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第一百七十章 兵家吴起

“赶紧下一位,我已经等不及了。”

“是啊,我想要看看我们朝代有没有人可以上榜,毕竟这种事情,可是让所有人都开心的啊。”

“是啊,不知道下一位登场的会是谁,还真是期待啊。”

…………

就在众人讨论间,天穹之上的投影变了。

画面中,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个白袍学者,引人深思。

“这?这是儒生?”

“儒生?不会是孔子吧?”

“孔子?你是脑子有问题吗?怎么可能是孔子,这是评选名帅,孔子打过仗吗?孔子是思想家,不是什么军事家。”

“儒家大能?难道是……”

不少人心中已经有了一个答案。

不多时,又出现了一首出场诗。

兵书司马足齐名,盟母戕妻亦骇闻。

主少国疑身不免,先知已自服田文。

…………

“兵书司马足齐名,盟母戕妻亦骇闻?”

“有意思,倒是有意思。”

“朕已经知道是谁了。”

“这一位,的确是华夏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啊。”

始皇帝嬴政笑了笑。

这算是他为数不多知道的答案了。

…………

盘点华夏十大名帅。

上榜人物——吴起。

所属时代——战国。

吴起在华夏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位很高,和兵圣孙武差不多,被称为吴子,也被称为亚圣,他著有《吴子兵法》。

吴起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少年时候家里比较有钱,大概有些虚荣心,倾家荡产谋求当官,却始终没混上一官半职。

因此,吴起家乡的人嘲笑他,说他心比天高,吴起一怒之下,杀了三十几个嘲笑过他的人。

杀人毕竟是触犯当时法律的。

于是吴起奔出了卫国东门,与他的母亲诀别说:“我吴起不做卿相之类的大官,决不再回到卫国。”

为了活命,吴起逃出了卫国,拜大儒曾子为师学习仁义道德。

吴起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曾子以为吴起会赶回去奔丧,谁知第二天吴起若无其事照常来上课。

曾子惊讶地询问吴起,吴起满不在乎地回答:“母亲既然已经死去,赶回去也无济于事,还不如继续追求学问。”

这让曾子很看不起,便与他断交了。

心想你的母亲都死了,你都不回去看看,你这种不孝之人,实在是枉为人子。

吴起被曾子赶走后,没有办法,又来到了鲁国学习兵法。

当时齐国攻鲁,鲁国打算用吴起为将,但是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国君表示出怀疑的意思。

吴起做了什么?

他知道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妻子杀掉,于是鲁国用吴起大破齐军。

吴起杀妻的行为并不为世人所认可。

当年齐桓公威震天下时,易牙杀子烹成美食取悦桓公,管仲认为这种违反人伦的举动十分可疑,以为“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于君!”桓公不信,继续信任易牙。

管仲死后,桓公有病,易牙作乱,桓公求一饮一食而不得,病死。

但是,吴起杀了三十多人和杀妻这件事情,是有疑点的。

从以上记载来看,太史公司马迁是把“杀妻求将”当成事实来写的;但把“母死不归”之事通过一个带有诬陷性质行为的人在背后嚼舌头的说辞来展现,则未必是真。

事实上,吴起一个人杀了三十多个同乡的事,太离谱了。

吴起虽然早年“家累千金”,但他“游仕不遂,遂破其家”,家境已经破败了,家里应该没有什么可以帮助他行凶杀人的门客了。

所以说,以吴起一个人之力杀三十多个人,可能吗?

三十多人是白痴吗?

洗干净脖子等着他砍?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吴起杀了这么多人,既不担心母亲被仇家找晦气,也不担心母亲生活没有着重,竟然就这么跑了?

还有,既然吴起杀了三十多人的恶行已经传到了鲁国,曾子应该会有所耳闻,但他还是收下了这个杀人弃母的凶徒学生,却又仅仅因为其母死不归就和他断绝师生关系,从逻辑上讲,根本不通嘛。

所以,所谓的“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母死不归”等罪名,只是构陷者的一面之辞,诚不足信。

话说回来,就算太史公司马迁是把“杀妻求将”当成事实来写的,那它就真的是事实了吗?

这些东西且不谈。

吴起被鄙视之后,直接不再学习儒学,转而去学习兵法。

毕竟在儒家他的仕途没有一点改观,反而遭嫌弃。

虽然曾老师是儒家,但他的学生却不是儒家代表。

据《经典释文叙录》,曾申从子夏那里得了《毛诗》,传给了李克(愧);从左丘明那得了《左传》,传给了吴起。

吴起跟曾老师虽然绝交,但是也不是一无所获。

元公任命吴起为将,大败齐军。

后来鲁人向元公进谗,认为吴起为人“猜忍”,且过大的战果容易招致“诸侯图鲁”,又任用吴起,将得罪于鲁的兄弟之国卫。

而元公心中也对吴起产生了怀疑,遂辞谢吴起,不授其官职。

此后,吴起的主公季孙氏因懈怠宾客被杀害,经人劝说,吴起离开鲁国。

离开鲁国之后,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前往魏国投靠魏文侯。

魏武侯询问大臣李克的意见,李克认为吴起虽“好色”,但用兵连司马穰苴都不能相比。

魏文侯三十八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

…………

“吴起杀三十多人?”

“这个事情,朕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毕竟那可是三十多个人啊,吴起一个人,真能杀掉这么多人?”

对此事,李世民也是产生了非常之大的怀疑。

毕竟三十人可不是什么小数字。

一人对抗三十多人。

这种难度,可不小。

“不管是真是假,吴起此人的厉害都是不用多说的。”

…………

在春秋战国几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涌现出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带兵将领,但像吴起那样通过用心带兵的却没有几个。

吴起打仗有什么特点?

一是树立必胜的信心。

吴起获得魏文侯重用以后,他积极改革魏军兵种,创建魏武卒,并在实战中得到很好的检验。

在吴起执掌魏国兵权后,魏国跟秦国为了河西战略要地进行了拉锯式的争夺,最终魏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时的魏文侯眼光独到,视野开阔,看到河西紧扼秦国东出咽喉,于是就在河西建立了河西郡,并让还没建立大功的吴起执掌河西。

吴起仔细察看地形,感到河西之所以被历代兵家所倚重,源于这一地区背靠黄河,又是一块狭长的险要地带,谁拥有了河西谁就拥有了西出秦巴,东进中原的决定权。

但这个地带却有个不利的地方,那就是攻不容易,守更不容易,因为屯兵困难,后勤补给线长,秦国又挨着河西之地,对魏军防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特别是吴起看到其中有个战略高地的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每次秦军来犯,必须从高地前经过,吴起就想把这个地方抢到手。

但吴起初掌新军,他和士兵的感情都不很熟悉,发出的号令能不能令行禁止还是个问号,而眼前又面临秦军马上就要进攻,魏军后勤补给跟不上来,就河西郡这点兵力孤军奋战,能不能打得赢都有说法。

沉思良久,吴起决定采取措施把魏军的信心调动起来。

吴起把这种调动积极性的方法叫做“行之以信”。

他先令人在北门放了根车辕,然后发布告示,有谁把车辕挪到南门外,奖励好田好地。

刚开始士兵不为所动,以为吴起这是忽悠人的,可是当有人把车辕挪走后,吴起真的奖赐了田地,士兵们这才相信吴起讲信誉。

看到有人心动了,吴起再次在东门外放了块大赤石,如果有人挪到西门外,将跟上次一样赏赐好田好地。

这次士兵们争先恐后地来抢夺。

见时机成熟,吴起这才下达攻击令,同时发布告示说,明天攻打河西战略制高点,谁率先攻上高地,就晋升他官职并奖励好田好地。

第二天,魏军一拥而上,迅速占领了高地。

吴起这种实打实的树立信心办法,比空口说教效果明显得多,对后世带兵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是创建杀敌立功的荣誉感。

在吴起对魏军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奖励军功制度。

这是世界军事家们普通使用的,百试百灵的有效办法。

在吴起创建魏武卒的整个过程中,奖惩制度始终也伴随在魏武卒的左右,挑选魏武卒、培养魏武卒和养活一个魏武卒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其效果却也是非常明显的。

吴起把奖惩制度贯穿于整个带兵理念的核心,他在《吴子》兵书上也多次提到奖惩制度的重要性,指出战争胜负主要依靠奖惩制度来推动,把进有赏、退有罚,令行禁止,行之以信作为带兵之法。

所以在吴起带的魏军队伍里,从将军到普通一兵,都渴求战争,都希望在战斗中取得军功,从而换来家庭和个人的幸福。

也是在吴起驻扎河西这段时间,魏军以一当十,跟诸侯国作战英勇向前,使得秦国没敢越河西一步。

而吴起在魏国执掌兵权二十多年,也取得了大战七十二,完胜六十四的重大战果,不得不说荣誉感所起的作用决不是一般的。

在奖惩制度的实施中,吴起特别注重扩大影响力,从而起到宣传鼓动作用。

每次打仗回来,吴起都要在神庙或兵营举行盛大的授奖仪式。

立过大功的不分职务大小全部坐到第一排,其次是中功、小功,而且这些功臣所使用的碗筷和食物也按功劳大小划分,这样区分的好处,让那些立有战功者风光无限,而那些胆小怕死无所建树的人,感到非常耻辱。

这种荣誉感的教育非常管用,有的甚至影响到官兵亲属,极大的激发了魏军士兵杀敌立功的决心和信心。

三是发挥骨干带头的模范示范作用。

在华夏古代,两军作战总是先出两个将军打一阵,然后大军掩杀,实际上这就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表现。

但吴起带兵,同样是讲究将领带头模范作用,但并不是某个人某件事,而是从上到下,所有将领都要起带头作用。

这种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的做法,是历代兵家所倡导的。

吴起对模范带头作用的运用,还把培养兵士骨干提到了关键岗位上。

他认为,打仗除了将领舍命冲杀外,部属对战略战术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他不但传授各种阵法,还教练兵士从走路到集合一应军事动作。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军队编制没有班长,但吴起那时候就开始发挥了十人一伍的作用,这个伍长就是班长的意思。

他这种打仗先练兵,练兵先练骨干的做法,对现代带兵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四是建立官兵平等的和谐关系。

提到吴起带兵的艺术,民间就有吴起替士兵吮吸毒疮的典故。

相传有个士兵在打仗间隙生了毒疮,满身刺痒不说,夜晚痛得四邻不安,看到他痛苦的样子,吴起顾不得自己是最高指挥的身份,毅然用嘴替士兵把毒吸了出来。

当士兵母亲听到这一幕后,不禁大声痛哭。

有人不解说,吴起那么关心你儿子,你还哭什么呢?

士兵的母亲说,你有所不知,正是吴起那么关心我儿子,我才担心儿子会替他拼命杀敌,因为他父亲也是吴起替他吸了毒疮,结果拼命死在了战场上。

如今吴起对我儿子又是这样,我怕见不到我儿子了。

虽然这是个民间故事,却道出了吴起带兵的官兵平等关系。

从上面几点分析不难看出,吴起带兵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想怎么带就怎么带,他是有一整套的带兵法则,而练兵先练心,带兵先带心的做法就是这套法则里的核心。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对吴起的评价用了这样一句话:“善于用兵,廉洁平易近人,深得兵士爱戴”。

事实上,有吴起这样一位爱兵如子的将领,魏军能不打胜仗吗?

而吴起的传奇人生,也从魏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