏嘴了。

史家的椅子不是很干净,上面经常有一层细密的灰尘,这是因为老爹史彦超和史从云都是军人,史从云平时要巡皇城,史彦超更是常奔波在各军营地中。

如今的路可不是后世的柏油路,灰尘漫天是经常的,特别是跑马的时候,风尘仆仆回来后爷两不怎么讲究,一屁股就坐上去,也没那功夫和精力去讲究。

这几乎成常态了,赵匡胤也是从小军营里长大,半辈子打仗的人,哈哈笑着就坐下了。

倒是他弟弟,微微皱眉,脸上笑意也收住了,不着痕迹的从腰间掏了块手巾出来放在凳子上才坐下。

这个动作很小,却落在史从云眼里,他立即就明白,这弟弟和老赵不是一类人。

老赵坐下,笑呵呵的说,他觉得史从云是年轻俊杰,所以把弟弟也带来了,引见引见,他们年轻人说不定能有话说。

人情就是如此的,要经常走动,老赵大概是觉得他值得交往,所以找机会把弟弟赵匡义也带来认识认识。

可惜啊,史从云对这白净的赵弟弟第一印象就不好。

之后史从云和老赵说起伐后蜀的事,说纸上谈兵,赵括只能望他的项背,恰巧赵匡胤也是个健谈的人,而且一说起军国大事,顿时滔滔不绝。

两人说天下形势,说到出兵伐蜀的可能,慢慢说到出兵可能的路线,大将人选等等。

老赵这人还是很有见地的,他说话让史从云有种茅塞顿开,学到不少的感觉。

“官家对蜀国,应该只是想夺回秦凤之地,解除关中的威胁,重点还应在南唐国。

要我说当今天下大周最该注意的是北方契丹,辽国已成气候,将来肯定是中原大敌,如果真打起来,大周也未必是对手。

只是当下没办法,所以要循序渐进,先南后北,取唐国蜀国之地,让朝廷府库充实。并关中巴蜀,河南河北,齐地江南,整合燕云以南所有兵丁财帛,再与辽国决战,到时天下大势才能明朗,才有机会恢复秦汉故土。

某觉得特别是长江以北千里土地,只要失淮河沿线州,他们肯定守不住,那可是富得流油的好地方。”老赵说得口干舌燥,端起手边的酒喝了一大口。

史从云听着眼前一亮,连忙奉承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哈哈哈哈,云哥儿过奖了。”赵匡胤也爽朗一笑。

史从云心里想的其实不是老赵说得有多好,而是他想到一个能吸引官家注意的法子,那就是辛弃疾写的《美芹十论》、《九议》。

他当然记不得这十论、九议的全部和细节,但他知道其中辛弃疾提出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也被后世无数战争史证明正确的,那就是“守江必守淮”。

简单归纳就是:长江防线是守不住的,南北交兵,南方能据守的主要是淮河防线。

反之,如果北方国家进攻,只要突破淮河防线,南方的国家就等于慢性死亡了。

这其中理由分析史从云大体记得清楚,还有后世历史学家从地理板块角度上的分析。

史从云心里一喜,他记得官家早想收拾南唐,只怕打后蜀也是为去除后顾之忧,为打南唐做准备吧。

如果他这时候上个“守江必守淮”的高论,说不定能入官家法眼啊!

要是没老赵说起,他都想不到这茬。

史从云高兴啊,叫老赵都更亲热了,赵匡胤不知道他为啥这么高兴,还以为是相谈甚欢,相见恨晚之类的情谊,两人说得更热烈了。

倒是一旁的赵匡义,他没什么战争经验,两人说话又插不上嘴,好几次张嘴想说话没说上。

赵匡胤只顾说话也没注意,和他畅谈不止,慢慢的赵匡义面色阴郁起来,微微低头,眼神闪烁,不知在想什么。

下午,送赵匡胤和赵匡义兄弟两离开后,史从云急匆匆去后院找赵侍剑。

想法和道理他说得出来,但落实成文字文章,遣词造句的活还需要赵侍剑这样的专业人士。

小姑娘还在生他的气,一句话不说,没办法,他只好哄人,毕竟要人帮忙嘛,大不了写好了再骂回去。

......

晚上,仔细回想白天与赵家兄弟两的见面,越发确定那个三弟赵匡义应该就是赵光义了,以后的宋太宗。

说实话,赵匡胤他下意识就觉得这人牛逼,好相处,如果不是他知道老赵会篡位,到时老爹可能危险,两人很可能成为非常好的朋友。

可那白白净净的赵匡义他却没一点好感,无论是接触后的感觉还是历史上的印象。

要史从云看,赵匡胤是个能人,唯一的缺点就是没刘邦或者李世民那样的心狠手辣。

他要是果断点,心狠点,才发现苗头不对就不要想什么迁都,狠下心直接把他弟剁了,让自己儿子继位,往后就没那么多破事。

赵匡义就是那种他哥把饭都喂到他嘴边,他连吃软饭都不会的人。

史从云喜欢挑软柿子捏,但其实这可不是件简单事,而是一种战略智慧,特别是上升到国家层面后。

战争是成本极高的危险行为,如果打仗不能回本,那国家只会越打越弱,越打越穷,就算打胜了都没用。

什么情况下能保证打仗大概率回本,甚至发战争财?那就是挑着软柿子捏。

历史上那些武功威震四海,青史留名的皇帝,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看起来好像他们用兵天生如神,胸有甲兵韬略,无人能挡,手下各个都能打。

可如果仔细看他们对大局的细节操作,多数时候都是怎么怂怎么来,哪来容易从哪下手。

有时候实在没办法,拉下脸来认怂,忍辱负重也要从最软的捏起,最好不要多线作战。

这说明他们都是比较理智明的君主,世上哪有什么命中注定的真命天子,随便振臂一呼四海响应,人马云集,无人可挡。

不可能的,所有的皇图霸业都如王朴说那样的,先易后难,积少成多,一步步走。

战争尤其如此。

因为打容易的敌人能回本,翻车几率小,能让战争可持续,让国家百姓能支撑,然后一步步积累战争红利,走向巅峰。

连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这类的牛逼人物都是这么操作的,先挑着软的打,能认怂的时候就认怂,尽量避免多线开战。

郭荣和赵匡胤也是这个思路,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用尽手段避免多线开战。

可到赵光义就不同了。

大概是他哥赢得太多让他飘了,以为都是他的功劳,搞出很多非常飘的膨胀操作,以至于对外战争屡战屡败。

其实有时候史从云自己都不懂,为什么是老赵的臭弟弟飘了,要飘也该是老赵飘啊。

取荆南、夺武平、灭后蜀、亡南汉、吞南唐、败契丹,那都是赵匡胤干的事啊,关键人家老赵还没飘,连平定节度使叛乱都是先想办法稳住一个,快速解决另一个再后头收拾,避免多线作战。

操作得当,稳中带皮,人家都没飘,结果他的臭弟弟飘了。

用不明不白的手段从老赵手中接过百战精兵,众多强将,结果一顿膨胀操作下,南征北战,连年用兵,处处败仗,最终拿得出手的成绩只有把早被赵匡胤打残的北汉给灭了。

有时候史从云自己都会想,你说都是两兄弟,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如果说对赵匡胤他是又敬又怕,敬他的实力和为人,又害怕他篡位把老爹弄死了,所以时时刻刻提防。

那对赵匡义就是彻底的鄙视了,要是有机会,又不让赵家人知道的前提下,他绝对会把赵匡义往死里搞。

不过暂时他不敢,因为老赵太关爱他弟弟了,要是这么干,绝对会彻底和赵匡胤撕破脸皮,这对老爹的前途不是好事。赵家无论怎么说,赵匡胤和他爹都是禁军的高层将领了。

......

第二天正午,他正在院子里想着怎么抄“守江必守淮”的高论,赵侍剑在旁边落笔。

就在这时外面有人说向训来找他。

史从云只得暂时停下,出去见人。

(回来晚了,今天码三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