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朝人口三千万,良田五亿三千万亩,这个数字在各方面看,都有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恢弘气象。
圣人天子张瑞征伐四克,威振戎夏。投杯而蛮夷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当此之时,绝非一句空言。
一名穿越者做到这一步,基本已经算是结局完美。对皇图霸业,张瑞已经没有了什么期冀追求。
现在唯一还令张瑞放不下的就是血脉同胞。
若自己不努力改变时代,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社会体系下,一次天灾,就可能导致整个天下饿殍遍野。
可是这个脆弱的经济体系,要想改变也并非一件易事。
穿越老前辈王莽在前期也是风生水起,结果就倒在了改革天下这一步上。
总体而言,张瑞现在的成就与王莽篡权成功时,在伯仲之间。都是取得了允执国家的权柄。
只不过王莽将成就多点在了声望、政治方面,张瑞将成就多点在了军事、用人方面。
接下来的改革经济、国家建设,更考验一个王朝是否能长治久安。
不过要搞国家建设,首先要有充足的资金,张瑞便看向国渊,说道:“农田朕已知晓,继续讲讲府库、税收情况。”
国渊将手中册文翻了几页,说道:“如今朝廷富有四海八荒,财政税统计不比关西一州之地时。故财政亦分为地方财政与朝廷财政。”
“各地税收五成留在地方维持官府运转,进行基础建设。五成上交朝廷太仓,由民部统一度支。”
“其中工业区域税收要上交七成,以统筹更大规模基础建设。毕竟工业区所出产物资,多需远销全国、域外,税收留在本地作用有限。由民部进行全国基础建设,对工业区而言更具意义。”
“如今太仓中共计有黄金八十九万三千斤,白银一百三十三万五千斤,钱八十七亿八千万,各类丝、绸、缎、绫、绢、锦等共计三千二百八十万匹。”
“各处储备粮仓、粮食仓城、常平仓等存储粮食共计九千八百万石。”
张瑞微微颔首,总体而言各方面的数据也都还符合一个正常的大一统王朝数据。
各地粮食仓城存粮较少,主要原因是孟朝,不,是从孟公国开始就时不时免农税。全征农税的也就是去年、孟朝建立的第二年。
其他黄金、白银、钱财还比较正常。
大明税收出了名的差,一年也有两千万两白银进账。大明万历皇帝,在首辅张居正死后没了约束,仅为了修园子就向户部索要一千多万两白银。
大清吸取了明亡教训,税收方面极为严格,每年收税八千多万两白银。
但大清号称国民四万万人,比孟朝这三千万人口多出十余倍,时代更相差了近两千年。税收有巨大差距理所当然。
孟朝若是有大清的底子,那是能够跑步进入近代世界大战期间的工业强国一列。
谷/span“税收方面,田亩数量清晰,田税没有任何疑问。根据豪族占田多少略有浮动,在两亿石上下。”
“而商税、关税、矿税、市舶司等全年税收去年送入太仓数字为七十四亿六千万钱,这意味着全国税收约在一百四十亿左右。”
这个数字,诸卿没有太意外。前汉幽州离乱时,冀州、青州等地每年要调拨给幽州共计两亿七千万钱作为财政补贴,才能维持幽州财政。
补贴就有两亿七千万钱,冀州、青州等地留存的赋税只会更多。扩大到十三州,这个数字翻十倍。前汉一年六七十亿是有的。
这一点《后汉书·梁冀传》也有佐证,收冀财货,县官斥卖,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租税之半。
三十余万万,即减天下租税之半。总赋税金额可以大概推断。
看起来孟朝税收数字似乎并不比汉朝高出多少,但其实并非如此。
孟朝这一百四十亿是不包含农税的。农税单独计算,只收粮食。
这一百四十亿是关税、商税、盐铁税、矿税与各种经济税种的总和,是对社会财富的征税而不是对底层小民征税。
此外还有一个关键税种没有算进去。
国渊说道:“诸卿想必都清楚,我朝每年大朝议都定在二月,原因便是每年岁初会对顶级豪族征收去年全年算缗税。今岁交州、安西、扬州等地算缗税还未曾上报。其他地区全年算缗税共计九十六亿六千万。”
交州布政使步骘苦笑着说道:“请陛下体谅,吾等从交州一路策马而来,仅路程便近二十日。二月廷议,算缗税实在是统计不及。”
张瑞点了点头,说道:“无妨,为方便统计精准。自今岁起,卿等可提前开始征收算缗税。每年十一月统计前十二个月各豪族算缗税数额。”
这个很容易理解,也就是统计去年十一月到今年十一月期间,各豪族的收入情况。
国渊说道:“除税收之外,我朝还有一笔财政收入,即各藩国贡金。”
“去岁各藩国共进献贡金八千六百斤(还没算临邑、贵霜的贡金),白银一万七千斤,各类马匹、货物共值两亿六千万钱。”
“除去军费开支、官员俸禄,以及各项大规模基础建设,民生用度、医疗、教育、科研支出外,全年财政盈余共计六十四亿三千万钱。”
这数字令满堂公卿一阵惊叹,不是这盈余太多,而是盈余太少。六十四亿钱也就六百四十万贯钱,并算不上多。要知道北宋巅峰时期,税收高达一亿三千万贯。寻常时期也有七八千万的收入。比孟朝高出好几个数量级。
众人惊叹的是,国家财政居然拨付出这么多。花掉了足足上百亿钱。
不过张瑞倒没有太惊讶。有长安学宫、科学院这种顶级教育、文化、科研机构,投入多少钱都没有尽头。
仅看提学总台裴琚两眼放光的神情,张瑞就猜到了今年长安学宫必然会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以及进一步增修、改善遍布全国的学校情况。