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明末黑太子 第1035章:良性循环

与老城不同,新城不但规划合理,外观别致,环境优美,还拥有整套下水系统,即使下雨天也不会出现秽物遍地横流的情况。

为了确保巡逻与管理,某新皇在规划新城设计图时,就要求除特殊建筑之外,将每个街区都设计成正方形。

从高空俯瞰,新城就是由一堆小方块与某些大方块所组成的,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这就算是人间仙境了……

一类街道为双向十车道,中间设有隔离带,另设有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其宽度已经给城市未来发展预留的提升空间。

二类街道也有双向六车道,从目前估计,未来三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用来给一类街道疏导车流是毫无问题的。

某新皇认为那时候还消灭不了辫子,自己就又要遭雷劈了。

届时由于没有来自关外的隐患,整个京城就不再需要城墙了。

各种建筑都可以建在城外,没了城墙的限制,不论是地价还是占地面积,都会与现在有所不同。

在新城投入使用之后,老城那边已经积攒了足够多财富的各种土豪,便跟着某新皇一并搬了进来。

老城此前的房价是最高的,中城最低。

现在新城抢走了头把交椅,老城居中,中城依然垫底。

住惯了四合院模式的明式宅院,突然到新城住小洋楼,很多土豪都感到不适应,甚至整夜都睡不着觉。

但某新皇住在这里,包括大臣、将领、勋贵、商贾等,要想近水楼台,就必须也跟着如此这般。

新城里不是没有四合院,只是皇帝都住了楼房,下面的人自然也会跟风买了这种房子,无非是再多花一份钱买四合院而已。

对外,都宣称自己迎合某新皇的推崇,并表示搬进新式楼房之后,实在是舒服得不得了,恨不得早点搬进来……

包括薛国观在内的很多臣子,不论是款款买房,还是分期贷款的,都感到些许不适应。

但薛国观为了贵为皇后的女儿,也为了自己首辅的位置,也要带着全家搬到这边来。

军机大臣们对此完全没意见,这些年在军机处体验到的新奇事物数不胜数。

能白住一座小楼,何乐而不为呢?

低级别的官吏就没这个待遇了,要么住宿舍,要么买新房,要么就还得住在老城,每天到新城来上班可是费了牛劲了。

某新皇对此表示理解,毕竟还能推动北都的交通与早餐行业的发展嘛!

官吏的月俸分流给从事此行业的穷苦百姓,本就是件大好事嘛。

老城的房子降价,还能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或者乡下人进城安家落户。

为了促进北都乃至整个畿辅地区的城市化,某新皇还让下旨,只要能够在城内全款买房,买房人便可自动获得城市户籍,拜托农户户籍。

原先拥有的土地可以完全保留,在土地方面的收益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到了今年,小冰河时期所显露出来的特殊气候,在大明北方八隅已经变得很微弱了。

这说明这种极端气候基本进入尾声了,很快便将结束。

只要关内重新风调雨顺起来,关外的皇太鸡就算是与这个花花世界诀别了!

困扰大明多年的天灾总算是滚蛋了,也就意味着中原的流珉与流寇都无法立足了。

就像天气好转,冰雪便会消融一样。

各地官府均报告了类似的情况,某新皇下派的巡检人员也上报了几乎相同的内容。

在灾民们可以自食其力之后,等于朝廷每年都可以节省大约五百万两的以工代赈资金。

某新皇在北方八隅收取的农税只有两成,与商税等同,地主的地租不得高于四成。

余下四成就是留给佃户的收入,不能让佃户们一年到头白忙活,甚至出现亏本与欠债。

经过朝廷与各省巡抚的不懈努力,地瓜与土豆这两种耐悍作物总算得到了大面积种植。

由于气候转好,降雨比以前更多,亩产也随之得到了飙升,达到两石以上。

在户部重新丈量土地,并套现了手头所有的地契之后,朝廷的粮食岁入暴涨到了一千石以上。

这便意味着北廷再也不需要让郑芝龙去南洋花钱买粮了,还能拿出大量的粮食来接济北地的诸多藩国。

南洋的藩国一年三收,根本不需要粮食方面的援助,反而会用粮食来换购大明的轻工业产品。

那边虽然物资较为贫乏,但跟北地诸多藩国一样,当地的明人百姓普遍吃的都比较不错。

首先明人勤恳,移珉过去的农户并不厌倦每天的耕作,使得每年都有不错的收成。

其次由于靠海,使得海捕业极为发达,只要天气良好,便可频繁出海。

南洋诸多藩国的沿海百姓平时以吃海鲜与水果为主,粮食反而成了副食。

因为海鲜与水果都不易长期保存,多半是无法运往大明本土的。

粮食就成了宝贵的硬通货,百姓们省出来也可以换钱换物。

北地的粮食一年一收,而且只能种麦子。

好在百姓能够进山打猎,亦能捕鱼。

肉和鱼都不缺,就可以补充口粮方面的差额了。

北地能拿得出手的特产就是皮毛、鹿茸、虎骨、硫磺这四样,金银铜则是海外藩国普遍拥有的硬通货。

在北地的诸多藩国里,地处偏远的崇国借助堪察加半岛的活火山,拥有了取之不尽的硫磺,并在某新皇的帮助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硫磺工厂。

崇国每五个人里,便有一个人从事硫磺或与硫磺相关的工作。

而且得益于活火山的火山灰,崇国的土地异常肥沃,而活火山使得周边地区的地表温度并不冷,大致与辽东北部相似。

在落地发展十年之后,在崇王朱由樻的带领下,崇国上下没有一只乞丐,实现了人人有房住、人人有衣穿、人人有肉吃的目标。

大明本土百姓可是每周吃一两次而已,在崇国这边,是天天吃,甚至顿顿吃。

再穷的百姓,一个月也能吃掉十斤以上的海鲜。

而且在张某人带兵去了北美大陆之后,崇国便成了海上运输线的中转站,这就算是得到了一张从天而降的馅饼。

郑芝莞的船队基本都会在崇国港口作为去往阿拉斯加前的最后一站,之后才会横渡海峡,抵达目的地。

某新皇也乐意指点朱由樻这样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与知识的年轻人,将崇国发展成连接本土与北美的贸易枢纽,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北美那边的人虽然不多,但船队一年才去一次,故而运输量非常之大,随行的水手自然就非常之多。

船队在停靠崇国补给或避风时,水手都会在上岸进行消费,对朱由樻来说,就等于躺着赚钱一样。

如何轻松赚到一大笔钱?

很简单——赌场!

朱由樻得益于某新皇的指点,其赌场没有采用作弊这种下三滥的赚钱招术,每个菠菜项目都是公平起见。

只有口碑好,前来光顾的赌徒才会多,而且会越来越多,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这里迅速成为了水手们的最爱。

在开通夏威夷航线之前,某新皇认为朱由樻还能赚几十年的钱,基本可以赚足自己的棺材本了……

与之毗邻的周国是海外藩国里,在土地、人口、经济、军事这四方面都排名第一的藩国。

周王朱恭枵拥有堪察加北部的所有权,周国自然也能开采硫磺,但当地的气候却远不如崇国那边。

好在周国北方有一座金矿,尽管受气候影响,一年最多只能开采四个月,但多少也能补贴一些收入。

困扰朱恭枵多年的郡国战争已经基本结束,虽然诸多郡王偶尔有零星的摩擦,大致不会重燃战火。

一方面是诸多郡国都已经被打得两败俱伤,另一方面则是罗刹人的频繁出现,让一堆郡王不得不抱团取暖。

不论是昊菁皇帝还是周王朱恭枵都坚持一个理念,那就是勾结罗刹之人,死不足惜,罪有应得!

周王朱恭枵麾下的一堆郡王,即使做不到众志成城,多少也会彼此帮衬,不让罗刹人占到甚子便宜。

抗击罗刹入侵算是周国上下的头等大事,而且杀罗刹兵可是有真金白银或者大量物资奖励的,郡王们也乐意参与进来。

在某新皇牌郑芝龙收复吕宋之后,年事已高的周王朱恭枵也得到允许,每年有七八个月可以住在马尼拉。

周国入夏之前,再返回自己的藩国,象征性地住四五个月就行了,一切事物已经交给儿子来管理了。

潞国只有一个郡国,潞王朱常淓自然不会愿意自己被罗刹兵给灭掉,在来到北地之初,便选择与周王朱恭枵结盟。

对于南边的福王朱常洵,潞王朱常淓实在不愿意理睬,那位一向眼高于顶,连皇位都视为己物,对其他宗室的态度就更别提了。

若是没有罗刹兵出没,潞国本就可以过得不错,可惜天不遂人意,潞王朱常淓只能带着麾下兵马,像防贼一样防着罗刹兵。

不论高低贵贱,只要能宰掉一只罗刹兵,直接赏新式油灯一盏、灯油二十斤、粗布一匹、茶叶一斤、盐糖各五斤、铁锅一口。

这便是潞王朱常淓为鼓励子珉抗击罗刹入侵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之一,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要不然,本国上百兵马,被十几只罗刹兵追着打,自己的脸都被这些废柴给丢光了!

除非潞王朱常淓亲自领兵征讨,否则小股作战,藩国兵马甚至不如猎户管用……

为了固守住自己的藩国,潞王朱常淓甚至颁布了一道新令。

不论何人,只要能守住自己的土地,他就颁给其相应的地契!

起初是一百亩,后来变成二百亩,然后是五百亩,最后随便占!

想出如此办法也是迫于无奈,面对频繁入侵自己领地的罗刹兵,潞王朱常淓也只能出此下策了。

看到崇国发展地异常顺利,潞王朱常淓都想与崇王朱由樻交换地盘了,可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弹压了当地土著,赶走了少量的西班牙人之后,南洋诸地就不存在类似的问题了。

定居珉都洛岛的祖大寿,每年都会写信与拍照,上报本岛的相关情况。

从今年开始,某新皇也允许祖大寿每年可以有一次返回北都采购物资,时间为期一个月。

其他驻岛总兵官级别的将领也享受同等待遇,一方面可以彰显皇恩浩荡,另一方面也好了解一下当地的实际情况。

这帮人抵京之后,所吐露的相似苦衷就是船队去的次数太少,使得岛上物资匮乏。

他们倒是乐意易货交易,但实在是没啥易货的机会。

对岛上的居珉来说,船队靠岸,简直就跟过节一样值得庆祝。

某新皇承诺,只要天气状况允许,船队一年会去至少四次。

用本土商品来控制这些总兵,再用这些总兵控制住诸岛,是消化南洋的既定战略,决不可动瑶。

由于没有远洋船队,这些总兵是不可能造反的。

落到西班牙人或者荷兰人手里,反而会沦为进攻大明本土的桥头堡。

哪怕这些家伙听封不听调都可以,只要还能抵御西夷,这笔投资就算是超值了。

这跟唐末的藩镇化有本质区别,那时候是直接威胁朝廷,削弱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

此时则是本土对海外的控制的延伸,在开拓开外市场的同时给本土减轻人口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大明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启动,现在本土,特别是北都、江南、珠三角这三块地方,最赚钱的项目不是收购土地,而是开办工厂。

随着北地、南洋、倭国、菜国、奥斯曼以及与西夷的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截至去年年底,大明本土当年对外出口额已经超过四千万两银子。

看似不少,但已经给下家留足了利润空间,某新皇也早已对商贾们进行了指点,既要保证质量与工艺,又要保证数量与供货。

只要保质保量,大明商品就是全球最好且最多的商品,在市场上具有无以伦比的竞争力。

西方船主们乐意冒险,就可以将大明的商品买到物资极度贫乏的非洲去,跟土著酋长做交易。

按照某新皇的目标,大明商品未来要占据全球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GDP也要达到如此份额。

具体套路就是先确保粮食供给,然后将人口转变为生产力,生产力变成商品,商品变成硬通货,硬通货升级科技,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