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的使节奔走不断,义师连绵于路,一面一面的旗帜向着河阳汇集,火热的氛围即便在寒冬中亦不曾有稍减。
在河阳南方几十里的洛阳城内却一片愁云惨淡,百姓民心惶惶,不断有人拖家带口逃离洛阳。暴虐的军人趁机奸淫掳掠,甚至就在马路中央便敢上演一出又一出的暴行。董卓治下几乎沦为人间炼狱。
而当此时节,自领相国的董卓却陷入迷惘、混乱当中。
嫡系将领与士人朝臣吵得不可开交。
偏偏董卓听起来又觉得哪方都很有道理。
部将胡轸言辞激烈,说道:“如今鹰扬贼首掀起叛乱,京师人心惶惶,当派兵严管城池,设立宵禁。严禁百姓逃离,否则会导致军心散乱。”
侍中周毖则正气凛然的反驳道:“如今州郡皆叛,正是需要凝聚洛阳人心之时,若派兵严管城池,军人必然趁机骚扰百姓。失去洛阳百姓之心,明公欲凭何对战数十万叛军?”
议郎何颙则言辞恳切,说道:“且洛阳城中百姓数十万,若皆将其滞留在城中,岂不白耗军粮?让百姓逃离,亦可使心怀不轨者趁机离去。以免将来大战关键之时,其在城中作乱。”
中郎将董越破口大骂:“心怀不轨者便是尔等这些夸夸其谈的名士。尔等献计拉拢士人,结果士人赴任以后纷纷叛乱。尔等劝谏安抚袁绍,结果袁绍率先响应鹰扬狗贼!”
议郎何颙大笑,说道:“何其荒谬,率先响应鹰扬将军的非是盖元固?尔等不敢与鹰扬将军为敌,非要遣使去太原解除鹰扬将军兵权,结果逼反鹰扬将军。这是尔等所献之计否?怎只能允许尔等计谋出差,便不允吾等幕僚有失?”
董越被嘲讽的哑口无言。
董卓愈发迷糊。
因为张瑞的出现,抢了袁绍起兵的风头。
所以董卓并没有将怨愤撒到周毖、伍琼、何颙身上。
导致士人阶层一直鼓吹起兵的根源在于董卓派系将领要解除鹰扬将军兵权,才导致了对方起兵。
一批又一批的名士向董卓谏言,斩杀提议的董越,以平息鹰扬将军之怒,从而使对方罢兵。
就如同历史上景帝削藩,导致七王之乱,景帝便杀了主张削藩的晁错,使七王失去清君侧的大义。从而平定了叛乱。
董卓曾经认真考虑过这种提议,要不是董越跟他是同族,早就下手了。但关键时刻,弘农王的郎中令李儒上书给董卓,陈述了历史详情。
景帝诛杀晁错后,七王之乱并未平息,却使景帝背负刻薄寡义之名。
董卓乃止。
气的朝堂重臣纷纷弹劾李儒,骂其背主弑君,非人子,该诛灭九族。
并一再向董卓谏言,不论鹰扬将军府是否退兵,杀了董越,都能使对方失去清君侧的大义。
董卓派系诸将则力挺李儒,纷纷举荐其为侍中。
董卓不知该如何是好,结果一向软弱的汉献帝忽然发力,坚决不允。
董卓这才想起来,自己头顶还有个皇帝。
鹰扬狗贼打出的清君侧口号,清除的压根不是他董卓身边的奸贼,而是皇帝身边的奸贼。
于是董卓幡然醒悟,这些名士一直在给自己灌迷魂汤。
可是就连袁绍都分不清手下谋士截然相反的各种意见,董卓就更分不清了。
而且次次如此。
只要董卓一召集丞相府幕僚开会,意见必然会截然相反。
而且听起来都极有道理。
就像眼前这一幕,董卓也已经分不清到底要不要管控全城,只得大吼一声:“今日且不议洛阳之事!都谈谈,关东叛乱,吾等该如何应对?”
中郎将段煨说道:“叛军草聚成军,除了鹰扬将军所部,战力皆不足一提。洛阳城中禁军、西凉军十余万,只要以重赏激励,旬月间即可扫荡豫州。而后集合全军精锐,全力与鹰扬将军决一死战,则胜负可定。”
董卓颇为认同。以西凉军之悍勇加上禁军之精锐,扫荡关东乌合之众想必是轻而易举。
历史上,董卓在迁京之后也是如此规划的,事实证明草草成军的关东联军,在西凉铁骑面前的确不堪一击。
天下最繁华的豫州,人口两百余万的颍川、汝南等西部郡县被西凉铁骑屠戮殆尽,史记所过无所遗漏。
有先见之明的荀彧早早带着族人避难于袁绍治下,才逃过一劫。不肯听荀彧劝谏的族人、百姓尽皆死于西凉军手下。
后世传闻中培育出郭嘉、荀彧、戏志才、钟繇、徐庶、司马微等人的颍川书院,也在兵灾中湮没了存在的痕迹。
此时侍中周毖大怒,说道:“请斩段煨以正军心。相国自度十万禁军东征后,鹰扬将军会坐视不理否?”
董卓被周毖激烈的声音吓了一跳,有时候声音大的确显得更加占理。
董卓以己度人,要是自己在张瑞的位置上,恐怕能立即欢天喜地的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攻入京城。
议郎何颙亦出口说道:“如今我之心腹大患只有鹰扬将军,其战欲最强,兵锋最盛。若我等调转兵锋对战他人,鹰扬将军必乘虚而入。然若我等猛攻鹰扬将军,其他诸侯却未必会加入战局。”
董卓头大不已。
只要议事,意见必然会截然相反。
今朝又是如此。
可偏偏双方说的都十分在理,任谁来也无法轻易决断。
无奈董卓只得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
即留下西凉军守卫京师附近,派禁军东征,扫荡豫州关东军。
一般张瑞管这种折中的方法叫做慢性自杀。
因为无论采用哪种意见,只要全力去拼杀,其实都有成功的可能性。
唯独这种不左不右的方法,想两头兼顾,结果却必然是两者兼失。
随后董卓提议道:“洛阳居天下之中,腹背受敌。某意迁都长安,尔等以为如何?”
何颙立即反对,说道:“长安历经王莽之乱,气运散尽,已无王者气象,不宜为都。西凉叛贼屡次寇略三辅,明公数曾与战,当知贼军战力。如今西凉叛军尚未与我等为敌,一旦迁都至长安,难保不会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