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元年六月末。
陇西方面,徐荣率各路兵马,业已击败宋建麾下的羌军的主力。
一场阵战,大获全胜,斩首近五千级。三日强攻故安城,亦破之。
两路奇兵,张济绕了一圈,占据漳县,截断了宋建南下的道路。
不足四万兵力的羌军,在宋建的带领下,避开南面的张济所部,进入群山之中。随后,却是被程银率领的一师精骑给拦个正着。
四五千骑,纵马驰骋,毫无戒备的羌兵被杀的屁滚尿流。之后,徐荣领着万余精兵悍将,也从后追杀而来,一番追剿,使得宋建损兵折将不知几何。
但地形的存在,仍旧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事实。
除去程银领着数千精骑,来回折道,始终在粘着羌兵。其余各部兵马,全都被其给甩掉,让徐荣恼火不已。
复杂的山势地形,让周兵转的头昏脑晕。即便是长久呆在凉州的第四军将士,对周围数百里的地形也毫无了解。
毕竟,这里原本就为羌贼所据,普通汉人百姓,没谁会往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住钻。连商贾都没有几个往来,所以徐荣连个熟悉地形的向导都找不到。
六月二十九日,徐荣领着追杀数百里的将士们,为一处断崖所阻。
“怎么回事?不是说羌兵往这边跑了吗?程银呢?”
徐荣看着眼前深不见底的山崖,顿感头大,这是谁带的路!
周围几员大将,也都是愁眉苦脸。这不是第一次,昨日还碰见一处蔽谷,追进去后才发现连个出口都没有。
真要责怪带路的人,也不太合适,起码人家确实没带错方向。虽然在羌兵屁股后面几十里外吃灰,但属实已是难得。
“将军,羌贼确实在咱们前面,想来应该是另寻密道,绕了过去。程将军~现在斥候也不知晓程将军的位置。”
“嗨,罢了,传令退兵。派遣信骑,探寻程银所部,告之其且退回。”
“诺!”
事情的发展,比徐荣想象中的要难上不少。所有的计划都一如意料中完美进行,甚至还有更甚。结果却没考虑到这河首一带的地形如此复杂,导致现在大军追杀羌兵之时,困难重重。
目前这状况,想要将逃走的宋建以及那仍余半数的羌贼赶尽杀绝,已是不可能了。近百里的山路,熟悉当地情况的羌兵,想要甩掉周军不要太简单。
而在断崖之西不足十里的一处山谷中,宋建领着五千多残兵败卒,正窝在期间,躲避周兵的视线。
山顶上的心腹,望到周兵旌旗徐徐远去,立马便回报宋建。
不管是周兵知难而退,还是其等欲另寻道路,都让宋建大松了一口气。
这一连番的败退,着实将心中的自大给削了个精光。没想到,周军颓势之下,战力如此之强。以三万步卒,一万骑兵,对阵自己的三万铁骑,两万步卒,居然轻易得胜。
尤其是那周骑,战力端的强悍,自己帐下三万精骑,居然被砍瓜切菜一般,给打的四散而逃。不然,哪会一战大败,导致步卒损失惨重,连故安城都守不了两日。
现在好不容易骗开了周国精骑,又甩掉周军主力步骑,真心不容易啊。
唉,早知如此,就不该听张松那厮的话。什么周国数年来颓势不断,犯了天妒,致使出兵即不利,挥师亦不胜。
都他娘的在糊弄人!
还有鲜卑精骑,人呢!
自己都败了,也没见步度根的兵马杀到。一个多月的功夫,就算是猪,也能从武威跑到狄道了吧。
被狠狠撸了一阵的宋建,此时压根就没有雪耻的心思,还是老老实实在河首地区当自己的山大王好。
只是,宋建并不知晓此次大周对平定河首的决心。
第一步战略的失败,对于日后平定河首会造成很大的阻碍。但是,国朝数百万人,上下一心,不可能说连个小小的宋建都平不了。
长安城内,高诚与诸卿还没有得到陇西的详细战况。不过,有着徐荣率领的大军,击败宋建不是问题。
然而,现在群臣担心的问题,却不是陇西的战事,而是来自于两件非人力可逆的大事。
明武元年,六月末。
扶风雪雹,华山山崩。
几乎是一瞬间,谣言四起于长安,并逐渐扩散出去。
高诚也没有想到,这个世界上居然真的存在六月雪雹!
后世所学的科学知识,让自己晓得六月雪雹不过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出现也并非偶然。可全天下的百姓不信啊,即便是深受国恩的关中百姓,也不禁开始胡思乱想。
六月飞雪,曾经出现过一次。
源自于战国时期邹衍,时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僭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
然后,一如大家所想。六月飞雪一落,燕惠王顿知邹衍之冤,释其以敬天意。
但现在不一样,自己哪知道下面是谁受冤枉了,感动天地,来了一手六月飞雪啊。
如此也就罢了,偏偏接着又赶上华山山崩!
嗨~
无力!
关中名山不多,西岳华山为首,骊山为佐。
别的不说,仅是史书记载中的轩辕会群仙之所,唐尧舜数巡西岳,汉武修集灵宫以祀诸神。
这些只言片语,便已经将西岳华山,与东岳泰山相提并论。
泰山之名盛,胜在封禅。
当年若非山东鲁儒,方术之士,以仙山蛊惑始皇,得以封禅泰山。泰山今日,可就未必能压华山一头。
下了这么多天的雨,华山哪处的土石突然松了,山体滑落一断,这谁能管的住嘛!
只可惜,在这个愚昧的时代,管不住华山这等名山山崩,就是罪过。
他们可不知道六月雪雹和华山山崩,只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他们只会认为这是苍天的惩罚,在告诫某些人。
至于某些人是谁,那就得看利益的分配了。
眼下,如何处理这两件棘手之事,成为周国关键。因为,其必然导致国朝动荡。
“大王,臣为相数载,毫无寸功。反使国朝一度萎靡不振,四境多灾,兵事不顺。今有苍天示警,臣才德不足,难应诸事。还请大王另择贤明,统筹百官,济以国事,复振国威!”
心知逃不过去这一劫的阎象,主动的站了出来,向高诚请辞。
高诚盯着阎象,又看看其余几位心腹大臣,内心犹豫不决。
换相,无疑是对自己影响最小的一种的抉择。
可对于大周的影响却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