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明末黑太子 第66章:夏服之争

虽说是朝廷的一品大员,风光无限,可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体力劳动者……

首辅也是朝会受害者之一,一把年纪,裹着两件衣服,一天要站五六个小时。

为了避免跑偏,幺鸡率先定下基调:“如今不管是皇城还是朝廷,都在提倡节俭,本宫以为新式官服面料不应昂贵,须以棉布或菱纱为主,款式朴素,亦可透气,方便洗涤,价格低廉,应对夏季炎热,避免体温上升。先从畿辅地区试点,涵盖一品至九品所有官员,每人四套。此服以颜色区分文武,文官为红色,武将为绿色,勋贵为紫色,品级以刺绣肩章加以区别。”

补子是明代手工刺绣的巅峰之作,价格自然极其昂贵,而且制作时间极长,并不利于大规模生产。相比较,还是后世的军衔肩章绣起来更为便捷,由于图案简单,造价也比补子低得多。

像薛国观这样的一品大员自然是五星上将,从一品孙传庭就比首辅少一颗星,已经算是武将之首了。

不过昨夜幺鸡盘算了半天,陡然发现由于明朝官员的品级太多,导致军衔居然不够用了。

如果从三品是两杠四星的话,那没等到九品芝麻官,军衔就用完了。

没办法,只得另辟蹊径,增加杠数,从两杠增加到三杠,然后还是不够用……

最后从三品是四杠四星,往下顺延到从九品(一杠四星),这才能对上号。

等自己再开发三个品,包括现在名为“未入流”的品级,估计就都能按上了。

这套识别系统跟以后在东宫卫队推广的军衔制是有所区别的,要是对等的话,来个四杠四星的从三品文官,对面的武将们就没法玩了……

所以新官服的肩章上杠杠是竖着刺绣的,军服上的肩章是横着的,再说四条横杠密度太大,即便放得下也很难看。

工部尚书刘遵宪看到被群臣传阅的太子画作,略显犹疑地问道:“殿下,此夏装之大袍开衩至膝部,是否有些过高?”

按照太子这图画说明的意思,外面的罩袍如此开衩,从侧面观瞧的话,必然会露出半截裤子,若是被他人所见,便是十分不雅。

兵部右侍郎李日宣看到太子并未表态,顺势说出自己的顾虑:“刘尚书所言倒是其次,此图之服居然未有衣袖,露出两只胳膊,实乃目无礼数道法,有碍观瞻是也!”

袖子是肯定有的,绝对不是砍袖,只不过到胳膊肘而已,即便如此,满脑子固定思维的群臣也很难接受。

明人讲究衣不露怯,除了战场上的莽夫与位于底层的农夫之外,注重自己仪表的文人与官员在公开场合,都不会轻易外露两臂与双腿。

即便是写字画画,袖子极其碍事,也会用另一手抓着,而不会裁去衣袖,这就是镇纸这东西的由来,因为一根毛笔把两只手都给占着了。

这事并非像贪墨一样牵扯到本质问题,所以年纪甚高的刑部左侍郎刘之凤也出列直抒己见:“臣附议刘尚书与李侍郎所言,自古以来,袒胸露臂乃是胡夷之服,皆因其野蛮许久,尚未教化感召所致,我大明官员又岂能与胡夷一般愚昧?请恕臣无法接纳此服!”

刘之凤在批驳一番之后,群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其观点。

上露胳膊,下露腿,决然不能称之为泱泱上朝的官服,说是蛮夷的胡服还差不多。

马丹!

好心好意给你们做几身轻薄的衣服,老子还有错了?

照他这么说,老子做好事还得背锅,幺鸡只得进行自卫反击:“胡夷之服,刘爱卿鄙视,不穿或有道理可讲。然而胡夷之风俗,若是与刘爱卿相同,刘爱卿可愿改否?”

本来还想着好言相劝,既然你们这么不识趣,那本宫就对不住了,坑已挖好……

太子如此说法,或许另有他图,刘之凤思索片刻也不好推辞,只得死硬到底:“臣自然愿改,臣乃大明臣子,断不会与胡夷风俗相近!”

虽然心里很是忐忑,但刘之凤自问身上貌似没有半点胡夷的习气与特征,太子好像抓不住什么把柄,更不可能借此来大做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