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莘家的路上,傅乔就在想:“如果明公问我……,不是如果,明公肯定是会问我的,问我今日清谈结果如何,我该怎么回答?我说清谈刚开始,我才刚揭了个题,大家什么都还谈论,就被那姓祈的小子搅了局么?明公听了我这回答,或会追问於我,‘你身为王城清谈之前辈领袖,难道就没有法子对付那个后生晚辈么’?我又该怎么回答?……,是了,我可答以‘乔此前辈领袖,靠的是博雅大度,况其后生小子,吾岂可自堕身价,与之一般见识’?这样回答,既挽回了脸面,又显出了我的高人风度,明公听后,应该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吧?”
虽是琢磨出了答辞,到底不安,不知能否蒙混过关。可是实在没有想出别的回答,这时听了莘迩之问,他就诚惶诚恐地起身,下揖说道:“启禀明公,乔从明公之令,今日确是邀了名士二十余子到乔家高会,唯是玄谈未久,就被一人扰局,故此乞君到乔家传明公召唤之命时,名士们却是都已提前散了。”如此这般,把想好的说辞说了一遍。
说完,傅乔也不敢抬头,忐忑不安到等待莘迩的“宽容理解”或者“勃然大怒”。
堂中略微安静了片刻,响起了莘迩毫无变化的声音,傅乔听他似是含笑,语气温和,闻他说道:“原来如此。罢了,也不打紧,过两天你再举办一次这种高会就是。”
傅乔提了半天的心落到腹中,自以为得计,心道:“明公果然无话可说了。”恭敬应道,“诺。”
“坐下吧,老傅。”
看着傅乔坐下,莘迩摸了摸短髭,自我检讨,想道:“老傅是个好人,虽然因此名美,然若碰到故意捣乱之属,他不免束手无策,这事是我办得不好,不该只叫老傅一人搞这个高会,至少该给他配个会应变的副手才行。”此个念头且不必对傅乔说,他问傅乔,说道,“老傅,今儿个叫你来,主要是两件事想问你。”
傅乔说道:“是何两事也?请明公示下。”
莘迩说道:“便是我前时给你的交代,我前时不是叫你摸摸王城舆论的底么?一个,摸一摸与我《持久论》论调相反的士流有多少;再一个,摸一摸赞成现阶段向蒲秦用兵,或不反对向蒲秦用兵的士流有多少,此即我欲问你之二事也,……你摸清楚了么?”
傅乔答道:“自领命以后,乔下了大功夫,这两件事现今大致已然摸清,便是明公不问,乔也正准备禀与明公。”
“你说吧。”
“与明公《持久论》论调相反,也就是反对用兵蒲秦的士流,大约占了在都士人的将近四成;赞成或不反对向蒲秦用兵的士流,大约占了在都士人的六成多些。士人以外,泮宫中学生们的态度,乔也摸了一模,学生中为胡酋子弟者,绝大部分支持用兵蒲秦;为唐士或寒门子弟者,约七成支持用兵,——乔也问过了,为何学生支持用兵的比重较以士人为多?这是因为两个缘故,一则,阴师等泮宫里的师长,大多是支持明公用兵蒲秦的,这影响到了学生们的态度;二来,则自就是因学生们大多年轻,年长者也不过二十余,年少者十余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所以两个缘故合在一处,学生们支持明公打秦州、打上郡的占比就多於士人。”
傅乔的这一番调查,倒是可以用“详尽”二字来形容,比之他今天在玄谈高会上的灰头土脸,堪称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却也不足为奇,但凡少机变、性子踏实的人,做调研工作一般都是能沉下心,做得不错的。莘迩很满意傅乔的这个回答,说道:“反对的士流占了将近四成?”
傅乔说道:“正是。不过,明公,反对的士流虽然不到四成,然因反对之士多为我陇之高门子弟,皆是素有‘虚名’的,所以他们造出的舆论声势,也才会反而是大於赞成、不反对用兵秦州之士所造的舆论声势。”顿了下,看了眼莘迩的面色,补充说道,“赞成、不反对明公用兵秦州的,其中之高门子弟略少,多是中品、下品之士,以侨士、寒士为主。”
“你这么一说,我心里就有数了。老傅,这差事你办得好,算你大功一件。”莘迩目光转向羊髦、黄荣等人,抚髭笑道,“我本来还想多病几天的,於今看来,却是明天我就可病好了。”
黄荣神色阴狠,说道:“明公,荣斗胆谏言,这次明公一定不能再心慈手软!必要将这回跳出来的那些个把持风议、挟舆论以自重,妄评国政、污蔑大臣的所谓‘清流名士’一网打尽!来一个斩草除根!如此,当此氐秦已霸北地,我定西外患愈重之秋,明公之后才能集中全力,领我等忠臣义士御患保国!”忍不住埋怨莘迩似的加上了一句,“明公,就如那氾朱石,此人执迷不悟,已然是数次攻讦明公!荣真不知明公为何却一而再,反而复地不惩治他,且擢其高位!前年定立三省六部此制时,荣之愚见,就不该把氾朱石从西海召回!乃有今日之事!”
“朱石啊,此人尽管一心与我作对,然他与宋方、宋翩等人不类,不但其人心中,还是有国的,对我定西他很忠诚,并且其人亦有能力。景桓,我历来用人、举人,只看其忠、其能,至於是不是与我作对,我并不在意。”莘迩晏然的姿态,从容的话语,一副尽心为国的样子。
黄荣说道:“明公一心以国为重,这一点,荣等谁人不知!明公举贤不避仇,荣钦佩至极!”
“我与朱石有什么仇?虽然政见不同,然而都是为了国家,不能称仇。”
黄荣应道:“是,是,是荣说错了。”
傅乔呆坐一边儿,听了这么会儿,通过黄荣“必要将这回跳出来的……”云云,“一网打尽”此话,隐约猜出了莘迩适才“明天我就可病好”这句话的意思,又惊又喜。
惊的是听话音,莘迩好像是要对反对他的王城士人们“举起屠刀”了,喜的是毕竟他依附於莘迩,与莘迩早是一荣共荣的关系,莘迩如果倒台,那他,——包括此时堂中的黄荣、孙衍、羊髦、羊馥、张僧诚等人,任谁一个只怕都落不了好去,若是莘迩已有了应对这次王城舆论、朝中反对加上今日氾丹上书等等诸麻烦的办法,那当然是再好不过,他睁大眼睛,说道:“明公,……敢问明公,可是已有解决氾朱石等上书太后,污蔑明公等事的对策?”
莘迩笑道:“什么解决不解决的?我方才不是说了么?朱石他虽再三攻讦於我,今日,又上书攻讦,然我与他毕竟同殿为臣,且他心中是有我定西国的,谈不上‘解决’两个字。不过,景桓刚才说得也对,值此我定西外患愈重之秋,也的确是该统一一下君臣上下,齐心向外的思想了,不能总是闹内斗,作些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所以为此,我确是想了个办法出来。”
黄荣暗暗称赞,心中想道:“明公的‘大义凛然’是越来越做得好了!”
傅乔没有黄荣的“政治高度”,带着点紧张,目光不离莘迩的脸色,问道:“敢问明公,是何办法?”
莘迩看向张龟,说道:“长龄,也该到到老傅知道的时候了,你来告诉他吧。”
张龟便将日前莘迩与他们商量出来的“对策”也好,“办法”也好,说与了傅乔知晓。
傅乔闻罢,心中滋味,五味杂陈。
众人在莘迩家中,就这个办法,又再细细地商议了一回,定下了具体的行使步骤。
然后,入夜前,众人拜辞,分别回家,这就准备开始动手。
黄荣等人也就罢了,傅乔却是回到家中,长吁短叹,闷闷不乐。
他的爱妾问他:“大家,你这是怎么了?”
傅乔没有回答她,踱出室外,负手望月,只见秋月清冷,院中的果树、花草尽皆被笼在清辉之下,而傅乔觉得,他比那果树、花草更冷,回想在莘家听到的莘迩与黄荣等人定下的就那办法而打算施行的具体细节,他竟是如似遍体森寒。
他叹道:“乱世不如犬,信哉斯言!细民难,士人难,做官也难!看官那威风,高高在上,看那士矜贵,不与百姓同伦,而到头来,却俱朝不保夕!”一个念头浮上心头,“何不若范蠡,泛舟五湖?”还到室内,问那小妾,说道,“如有一日,我做了范蠡,你愿做我的西子么?”
那小妾骇了一跳,说道:“大家,藩篱可万万坐不得!那编篱的竹子,尖头利得很!这要坐上去,大家的尊臀怕是吃受不住!大家还是坐大家的席吧。再则说了,贱妾岂敢坐大家之席?”
傅乔顿时大感无趣,挥手叫这小妾出去,究竟还是唤了那个常用的小奴进来,且摆弄一回,终是泄了些许的郁气出去。酣睡一夜,早上起来,吃过饭,喝了杯用乞大力送他的枸杞泡成的药酒,接着打了一套五禽戏,穿戴整齐,衣冠整束,命车起行,去中台礼部上值。
傍晚下值,傅乔回家。
次日是朝会之日,傅乔作为六部尚书之一,当然是朝会不可缺少的一员。
却这日朝会,莘迩依旧没有参加,——尽管莘迩说他的病可以好了,然因时机未至,一人还未到达谷阴,故是这日朝会,莘迩还是以患病为辞,没有与会。
朝会上,氾丹再次上书,上书的内容与他前日那道相同,仍是抨击莘迩误国的,不同的是,在这道上书中,他进一步的,明确提出了请求左氏还政於令狐乐,亦即明确地提出了马上让令狐乐亲政;并且,他这次上的是个联名书,下有三二十个官员联合署名,这显是经过了昨天一日的串联,在“倒莘”、“吁请大王亲政”此两事上,氾丹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
黄荣等都参加了朝会,对氾丹的这道上书,黄荣等人无人表态。
早在莘迩称病之日,令狐妍就进了趟宫,故此对莘迩“解决麻烦”的办法,左氏实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的,比傅乔知道的要早得多,因而黄荣等人虽不表态,左氏并不慌张,她留下了氾丹的上书,只说等到下次朝会的时候,再由朝臣们对此讨论、决定。
“下次朝会讨论氾丹的此道上书”,氾丹,自然是等不到了。
第三天,傅乔已是等了两天的消息传到:出使建康的高充带着使团回到谷阴了。
消息传到时,氾丹正在中台。
他愕然问那传此消息之人:“高充何时到的国中?”
传此消息之人是中台礼部的一个吏员,他回答说道:“十天前,高充就到河州了!”
“为何我竟无闻?”
那吏员说道:“何止公无闻!就是下吏,也没有听说!”
氾丹气急败坏,怒道:“是傅乔把这消息隐瞒了么?”
出使归礼部管,故那吏有他“也没有听说”此一说,傅乔是礼部尚书,故氾丹有此一问。
那吏员说道:“应该不是,下吏瞧傅尚书的样子,好像他也是刚知此事。”
“那难道是……”
“……只怕是征虏把这消息给瞒下的。”
氾丹怒气更盛,拍案说道:“此等大事,莘阿瓜也敢擅做隐瞒!”
不愧被莘迩看重的男人,氾丹脑子转得不慢,很快就推料出了莘迩隐瞒此事的最大可能。
他怒气稍收,面色略沉,说道:“莘阿瓜把此事瞒下,莫不是……?”问那吏员,“除掉江左天子给大王的圣旨,高充带回的可还有其它圣旨么?”
那吏员说道:“其它圣旨?下吏不知。”问氾丹,说道,“公为何有此一问?什么其它圣旨?”
氾丹起身下地,转了两圈,哼了声,说道:“你有所不知,高充前次出使建康,给莘阿瓜带回了个征虏将军的江左封授,这次他出使建康,莘阿瓜必定还会让他代自己向江左讨官儿。哼哼,莘阿瓜之意,我岂不知?无非是指望借江左朝廷之名,来压大王、压我辈!”
那吏惊道:“要是这样的话,如果高充替征虏问江左要来了别的官儿?那可怎生应对?”
氾丹咬牙说道:“随便高充为他要来什么官儿,咱们只认准一条,逼他还政於大王!只要他交了权,大王亲了政,定西从此就是我辈说了算,那便江左授给他的官儿再高,又有何用?”
那吏想了想,是这么个道理,佩服说道:“公深谋灼见,固当如是也。”
高充回到谷阴,没像前两次出使回来后那样先去拜见莘迩,而是不作休息,直接去了四时宫,求见左氏、令狐乐复命。这个消息也不多时就传到了中台等谷阴的各个官寺。又不久后,再一道消息传来,左氏、令狐乐到了四时宫,接见高充。随之,左氏的懿旨传出,言说高充禀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召朝臣入宫议论。氾丹便接旨进宫,在四时宫门口,迎面碰见了莘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