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回到明朝当朱标 第323章商人的老大是朱标

朱标走远了。

三宝跟着出了大殿。

杨慎黑瘦的手伸过去,拍了拍苏州知府陆文轩:“大明邮局还是要修建,你瞧扬州,百姓们田里的鱼一天比一天大,总不能最后给糟蹋了。官驿始终归着通政司管,这邮局才是百姓的东西,你们几位的地方可比我这扬州好治理多了。”

几个知府靠在椅子上,双手指头交叉,有节奏的敲打,似乎在考虑刚才杨慎和朱标说的话。

这些商人能有多厉害?只是朝廷给了扶持,若他们不听,也只是几句话的事,真不知道这几个知府在愁什么。

三宝跟上朱标,却被朱标直接制止,让他去看看那些远航水手训练的如何。

自己带了个无名小宦官向东宫而去,心里对这些知府做事拖拉墨迹的态度,很是厌烦。

回到东宫看了看孩子,谁知刚抱在怀中,就被尿湿衣服,朱标逗了逗他,哭的倒挺厉害。

常氏看见朱标的衣服被孩子搞脏了,立刻玉儿找衣服给他换干净的,却被朱标制止,说自己孩子的又不脏,过会儿就干了。

话虽这么说。常美荣还是执意说天气凉了,衣服还是要赶紧换下来,说着就上手帮他换:“殿下今儿晚上在这儿用膳?晚上父皇和母后过来看炽儿。”

“不了,还有事情要做,你让妙薇也过来,你们一起吃顿饭,也能热闹热闹。”

常美荣听到这话,点点头,没有说什么,只是从身后紧紧抱着朱标,脸贴在他的后背上:“再忙也该回来歇息,看看炽儿。”

“好,忙完了就回来。”朱标安抚了几句,转身离开。

朱标心里想着鼓动商人对大明邮局的支持,让人去讲商人代表请了过来。

扬州盐务局指定的盐商,苏杭的布商,茶商,山西的晋商,南北粮商。都陆续到了,今儿得赶紧过去,把事情处理了。

原本他们是想着,朝廷把茶叶和盐矿这些把控防守,他们连一滴血都吸不到。不少的官员暗地里剥削着,就想对朱标哭穷。

“孤不是来听你们说这个的,朝廷送往边境军队的粮食,都是让你们去运输的,盐务局的盐,包括哪些茶叶,还对你们特意优待,自己都想想。

朝廷设大明邮局,也是为了促进你们的事,南北路上常有山贼出没,押送货物孤决定从民间百姓和退役的将士里挑选,邮差他总得吃喝拉撒,各地设立大明邮分局也是需要维修维护,马匹,草料补给都是问题,想好了回答。”

今儿这大明邮局招收民间的百姓做邮差和退役将士,都得有人每月准时付俸禄,他们这群商人放也得当,不放血也得放。

老朱让人们从南向西北等地运送粮食给边军。制定的政策又不断的加强了沟通,如果再修建大明邮局,传送书信,衣食住行爷都能去含盖。

这笔邮差的俸禄他想好了,就得从这些家伙身上敲,他们必须得付银子。

晋商黄云放道:“这几年做茶叶生意,亏了不少,但草民愿意为太子殿下尽薄利,奉上银钱二十一万两。”

沈千城咳嗽道:“黄掌柜这么谦虚啊,听说你在苏杭一带,可是零散茶商的老大,怎么几年不见,也没有听说黄掌柜生意亏了。”

对于晋商黄云放,朱标的锦衣卫查到的可不止这些,虽然朝廷垄断了茶叶,但民间仍然有不少的小茶贩子,沾点油水。他们家酒楼客栈,光苏杭一带,就有七八十座酒楼。

好意思说自己拿二十万两,这打发要饭的都不够,还敢拿出来说这些。

黄云放看了眼沈千城,淡淡的问道:“沈老板,我们都该为朝廷效力啊。”

“这是自然,我沈家准备了二百万两,支持太子殿下修邮局,这是为我们办好事。”

沈千城二百万两带头,包括黄云放在内的几个都是心疼的直咬牙花子。

茶马贸易是从唐宋时期开始兴起的,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通常都是以茶换马,以马易茶为主。如今,茶马这项制度由政府完全掌控,成为官方垄断。

朱标道:“开国前几年因直道未修不便,出行工具单一,所以孤明白你们这南北运输本就是耗费时间的事情。

经商路途中时,也常常会遇到山匪拦路,对你们损失十分大。大明邮局就可以为你们解决这些麻烦的事情,何乐而不为?除非你们想你们的生意做不成。

你们背地里做的那些事,孤心里明白,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孤想给你们一次重新改过的机会。”

太子殿下亲自来,肯定是和那些知府商议过的,他们这些经商做生意的,谁手里都有破事儿,就看太子想放不想放过。

想要给他们穿小鞋,随便找个理由便是了。

他们几个还是朝廷恩典,这才跟着盐务局和织造局,茶叶这些分点儿油水。

这次若不出点银子,恐怕他们在大明朝的生意,都绝对做不下去了。

天下两条腿的人多的是,想培养几个为朝廷做生意的,还不是简单的事。

朝廷想要拉哪个商人下水,谁就得死翘翘,那文家可就是被抄了家的。

后来文家在山西老家的祖产和银子超过了五百万,这让老朱都尝到了甜头。

所以朱标丝毫不在意,这次一来,是让他们出钱,二来看看他们是否愿意为朝廷出血,也是个表忠心的机会。

谁要是不买账,锦衣卫那里把他们三四家大商的黑料,连同证据收藏的十分细,随时可以拿出来敲打,任何一条都可以送他们上断头台。

朱标转动着茶杯。

黄云放咬着牙道:“我黄家愿意出五十万两,噢不,愿意出八十万两。”

“田家愿意出一百二十万两支持建邮局。”田海生跟着扬州的盐务局得到了不少好处。

“我陶家,愿意出一百五十六万两。”陶发富是山西的晋商,他跟着山西的矿监和盐池,得到了不少的好处,这次他有自知之明,银两仅次于沈家。

朱标看了他们一眼,算他们比较聪明。

原本朝廷垄断的茶盐布矿是好事,但凡事都有两面行,考虑到大明发展,朱标觉得还是需要民间商人注入些活力,这才同意沈千城招揽他们几家。

沈千城道:“各位,一直以来都是太子对各位提拔,所以我们的东家是太子殿下,我们四家都该好好为朝廷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