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三国之汉末宗亲 第三十七章 四方酒楼

刘征虽然是太子侍读,属于东宫属官,本来也应该是有公务要处理的。但是奈何现在的太子太小了,所以刘征现在是真的就是陪刘辩读书。上午还要跟着王越练剑,中午一起吃饭,下午和刘辩一起听蔡邕讲讲课。这其中王越是太子太傅,负责传武,蔡邕为太子太师,负责教文。

不得不说,王越的剑法还是有点东西的。刘征不懂王越的剑法算是什么流派,不过应该是纯正的游侠剑术,不适合战场冲杀,但是论起单打独斗,那就比刘征练的戟法高明的多了。王越不喜欢刘辩这个有些迟钝的孩子,所以练剑的时候,照顾刘征多一些,刘征的剑术,一时间也是突飞猛涨。

东宫属官其实也有问题,除了刘征和王越,就没什么像样的人了。蔡邕只是挂名太子太师,除了下午来授课,别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公务要处理。其余的属官就没有一个刘征看得上眼的了,什么太子太保,太子洗马,都是些什么玩意,尤其是那个太子太保,负责保卫太子安全,但是事实上,东宫的防卫工作在刘征看来简直就是狗屁不通。

不过这几天刘征也不是一天到晚都围着刘辩团团转,刘征自己也是有些想法,有些事是需要他亲自做的。在接下来的几年之内,洛阳都是风起云涌之地。董卓,何进,曹操,二袁等等这些人都会在洛阳城粉墨登场。

而刘征,不仅是刘征,就连刘宠,在洛阳都没有自己的眼线,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发生了很久之后,才流传到陈国之内。这个时代还看得不明显,等到了后世,哪怕是一战二战的时候,信息传播速度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早一天知道消息,就能在整件事之中,多谋得一些利益,甚至能改变整个天下大势的走向。

刘征打算在洛阳留下一些眼线,刘征不求这些人能够打听到什么机密消息,而是希望这些人在得到一些消息之后,能够火速送到刘征手上就行。举个例子,就比如说洛阳地龙翻身了,总不能等救灾都完成后,刘征才收到消息说洛阳地龙翻身了。这些寻常消息不仅传着传着就变味了,而且传播极其缓慢,而刘征留下的眼线,但凡洛阳城内有大事发生,就会骑马加鞭,直接汇报给刘征,粗略估计,能比寻常的消息传播快上几天。

所以刘征拿刘宏赏赐给他的钱财,盘下了一家酒楼。店家看到刘征是皇亲国戚,没敢跟刘征多要钱,但刘征还是执意给了店家不少钱。刘征可不希望传出一个陈王世子仗势欺人的恶名。

既然是要开酒楼,那也一定要开全洛阳城最大最好的酒楼,这样来的人才多,来的王公贵族,朝廷大臣,刀笔小吏才会多,打听到的消息自然也是多。刘征自然是采用了这个时代没有的炒菜作为招牌。此前,刘征就教会了火头军里的厨子,此时正好让火头军里的几个年纪大一点的士卒留在洛阳城当厨师。同样的又从自己的军营中挑了几个聪明伶俐的士卒,管理酒楼的同时还负责打探消息。

为了扩大招牌,刘征甚至亲自做了一桌子菜给刘宏吃,刘宏虽然贵为皇帝,但是平日里也只是吃蒸烤煮炸做出来的食物。第一次尝到炒菜,自然是赞不绝口。在得到刘宏的许可之后,刘征打出了“陛下吃了都赞不绝口的菜肴”这样的招牌。

当然刘征很懂事的,找了一个厨娘,教会了炒菜之后,送给了刘宏。刘征虽然希望能打听到皇宫内的消息,不过更不会让自己的属下去受宫刑,当太监的。所以刘征干脆不要宫内的消息了。

关键问题是寻常的宫内太监,尤其是御膳房内的伙夫太监,也得不到什么重要消息。所以刘征干脆不去刻意打听宫内的消息了。不过嘛,倘若刘征能在宫内发现好苗子,未尝不可以自己培养出一个宫内的“传令兵”。

终于,在开业当天,刘征亲自为酒楼挂上了“四方酒楼”的牌匾,意味招揽四方的客人,这个年代,寻常的酒楼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招牌的,顶多就是挂一块布,上书一个“酒”字。刘征这个酒楼,一时间倒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洛阳城内其他的店家,不只是酒楼,就连那些米店,也是得到了启发,不少商人都花了重金请文人给自己的店铺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于是乎什么天香酒楼,卢氏金银,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开业当天,来了不少大臣之子。卢植和蔡邕这样的大儒不喜刘征这些商业活动,自然是没有前来。但是朱儁和王越这样的武人就没那么多顾虑了,亲自前来给刘征捧场。对于他们二人前来,刘征还是很意外的,主要是交情实在一般,没想到两人如此仗义。

刘征自然是亲自把两人带到酒楼内,这酒楼的设计,刘征也是重新考虑了一番。一楼是大堂,与寻常酒家无二,只是一面墙那里,有一个小高台,上面有着一张小案桌和椅子。刘征花了重金,找来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士子,在上面说一些刘征教给他的志怪小说,其实也就是说书人。这个倒是挺吸引人的。不少人为了听这一段说书,在后来的日子里是几乎每日中午都来四方酒楼吃饭。

二楼则是雅座,都是一个个小隔间,高雅且别致,隔音效果极好。不过嘛上来的价格就颇为不菲了。不包括酒菜,光开这个小隔间就要十两银子。皇甫嵩和王越自然不会坐在二楼的,他们二人的身份自然是上三楼。三楼就不一般了,三楼不收一分钱的房费,却对官职和名声有要求,不是朝廷大员或者誉满天下的名士,不得入内。这一举动倒是一时间把刘征的酒楼推上了风口浪尖,在后来的日子里,吸引了无数的名士大儒,来到这小小的四方酒楼。

刘征在洛阳城开了一家酒楼这件事虽然是引起了一阵的轰动,但是也就轰动了几天,就很快被另一件事压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