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国势 【第001章】 北国风云(1)

同何峰的估计一样,中国的军火物资哪怕再贵,协约国方面也得咬牙坚持买下来——因为,市面上找不到既有如此供应量又有如此价格的商品输出国。当然,日本也是在其中足足分了一杯羹,但中国方面并不以此为意,因为,无论如何怎么摆弄,中国的大头是跑不了的,日本有点甜头更好,给它找点事情做,免得又在上蹿下跳。

由于接到了大笔订单,再加上中国方面以贷款形式提供的庚子赔款替代,饥渴的日本立刻爆发出生机来,暴跌的政府公债和股票逐步回升,原来惨不忍睹的日元汇率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日本即将濒临破产的财政和内外经济体系如同打了一针强心针,立即恢复过来。

由于这等功效,虽然强硬派百般阻挠,西园寺还是爽快地履行了合约,将南满铁路的驻守兵力调回国内,而旅大方面的残兵败将除了不可缺少的物资补给以外,其他一切都还没有恢复到站前模样,但这已经足够了——中国方面也不会阻挠日本将物资通过南满铁路和中东铁路输往俄国,原来为了开发俄国东部的西伯利亚铁路和中东铁路终于派上了用场。但这一切,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大藏省做过匡算,如果按照汇率被压低的结果考虑,虽然在外债上损失极大,但对于保持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就很有好处。此消彼长之下,现在中国的货品居然比日本还贵,原来有一点日本东西就得意洋洋的乡绅已经看不见对日本货的喜悦之情了,反而是国货更能引起人们的心里激荡——对独特的购买心里,很难用经济学去分析。

对于这种起落,也反映了秦时竹与周学熙等人的不同。后者认为,就是要彻底打压日本的工商业,让他们永无翻身之日,秦时竹却认为,适度给日本工商业以发展空间,不仅对中国无害,而且还能够制约日本战争力量的增长——日本这个国家的特殊性在于,必须找到一条出路,要么是军事的,要么是经济的——历史上的二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除非能够将日本这个民族彻底毁灭。而这,又是中国力所不逮的。

在国策建设浪潮的刺激下,特别是在产业扶持、资源倾斜以及举国一致体系下,北方实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不惟产能大为扩充,而且能够初步实现有组织化、体系化的管理,换而言之,这个倾全国之力,集中所有物资资源再加上穿越优势,已经变成国策主导的托拉斯组织。沈麒昌雄心勃勃地拟定了发展规划——铝、铅、锡、钨、锑等战略有色金属的产量要每年翻一番,钢铁、电力产量要在3年内翻两番,煤炭、原油要在3年内翻一番……几万亿的投资滚滚而来,各种各样的指标汇聚下去,已经初步描绘了将来的生产前景。那个时候,中国不仅将是亚洲一等一的强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数得上号的强国。

从整体工业布局上看,形成了辽宁中、北部、吉林南部的东北基地,东北基地以鞍山、抚顺、本溪等地的煤钢联营为核心,以沈阳、辽阳为机械生产基地,以阜新、吉林、长春为外围,这也是北方实业赖以发家的根据地;

第二个根据地是以秦皇岛、唐山、天津为区域的华北基地,以唐山钢铁、开滦煤矿为核心,囊括秦皇岛码头以及造船厂、海军基地等,是北方实业开拓发展的第二基地;

第三个则是包括大同、绥远、白云鄂博在内的河西基地,以大同煤矿、白云鄂博铁矿、准格尔煤矿为核心,以京绥铁路为主要运输干道,这是秦时竹成功入主中央政权之后,北方实业倾尽全力建设的后备基地,也是逐鹿行动最为关键的核心基地。

第四个是地处中原腹心,以汉冶萍煤钢集团为骨干的中原生产基地,从产量上说,中原生产基地少于前面三个基地,但交通更为便利,除了纵贯南北的京汉铁路之外,还有长江航运可以利用,进行国内贸易非常合适。

东北基地的产出,主要满足出口需要,尤其是供应俄国需求,以大批量成熟产品为主线,产量虽然比较大,但是在俄国签订了大宗购销合同之后,除了少量重型装备,几乎全部只能用于出口。华北基地的产出除了满足海军建设需要外,还与汉冶萍煤钢集团一起,担负起供应国内其他工业或者民用的需求,唯独河西基地,却是不折不扣的战略基地。

经过数年的建设,河西基地已经拥有19%的煤炭产量,25%的钢铁产量,95%以上的硬铝产量,100%的原油产量,构成了完整的封闭循环。包括战车、发动机、飞机、重型火炮等军工生产企业,涵盖从子弹到机枪,从飞机到地雷几乎全部的军工产品。尤其以新产品最为丰富。

除了河西基地相对封闭的保密性以外,此处作为大军的集结地是最为合适不过的,从1915年中开始,一批批参加过满洲战事的军队开赴归绥地区拉练,一方面操演广阔平原上的战略战术,另一方面就进进行换装,同时进行补给。经过将近半年的补充,所有部队短缺的物资已经悉数到位,除了新开发的各类装备缺口依然较大以外,该有的都有了。

在归绥基地还可以看见一些特殊的身影——被解除武装后为国防军方面所留用的德国驻军军官。这批军官主要负责对小部队战术素养的养成进行突击培训,对士官阶层予以重点培养。为了加强对最新情况的了解,德国方面还冒着风险,偷偷将欧战战场上经过考验的骨干军官抽调一部分到远东服役进行轮换,一方面用中国军队进行新战术的演练,另一方面也帮助中国方面迅速提高技战术水平。

德国人都是活雷锋?非也!在中俄大宗交易达成之后,德国人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处心积虑想要削弱俄国的实力,没想到英法票子一撒,俄国居然恢复了活力。这是让德国极其难以接受的,甚至已经影响西线的战局。

但秦时竹用高超的战略手段稳住了德国人的阵脚,他对辛慈专门说道:“我认为,我国卖战略物资给俄国,不是损害德国的利益,而是帮助了德国。”

这个逻辑是很难解释的,辛慈瞪大眼睛听秦时竹的“诡辩”。

“事实很简单,也很清楚。这些物资,俄国不用,英法终究也是要用的,我只要问一个问题,贵国是消灭俄军比较容易还是消灭英法军比较容易?”

这当然是不必回答的废话。可是,辛慈心里腹谤,为什么这些物资一定要卖?中国就不能恪守中立,啥也不卖?当然,这么嘀咕没用,既然有人出了价钱,中国人就不可能不卖,那么,与其卖给英法,还不如卖给俄国……

“另外,我们的情报部门有些东西需要与贵国进行交流……”具体是什么,当然不需要秦时竹来宣布,但辛慈和葛洪义一碰头,两个老特务立马就对上了号,中国交给德国的,居然是俄国远东地区的部队番号和兵力情况以及已经破译的密电,这些内容,可是比某些东西要值钱多了。

因此,德国方面冒着巨大的风险也要定期派遣人员与中国打通联系,就是为了这些秘密。而这些秘密,中国也不怕英法知道,更不怕毛子有啥抗议,真的是太平常了……

伴随着工业能力和基础原料的扩展,蕴含的军工生产亦爆发出来。7月份开始,经过扩张的四大基地,产量已经超过了中日冲突时期的顶峰水平,并且仍在持续增长。

东北基地拥有全国军备66%的产量,绝大部分供应出口;河西基地拥有全国军备近27%的产量,主要供应国防军各骨干部队与逐鹿行动,中原基地经过调整后(主要就是将原来湖北枪炮厂进行分解,单纯制造轻武器和弹药,火炮以及其他重型生产能力划给河西基地),拥有全国7%的产量,主要供应长江以南各部队日常更替和弹药补给使用。

对于中原基地的状况,总装和总后一直是有改造计划的。但问题也比较多,因为交通便利,相对而言也是消息容易走漏的地方。而且湖北并不属于北疆固有范围,中央的控制力和对地方的整肃力度不能与关外和河西相提并论。原来宁武有在河南另外设立新厂的计划,但秦时竹、陆尚荣等大佬经过考虑,认为不宜再进行分散,湖北既然不利于保密,那么就按照条块分割的目标进行操作,只专注于生产轻武器,用作南方各部队的兵站基地。

在这个条件下,湖北枪炮厂摆脱了小而全的特点,开始全力专注于步兵轻武器,而汉阳钢铁厂也在北方实业进行控股后爆发出强大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