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回到北宋当明君 第二百八十八章 得一妙字

赵桓看着朝中的大臣,叹了一口气,说道:“朕还是决议杀董承以正国法。”

“法如果不能孚人,人必不愿伏法。”

“李太宰,周寺卿,宗少卿,国有国法,若是事事以舆情、礼法来约束,那要法律做什么?大家一人一票,票决吧。”

赵桓不得不叹气,他之前曾经跟李纲说过,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而李纲当时只是说他引经据典错误,没有品出他的话里,其实更多的是在渗透着依法治国的想法。

“官家,董承不能杀。”李纲再次俯首。

这一次李纲的声音同样坚决无比,这涉及到了他第一次执政的政策,那就是商税改制的进行。

如果杀了董承,那他还怎么推行商税改制?

李纲已经明白了官家的想法,那就是用法律去约束所有人。

不仅仅是天下百姓,士人乡绅,甚至他官家,都想把自己约束在框架之下。

可是李纲还是坚持,官家是大宋自太祖皇帝以来,唯一英明决绝的皇帝,如果不加强皇权,他的相权由何而来?

“退朝!”赵桓站起身来,他决心依法治国,而且看李纲的样子,似乎也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可是为什么要反对!

这可是一等一的大好事!

为什么李纲要拦着自己呢?赵桓有些想不明白。

李纲这个太宰做的很有水平,只要是小事,就算是赵桓昏聩些,他李纲都当做视而不见。

比如那个一直没有名分的李清照和朱凤英,李纲连提都不提。

赵桓想了想,李纲真正拦着自己,不让自己干的,似乎只有自己决心杀赵佶的那一次。

而事后,赵桓也真的觉得,现在不是杀的时候,以后也没有杀的必要了。

那就是个废物了,没有必要去理会。

现在,自己依法治国的理念,甚至连自己都约束到了法律的框架之下,怎么看李纲的态度还是这么坚决呢?

赵桓从大庆殿走到了文德殿,等着李纲、宗泽二人来到常朝殿。

“官家,今日殿上臣莽撞的忤逆圣意。但是董承真的不能杀。”李纲还是把腰板挺直了。

赵桓给自己立的人设是仁义,还有从谏如流,所以他倒是没有对李纲有太多的不满,皇帝也是个人,有时候也会想歪的。

“说说理由。”

“坊间传闻。这是臣第一个的想法,本来商税改制就涉及到了国朝根本,与均田之事,都是我大宋最急迫解决的问题,董承死,则商税改制半途而废的可能性很大。”李纲说道。

赵桓想不明白,这和依法治国有什么关系?

“李太宰,依法治国才能让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不分勋贵,不分老弱,全部一律平等……”

赵桓说了个半截,自己就停下了。

一碗水端在手里,端得平吗?

所有人不分勋贵、不分老弱一律平等?天下就没这个道理。

李纲知道表现自己作用的时候到了。

他其实一直以为官家御驾亲征前后这段时间,官家表现的从谏如流,只是为了应对危局,才表现的那么仁义和宽恕。

现在看官家的样子,似乎是真的本性如此。

“依法治国的出发点,绝对是好的,臣也听懂了官家话里的意思,但是现在不是普及这个的时候。”

“臣要说的其二,就是前些年党争弄的民不之法,法不束民,百姓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法,怎么去遵法?”

“但是礼,却是根深蒂固,所以,现在的大宋朝,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不适合依法治国。”

李纲客观的陈述了他为什么反对现在推行依法治国理念,他不是反对这个理念,而是反对这个时间节点。

“官家,臣记得当时官家突然起了兴致,到了臣管的广备攻城作,问了臣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工匠们用雕版印书。”

李纲这话一出口,赵桓有些懂了,为何李纲如此反对自己的依法治国。

识字率。

其实李纲之前说的那些他都懂,也曾经权衡利弊的考虑过,最终他还是决定不赐下赦免诏书。

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趁着这个案子,把这个理念普及下去。

但是最后一个识字率上,赵桓是真的没想到,识字率是个老大难。

不识字,则不可能知道法,而且也没有任何的普法教育和工作,不是专门司职的大理寺卿的大学士们,甚至都不知道法。

知府、知州、知县事,也对此不甚了解,怎么依法治国。

“李太宰所言,朕想一想。”赵桓说道,他要仔细思考一下。

现在阶段,似乎真的不适合普及这个思想。

不适合归不适合,但是放过这个大好机会,促进社会进步,改变大宋格局,实在是太过可惜了。

“死罪不可饶。”赵桓最终决定,还是不准备放过董承。

李纲俯首说道:“官家。现在的时机,真的不好!”

“但是可以缓刑。”

“如果在缓刑期间,表现良好,死刑可以饶恕。”赵桓说道。

他忽然觉得缓刑这种东西,才是法学中最人道的发明。

如果头顶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死不悔改,执意犯错,那还是物理消灭的好。

“额……”李纲露出了一副凝重的表情。

官家挺会玩的。

他依然保持俯首说道:“官家,叫来咱们大宋提刑司的司正和大理寺卿,一起商量下这个缓刑?臣觉得大有可为。”

“如果臣理解没有出错的话,官家的缓刑是暂缓执行,看缓刑期间的表现如何?决定是否执行死刑,如果不执行死刑,就执行徒刑?”

赵桓点头,对着赵英说道:“你这头昏眼花翻滚的晕病,倒是好得快,去跑个腿,把两位邢狱的重臣叫过来。”

赵英一溜烟的跑出了文德殿,毕竟刚退朝,大理寺卿和提刑司的两位正官还走远。

“官家这个法子妙。李太宰觉得呢?”宗泽非常满意。

“妙。”李纲笑道,这个法子能不妙吗?

现在朝臣和官家之间,其实比较僵硬。

特别是因为董承案中,关于董承的判决,大宋的官员和官家的想法,出现了极大的分歧。

但是这缓一字,不仅仅董承有了或者的机会,还大大的缓解了朝臣们和官家僵硬的关系。

不仅如此,这缓刑,还表现出了官家的仁义和尊法的理念。

还维护了国法朝纲,一举多得的缓一字,实际不可多得。

李纲真的觉得自己小看了自己这位官家。

一个字,解决了李纲都极为头疼的问题。

但是李纲觉得这是最漂亮的地方,就是巩固了皇权。

官家是英明的,只要官家依然如此,他就会一直不停的加强皇权。

没有强权的皇帝,他想励精图治,变革大宋?那是痴人做梦。

王文正相公那么厉害的角色,在神宗崩了之后,人亡政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